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不只是大學生需要補齊寫作短板

從今年9月開始,所有清華大學本科新生的課程表上都將增添一門必修課——《寫作與溝通》。此前,教育部博士論文抽檢評審專家、南京師大教授陳吉德,在網上對一篇詞不達意、隨便堆砌的博士論文“開炮”。這篇論文標題奇長且有語病:“綜合近年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來分析這《拆彈部隊》和《阿凡達》兩部作品代表性的強的電影以及奧斯卡對數字時代電影攝影的審美傾向”。

一篇博士論文的標題長達五六十字,比相聲中表演的繞口令還要佶屈聱牙,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一口氣順溜讀完。大學生居然不會寫作文,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在不斷精進,倒是寫作能力退化嚴重。過去人們常諷刺的“有知識沒文化”現象,現在看來並非虛言妄指,而是大有現實針對性,直指當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某些軟肋。

上了大學還要惡補寫作課,否則連論文都難以寫順暢。這種尷尬不只屬於某些大學生,更屬於全社會。曾幾何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很多家長的口頭禪,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各類補習班輪流上陣,“題海”戰術黑雲壓頂,連學校和老師都不得不圍繞高考指揮棒團團轉,成為“應試教育”的操盤手,導致很多學生儘管“刷題”應試能力出類拔萃,文化基礎卻是越發脆弱。離開百度等搜索引擎就不會用大腦自行檢索,離開知網、知乎的論文借鑑就無從下筆,在大學生中不在少數。

基礎教育的黃金期,沒有讓孩子們練好寫作基本功,真真正正地把基礎打牢,在大學裡再多的補課也難以補齊缺失的營養,難以抵達文化潤澤國學涵養的最佳效果。況且大學是高等教育機構,打磨的是教育這種特殊產品裡的“準成品”,這些產品馬上要在社會這臺高速運轉的超級機器裡“即插即用”。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到連論文標題都擬不好、行文顛三倒四充斥著各種語法錯誤,此時才想起重修寫作課,這也是一種不應該的耽誤。

當然,文化的自修是終身之功,需要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追求手不釋卷;文化的自修不分男女老幼,沒有文理工醫學科之別,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都是詩詞高手,而年過九旬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高等數學教授潘鼎坤信手拈來各種詩詞典故,尤其以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係,令學生們如痴如醉拍案叫絕……我們怎能以文理分家、學科分野為由將閱讀寫作扔於一旁?

不只是大學生需要補齊寫作這個短板,很多家長、老師,很多公務員、工程師、網商等,都需要練好這門基本功。有知識更要有文化,“出口唸白字”“提筆寫錯字”的尷尬才不會在自己身上出現,動不動就複製粘貼其他地方公文以及心得體會之類的笑話,才會從此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