05.14 萊蕪名村鎮——鋼城區青冶行村

青冶行村隸屬鋼城區汶源街道,位於萊城東南30公里、距鎮政府南5.3公里處。東西約4公里,南北約2公里,東鄰通香峪和尚峪村,西接大上峪村,南與新泰市的路踏泉、旋崮河村接壤。地處山區,耕地1710畝,1671口人。

  據《陳氏族譜》載:“陳姓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萊蕪,清中葉遷至青冶行。”因為出土了冶煉爐、鍋、礦坑,人們以為是商周冶煉青銅的地方,故取名青冶行。村有陳、段、楊、桑等13姓,陳、段兩姓居多。

  新中國建立前青冶行村隸屬蒙陰縣;民國初年為蒙縣北一區,下設九社,青冶行村歸歷山社管轄;1939年在黃莊一帶成立人民政權屬蒙陰管轄;1940年歸新泰管轄,1941年又劃歸蒙陰;1942年劃歸博萊縣;1944年7月博萊縣撤銷復歸蒙陰縣;1945年5月,劃歸沂源縣為第六區;1957年撤區設鄉,青冶行歸黃莊鄉管轄;1958年成立黃莊人民公社;1984年,黃莊區下設黃莊鄉、丈八丘鄉、東王家莊鄉,青冶行屬丈八丘鄉;1985年撤區設鄉鎮,青冶行歸黃莊鎮;1991年,萊蕪劃為地級市後,歸萊蕪市;1993年,萊蕪升為地級市,設鋼城區,青冶行村屬鋼城區黃莊鎮政府管轄至今。

  青冶行村人在黨的教育和領導之下革命熱情高漲。1939年黨就在該村成立新蒙陰縣青冶行鄉政府。在黨和抗日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抗日“鄉中隊”。當時村裡有14人參加了抗日“基幹團”。他們與日本鬼子、漢奸隊,做著殊死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之時,青冶行村人聽從黨的召喚,英勇殺敵,奮勇作戰,湧現出了許多英雄模範人物。被命名“全國戰鬥英雄”、並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左太傳就是眾多英雄人物中的一個。抗日戰爭中,左太傳所佈的地雷陣,一次就炸死日軍20餘人;解放戰爭中,左太傳的“爆破隊”,奉命奔赴博山關頂子村阻敵,90里路,一上午就趕到,全隊被軍區首長命名為“飛毛腿隊”,他們在這裡的要道上佈滿了地雷,一次就炸死敵人24名,一場激戰俘虜了300多名敵人。

萊蕪名村鎮——鋼城區青冶行村

左太傳革命回憶錄《山中獵手》

  被當時沂源縣評為“四模範”之一的“神槍手陳現義”,一次在阻擊國民黨軍隊時一氣就擊斃敵人20名,被魯中軍區授予“神槍手”的稱號。另外還有命名為“機動靈活的陳現尚”、“沉著應戰的陳可徵”、“忠誠老實的陳萬幫”等戰鬥英雄。

  新中國建立後,青冶行民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與村民一起整山治水,事事以集體為重,以國家為先。1953年在換工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兩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秋成立了四處初級社,由陳萬幫、陳現恆、左效文、段文帝任社長,他們帶領村民修壯子山水庫一座。1957年村民成立了林業隊,在村南建起果園、花椒園、桑園等。

  青冶村人豐收不忘國家,1958年村裡當年交公糧10萬斤,優質棉1萬多斤,優質花生7萬多斤,被縣委縣府評為“紅旗村”。

  青冶行人戰天鬥地,從沒有向困難低過頭。1958年,又建成臘山水庫一處。由於荒山面積大,耕地少,從1964年開始,村領導又帶領本村勞動力治山造地,人們吃住在荒山,先後整治了南峪、羅天崖、王峪等山嶺,修成了層層梯田。由於青冶行的成績顯著,鎮縣每年都在青冶行召開封山造林現場會,帶動了黃莊地區林業的發展。

