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我喜歡結合探訪寫點心得,網友們很支持我, 2017年8月17日,網友“朵媽朵拉”給我發來信息及兩張照片,她說:“巫老師,我前段時間加了您的公眾號,看了您的文章,想到前段時間在親戚的信息裡看到的兩張圖片。這應該是石獅子吧?位於龍河三茅村附近。我不懂,不知道有沒有考證的價值,主要是向您爆個料,也許能有助於您對儀徵歷史文化的研究。”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石獅1】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石獅2】

我:這是一對?朵:是的。我:得有一人高吧?朵:一個立著,一個倒下了。當地人迷信不敢動。我也沒有親眼見過。看和照片上人的對比,應該有。我:不像墓地石像生,此地原來有廟宇祠堂嗎?朵:我小時候聽我親戚說這裡以前是一個大宅,九十九間半,後來家裡遭災了。我親戚小時候常和小夥伴在廢墟上玩,家裡人知道會罵她。我親戚四十多歲,因家庭變故搬離約四十年了,去年清明回老家拍的。我:大宅主人是誰?什麼年代的?朵:這些我都不知道,我親戚也不知道。我:姓啥?朵:也不知道。我不是當地人,我只能問道地址。我:三茅村什麼組?能發個定位嗎?朵:巫老師,我剛才打我親戚電話沒打通,等我問到告訴您。我:好的,謝謝您的信任和支持。

朵:巫老師。剛才問過了。在三茅村(原人民村)人四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去年竟然被人偷了一個,後來警察破案了,不知道追回來沒有。巫:謝謝!我明天去新城開《新城鎮志》出版發佈會,先問他們一下。朵:我也應該謝謝您,感謝您為我們研究儀徵的歷史文化做了這麼多事情,我只是舉手之勞。

第二天(8月18日)我去新城鎮政府,參加《新城鎮志》發佈會,會上榮幸地領到一本鎮志,打開後找到了“王家祠堂遺址”條目,全文是:王家祠堂遺址,位於新城鎮三茅村人三組,建於清末民國初,佔地約6666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大門前有對石獅子,每進四間,每進有天井,磚鋪地。頭進正中為客廳,兩側為住房,二進正間為祭祀大堂,掛有先祖王天官和兩位夫人的畫像,供奉有列祖列宗的靈牌。第三進為停放靈柩之處,祠堂院內植有樹木、花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毀於火災,1958年殘垣拆除。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新城鎮志》書影】

由此可知,王家祠堂位於三茅村人三組,跟朵拉說的三茅村人四組相差不大,也說到了一對石獅子,應該就是這裡。

“天官”是六部尚書的俗稱,一般指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我問寫鎮志的同志,條目中的王天官是誰?他們說不知道,生活在附近的王家後人也不清楚,原文化站站長王德鈞跟我說,可能是王念孫。

我一聽就來了精神,王念孫是訓詁大家,高郵二王名聞遐邇,但王念孫官至永定河道,四品,稱不上天官,王念孫父親王安國是吏部尚書,王念孫兒子王引之是工部尚書,都是天官。我曾經寫過一篇探訪記《探訪儀徵周邊古蹟之諭興王引之墓》,在參閱《王念孫王引之年譜》一書時,曾看到“(道光十五年)引之仲子彥和,築王氏專祠於儀徵,請陳奐書祠額。”印象深刻,莫非這個王家祠堂就是王彥和在儀徵修的王氏專祠?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書影】

然而鎮志中說,祠堂是清末民初的,時間點不對啊?王德鈞說,他們也是走訪來的,不一定準。我問王德鈞為啥就認定王家祠堂供奉的祖先王天官就是王念孫?他也不能確定,好像從哪裡聽來的。

我立即給《王念孫王引之年譜》作者、著名學者王章濤老先生打電話,他給我潑冷水,說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的墓離三茅很遠(我後來用百度地圖查了一下,諭興王引之墓離三茅18公里),墓廬或專祠不可能建在這裡,再說陳奐寫了祠額,並不等於就建了專祠。我有些不死心,就算不是王彥和建的專祠,那麼也許是王引之後人分出一支居住在了三茅,建的祠堂呢?

9月22日,新城鎮黨委委員、宣傳科長王秋月牽頭,在三茅村開了個座談會,主題是三茅村被列入了揚州市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需要挖掘本地歷史文化,會上請來了幾位當地老同志,對三茅庵、王家祠堂、城牆碼頭等提供了些信息,特別是對尋找王家祠堂最後的主人“大少爺、二少爺”的兒子王公世、女兒趙廣華,遠房堂侄王佐世等,有了一些線索。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三茅座談會】

10月6日國慶期間,我騎電瓶車到儀徵北門小街,尋訪趙廣華,雖然在儀徵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北門小街很少去,第一次知道小街西邊還有個后街,然而勞而無功,街上人肯定地說,這裡沒有趙廣華。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北門小街】

