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鄧州: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趟出一條脫貧攻堅新路子

三農全媒體記者 姜書建 通訊員 習中洋 武祥宇

近年來,河南省鄧州市立足實際,創新推動,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為突破,盤活土地資源,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收入,拓寬增收渠道,確保扶貧政策落地生根,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向土地要效益,助貧困戶脫貧

2017年以來,鄧州市從改變農村生產關係、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破題,積極探索農村改革新模式,著力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空殼”現象。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選擇了位於豫鄂兩省交界的邊緣鄉鎮孟樓鎮作為試點,先行先試,實施土地“流轉-整理-再流轉”,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釋放發展潛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鎮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405人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多渠道穩定增收,其中66戶187人於2017年底實現脫貧,脫貧人口達到貧困人口的46%,有效助推了脫貧攻堅。

鄧州: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趟出一條脫貧攻堅新路子

試點三權分置,提升改良土壤

在充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權益的前提下,鄧州市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思路,2016年8月在孟樓鎮以土地整理為突破口,邁出了全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實踐的第一步。依據有關政策法規,按照流轉到位、整理到位、各類用地規劃到位的要求,引導、協調農戶與市土地開發公司簽訂流轉合同,以每年每畝600元的標準從農民手中獲得流轉土地經營權。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簽訂流轉合同5966份,佔全鎮總戶數的98%,流轉土地5.7萬畝。

實施地力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等級,把孟樓鎮6萬餘畝耕地從7至8等級全部提升為6等級。以方田為主,打破村組界限,在全鎮統籌配套溝、路、渠等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改變效益低“望天收”的局面。整理到位的土地,新增耕地面積7000餘畝,使流轉土地面積達到6.2萬畝,共發放流轉資金3400餘萬元。2017年,優中選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完成全鎮農村土地經營權再流轉。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對全鎮農業產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做到糧經飼統籌,著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推廣經驗,脫貧攻堅成效顯

繼孟樓鎮試點改革之後,鄧州市在全市複製推廣“孟樓模式”, 共流轉土地30餘萬畝。其中,在林扒鎮、穰東鎮、陶營鄉、彭橋鎮等鄉鎮流轉土地面積12萬畝,正在啟動實施土地流轉20萬畝,在張村鎮、十林鎮、文渠鎮等積極培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驗區,流轉土地近3.5萬畝。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由資源變資產,脫貧攻堅取得了明顯成效。

土地經營權的集中流轉和整理,土地地力水平提升、規模成片成方、功能配套齊全、結構區劃合理。與有資質、有項目、有資金的省級專業部門機構“聯姻”,實施市場化運作,吸納了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競相湧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規範化經營生產,達到多方共贏、倍增效應。土地整理後,所有農戶年均可穩定獲得租金收入每畝600元左右。僅孟樓鎮130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就實現增收24.3萬元。同時,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進一步更新他們的理念,開闊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技能,組織他們到經營土地的企業務工,獲得勞務收入,增收途徑進一步拓寬,也更有保障。更多的農民還可以自由外出務工、經商,在城市安家落戶,逐步脫離第一產業,進入第二三產業。

土地的集中流轉和整治,讓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享有了參與經營權流轉的收益分配。據統計,孟樓鎮通過對溝坎田埂荒地的歸併整治,新增耕地7500畝,15個村平均每村淨增500畝,每村可增收30萬元。同時,經過土地綜合整理和地力提升後,畝均承包價格在800元以上,溢價收入每村10餘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從“虛設”到每年收入40到60萬元。通過“三權分置”改革,集體經濟組織有了實力,為村組集體興辦公益事業提供了經濟支撐,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文化設施建設等都有了財力保障,過去許多村級組織想幹而無力乾的公益事業現在都有了乾的條件。

基層黨支部的引領帶動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有了物質支撐,村級組織的凝聚力進一步提升,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夯實。特別是能集中資源和精力,全面落實好各項扶貧政策,為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