  1966年村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又在東溝修水庫一座,從而徹底解決了東部良田與果園的灌溉問題。

  要想富先修路。青冶行至官莊有2公里,原是羊腸小道,有18個彎,過6次河才能到官莊,被新泰、萊蕪去蒙陰縣經商的人稱為“八里溝”。1971年村人將其修成機耕路。1996年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又進行了拓寬取直,成了暢通無阻的公路。

  1972年打機井一眼,全部機電配套,修水渠900米,澆地200畝。1974年在莊南鑽深井一眼,深94米,每小時上水42立方米,澆地70畝。現已報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冶行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村民更新了觀念大力發家致富。村民陳彬德、陳軍德靠養兔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養兔專業戶,其中陳軍德在青冶行村最早蓋起了二層小樓,帶動了全村戶戶養兔。一批果園承包戶、花椒承包戶成了致富典範。如今,青冶行村共有石料廠5處,石灰窯3處。這些廠子安排了大量剩餘勞力。原來的破舊的草房全部換成了大房,一幢幢二層小樓也拔地而起。勤勞、樸實的青冶行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繪明天美好的藍圖。  

青冶行村是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在原沂源縣是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村莊,有“沂源縣第一個黨支部”之說。大學畢業生

楊荊石,是該村最早的共產黨員,是蒙陰縣第一任民主政府的縣長。

萊蕪名村鎮——鋼城區青冶行村

楊荊石故居

一、烈士英名錄

  桑守柱 段明軒 李相友 方效忠 陳學文 李寶增 楊文燦 陳萬新 楊荊石 陳現增 陳現同 楊守義 陳現京 左大享 左效忠 陳現英 陳萬義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1940年 陳現雲

  1940年-1947年 陳現科

  1947年-1948年 楊玉冉

  1948年-1950年 陳現義

  1950年-1952年 左效文

  1952年-1955年 陳萬邦

  1955年-1975年 陳現恆

  1975年-1984年 陳文德(代理)

  1984年-1989年 陳文德

  1990年-1995年 陳寶興

  1996年-1997年 陳海德

  1997年-1999年 周元軍

  2000年-2001年 陳成德

  2002年-     陳中德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947年 陳現田 陳現尚

  1947年-1954年 陳萬法

  1954年-1966年 陳萬幫

  1966年-1982年 陳文德

  1982年-1989年 周希增

  1989年-1994年 陳海德

  1994年-1995年 周希增

  1995年-1997年 陳海德

  1997年-2000年 陳富德

  2001年     陳富德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陳萬心 章丘縣縣長、縣委副書記

  亓永傑 成武縣縣長、縣委副書記

  陳洪洲 中央建築工程公司運輸部部長

  陳現吉 上海水產公司人事處處長

  楊 先 山東省輕工業廳主任

  桑守相 上海市郵電局工會主席

  楊玉英 浙江嘉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合群 濟南市水產研究所所長

  桑敬民 上海市一百集團總經理董事長

  陳常春 北京軍區空軍某部師長

  楊守忠 山東省郵電局人事處主任

  陳現增 臨沂地區財政局局長

  陳現書 濰坊市副食品公司經理、黨委書記

  楊荊石 蒙陰縣縣長

  楊守傑 雲南省藥材總公司經理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陳超獲 省2002年20屆運動會舉重亞軍

  陳偉獲 省2002年20屆運動會舉重冠軍

六、楊荊石傳略

  楊荊石(1902 - 1941),名玉珍,字荊石,鋼城區黃莊鎮青冶行村人。自幼聰穎好學,酷愛美術,擅長國畫,曾就學於上海美術學院。1927年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任團副。1928年脫離國民革命軍。1937年11月參加革命。12月回到老家青冶行。

  返鄉後,他立即與組織取得聯繫,於1938年3月12日,組織四、五十人舉行武裝起義,與徂徠山起義部隊會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四支隊二團二營七連。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魯南抗敵動委會委員、山東省抗敢總動委會候補委員、沂蒙專員公署行政委員、蒙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魯中行署社會教育處處長等職。