王秋月是個有毅力有幹勁的好乾部,她鍥而不捨不知從哪裡找到了趙廣華的電話,並瞭解到趙廣華住在陳集街道青年小區,和兒子住在一起,並跟我約好時間,去陳集尋訪趙廣華。

10月27日,王秋月駕車帶我去陳集,我們先在陳集幼兒園旁邊吃碗大腸面,然後去趙廣華家,簡要筆錄:

趙廣華今年74歲,1945年9月出生,是王家祠堂“大少爺”王保貞的女兒,趙廣華還有位哥哥叫王公世,2016年去世。王家祠堂的“二少爺”叫王全貞,沒有孩子。在趙廣華出生的這一年,5月18日她父親溺亡,她9月出生是個遺腹子,11月叔叔病故,族人說她命太硬,胎裡帶把鍬,出生拿把刀,所以讓她認了乾親,改姓趙,她本來有個名字叫王訓世。趙廣華的祖父叫什麼她不知道,趙廣華的母親叫楊庭英,十二圩人。

王保貞、王全貞都參加了革命,職務記不清了,好像一個是龍河區長,一個是三茅鄉長,老縣長侯貫跟他們是戰友,經常在一起玩的,石獅子的腿斷了,據說就是他們在一起用繩子拉倒後造成的。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與趙廣華合影】

接著我們又直奔龍河,在老供銷社後面找到了“大少爺”的遠房堂侄王佐世,簡要筆錄:

王佐世屬鼠,今年70歲(推測應是1948年生),官勝電灌站老職工,早年聽媽媽說過,祖上是從高郵過來的,老家門口有口井,井旁有大樹。父親叫王義貞,祖父叫什麼就不清楚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揚州灣頭電灌站做機工時,向工友打聽過,並和哥哥王棟世同去高郵尋過親,找到了一位叫王廣世的族兄,歲數比他大很多,跟他一樣,都屬於“愛日堂”。當王廣世拿出一本書(家譜),在上面找到了王棟世和王佐世的名字的時候,立即同胞情滿溢,熱情招待了好幾天。

後來(1980年)有機會在高郵做機工,經常和王廣世聯繫,1982年高郵續家譜時,寫信來讓王佐世他們去,因經濟原因,未去。

王佐世說,文革的時候,儀徵文化館從楊庭英(趙廣華母親)那裡搜走了王天官的帽子、玉帶、天官像,後來楊庭英摘了帽子,拿到了烈屬證,還向文化館討要來著,答曰可以給錢,東西不得。楊庭英說,又不是賣祖宗,不要錢。但東西沒要回來。

王佐世還說,還有一塊碑呢,在石獅子旁邊的,也在儀徵文化館,修白羊山東林寺的殷老闆曉得呢,他看到過碑文,說過王天官有名字呢。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與王佐世合影】

從王佐世家出來,我和王秋月都很高興,這邊的信息很有用,一是與高郵王家的關係比較明朗了,二是居然還有碑,看到碑文不就真相大白了嗎?一看時間才十點多,我堅持請王秋月直接開車去新城上班,我坐28路公交回去,到北門汽車站後換乘11路到家。我很隨和的。

下午我請教博物館朋友,有三茅王家祠堂的墓碑嗎?答曰沒有。遂打電話請教殷總,他說,墓碑不是在王家祠堂的,是前幾年從白羊山工地出土的,墓主叫王元朗,職務是內閣中書。我立即趕往博物館,請楊麗副館長查一查,有呢!墓誌銘、墓碑各一塊,是陳集的某村民捐贈的,出土地確實是白羊山。不過按照規矩,要出具文書籤署協議,墓碑墓誌銘照片釋讀文字電子版才能給出,對我這老熟人算格外關照,電子版也不能給,只給一張釋讀文字打印件,所以這裡我上不了照片。

我回家以後仔細看了一下碑文,墓主人叫王元朗,卒於康熙庚戌(九年,1670)九月初一,因他兒子王復衡的緣故貤贈內閣中書。然而在張惠劍的《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並沒有查到王復衡,在《道光重修儀徵縣誌》選舉志表上,王復衡為康熙十四年恩貢,選舉志表的“封贈”表上,王復衡為康熙五十一年內閣中書,以子誥貴,封奉直大夫。這就是說,王復衡自己是做過內閣中書的,他的父親王元朗並沒有當過官,但享受他的官銜,被貤贈內閣中書,所以墓碑上有這個官銜;王復衡的兒子王誥,官做到奉直大夫,王復衡也享受兒子的待遇,被封了個奉直大夫。

縣誌上有王復衡的傳:王復衡,字山公。以恩貢入太學,為熊賜履、龔鼎孳所器重。居家,孝友惇睦。宗黨中,待以舉火者,常數十人。孀姊二,俱養於家,待諸甥如己子。儀邑正賦外,有五股差徭,為民累。復衡力請上官,勒石永禁,通邑德之。後,官中書,需次主事。以子貴,累封朝議大夫。卒年八十六。長子誥,康熙三十六年進士,歷官洗馬。第十一子文充,雍正十一年選庶吉士,官處州知府。諸子及孫,多登賢書,列明經,以文學世其家。

縣誌上還有王誥的傳:王誥,字楚士,家世朴樹灣裡人。祖業浚,按,《續修胡志》有業浚《傳》。以友于稱。父復衡,按,《府志》有復衡《傳》。官主事。邑有五股飛差累,賴其力辨得免。誥少聰穎,由郡庠登賢書。丁丑,成進士,選庶吉士,官編修。差視蜀學,歸,遷司經局洗馬,卒。為人爽朗敏練,中年而歿,朝士惜之。

從王元朗、王復衡、王誥祖孫三代看,王元朗只是太學生;王復衡任內閣中書,從七品;王誥的官做得最大,司經局洗馬是從五品,這與“天官”相差甚遠。所以,三茅王家祠堂供奉的王天官,不應該是王元朗。

為慎重起見,我再次聯繫了殷總,確認墓碑確實不是在王家祠堂出土,他看到“內閣中書”以為就是天官,自然聯想到附近的王家祠堂,說王元朗是王天官並沒有依據,只是聯想而已。

那麼王元朗與高郵王引之,是不是一族呢?

查王元朗碑文,祖籍太原,先祖是明初金吾將軍福二,因軍功始封真州。而《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則記載,先祖系明初由蘇州遷入高郵,康熙九年時,是其十世祖王式耜(1629-1699,字聖野、號宇泰)在世,所以可以肯定地說,王元朗與高郵王引之不是同一個家族。本案與王元朗無關。

下一步還可以做的工作:

1、關於王佐世說“大少爺二少爺”是我黨幹部,其家屬已領取烈屬證的問題,我回家後打電話問趙廣華,她說談話時忘記了,證在南京侄子處。我請她將我的手機號告訴侄子,將烈屬證拍照發給我,後來他兒子林開展加了我微信,發來了王苙龍的烈屬證,烈屬證年代較遠,字跡模糊不清,仔細辨認,文字為:

蘇北揚州行政區專員公署烈屬證字第?號

查王苙龍同志系江蘇省儀徵縣凌橋區三茅鄉(鎮)人,於一九四?年十月參加革命,最近在三茅部任鄉長職務,茲接其所在部除機關來件證明,該同志已於一九?五年八月十一日因在工作有病,為人民解放事業光榮犧牲,業經審查,其家屬應予?撫卹優屬條例享受烈屬應有之待遇,除登記存檔備查外,合給此證。

右給王苙龍烈士家屬王錢氏先生收執。

中華民國卅?年?月初四日

專員???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王苙龍烈屬證1】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一)

【王苙龍烈屬證2】

經詢問,王苙龍就是王全貞,趙廣華的叔叔(二少爺),王苙龍是他參加革命後用的名字,王錢氏是王苙龍的母親,即趙廣華的奶奶。由於辨識困難,幾處關鍵的時間點看不出來。趙廣華講叔叔病故是十一月份,證上是八月,可能是記憶錯誤,或者是證書有誤。我翻閱了1994年版《儀徵市志》、2013年版《儀徵市志》、2017年版《新城鎮志》,沒有找到相關信息,下一步可找找民政資料。不管三茅王家祠堂與高郵王氏有沒有關係,單憑大地主家兩個公子少爺參加革命,當共產黨的區長、鄉長,就足以使三茅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具有鮮明特色。

2、王秋月從網上找到了一篇由“高郵發佈”發表的《“王氏父子”家族的變遷和繁衍》,文中說到,王氏十二世孫王綱世,1948年大學畢業後去臺灣工作,生前他編輯了一份“高郵王氏世系圖”。按這個世系圖記載,從始祖應祥公開始,王氏家族至今已繁衍十五世。從第十世(王引之的曾孫王植忠)開始,他們商定了字輩排行:“忠貞世篤,孝友傳家”,且堂口即為“愛日堂”,這與三茅王氏輩份排行和堂口號是一致的。所以三茅王氏是高郵王氏後裔的可能性極大。

下一步要尋找高郵王氏家譜,特別是王綱世“高郵王氏世系圖”。從中或許可找到三茅王氏與高郵王氏的關係、何人何時遷居來三茅、王家祠堂何人何時建等關鍵問題的答案。

這一篇叫做探訪記有些名不副實,一是我還沒有去過王家祠堂遺址,發不了位置圖;二是石獅子沒有看見,有人說在白羊山新建的東林寺,也有人說弄到南京去修舊如舊還沒有運回來;三是王家祠堂與高郵王氏到底有沒有關係,結論還沒有出來。實在是因為前期工作做得太多,必須記下來以後備查,這才有了本篇,姑且叫做探訪(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