  1940年7月11日,成立了蒙陰抗日民主政府,楊荊石被選為第一任縣長。楊荊石到職後,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建立區、鄉、村政權,開展政府工作,組建工、農、青、婦、民兵等群團組織,努力推行減租減息政策和開展大生產運動。

  楊荊石一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動員自己的妻子兒女及侄兒等20人參加革命,當時被譽為新時代的“楊家將”。他的親屬中有5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楊荊石幹抗日戰爭前在濟南舉辦過個人畫展,時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書記的郭洪濤為他寫下了這樣的題詞:“革命的武器有多種,一幅生動的圖畫,勝過3000支毛瑟槍。”同日,時任山東省省委書記的黎玉、張經武也為此題了詞。

  1943年11月,楊荊石在沂南縣依汶修械所檢查工作時誤受槍傷,不幸殉職,時年41歲:

七、“全國民兵戰鬥英雄”左太傳

  左太傳,1923年生於鋼城區黃莊鎮青冶行村。初中文化,1942年l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9月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會議,被授予“全國民兵戰鬥英雄”稱號,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42年12月底,左太傳得到寨子據點的鬼子掃蕩小上峪的情報後,他一面組織群眾轉移,一面帶領隊員在小上口、河灘、路旁及村南的山上,挖坑埋雷,佈下地雷陣。第二天拂曉,百多名鬼子和漢奸從三面包抄過來,踏入雷區,當場炸傷日軍20多人。

  1946年下半年,為阻擊敵人,魯中區任命左太傳爆破隊為前線第一隊,從沂源開赴博山關頂子。90里路程他們一上午就趕到了,全隊被軍區首長任命為“飛毛腿”。在博山以南,東至洪山中、西至關頂子的要道上佈滿了地雷。此時,博山敵人一個團向南開來,踏進了地雷陣,踏響地雷17顆,炸死敵人24名,一場鏖戰、俘敵300多人。

  1947年6月,歃新五軍佔領萊蕪城,左太傳帶領爆破隊,埋地雷,炸橋樑,打汽車,支援南麻戰役。

  據不完全統計,左太傳帶領的爆破隊共埋雷180次,計750顆雷,炸傷日軍、蔣軍221人,傷敵無數;炸燬汽車4輛、炮車1輛、馬車4輛,繳獲大批物資。左太傳領導的英雄爆破隊被魯中軍區命名為“魯中軍區左太傳飛行爆破隊”,1950年9月授“八一獎旗”一面。

八、陳現義

  陳現義,1910年生,鋼城區黃莊鎮青冶行村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7月被授予“一家七口愛武裝”的榮譽稱號:1947年3月,湯恩伯、王敬之、歐震三個兵團,沿臨沂至泰安一線進發。為配合王力部隊阻擊敵人,左太傳飛行爆炸隊活躍在新(泰)、蒙(陰)、萊(蕪)三縣邊緣地帶埋雷設防。5月9日敵人出動一個團的兵力,企圖打通新萊公路。隱蔽在轉山子頂上的爆破隊集中火力,向敵人射擊。陳現義對大夥說:“看我打死前面的高個子!”隨著槍聲,高個子應聲滾下山去。敵人一擁而上,陳現義冷靜射擊,一氣打死敵人20多名。後被魯中軍區授予“神槍手”,並通令嘉獎。

  解放後,陳現義任青冶行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他一面帶領群眾組織生產,一面帶領基幹民兵搞軍事訓練,有力地推動了全村的民兵工作。他的子女也繼承,輩的革命傳統,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胳膊腫了仍咬牙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苦摔打磨練,個個成了“神槍手”。1964年5月,陳現義偕同他的六位子女去濟南參加全省民兵大比武,獲得三等獎;同年7月參加全國民兵大比武,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遍植柿子、軟棗、花椒等經濟林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