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 宜賓珙縣探索異地聯結模式

四川在線消息(曹洋 記者 黃大海 文/圖)5月21日,宜賓珙縣最高氣溫已升到30攝氏度以上,而巡場鎮德窩村永春標準化家庭牧場裡由於使用了控溫設備,裡面一片清涼,幾百頭生豬正專心進食。

給豬“吹空調”對於德窩村的村民來說是新鮮事物,但更新鮮的還是背後的異地聯結模式。“該家庭牧場由村民和村集體入股的形式開辦,但入股的不止德窩村,還包括同鎮的金沙村等4個村集體。”德窩村第一書記王慶東說。

困境

薄弱村如何搶抓發展機遇

沒有集體經濟,曾一度是金沙村發展中最大的“痛點”。

“金沙村一半都是山地。此前,村裡以礦產開發為主。近年來,由於落後產能的淘汰,集體經濟經歷‘從有到無’。”巡場鎮金沙村村支部書記高升軍介紹,“由於村裡掙錢機會少,大量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2017年集體經濟為零。”

不止金沙村,珙縣共有243個行政村,大多屬於丘陵地區,山區土地分散、交通不便,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近三分之一的村集體經濟為零。

因地理條件限制,部分村集體不適合搞大規模產業項目。這部分村組怎麼發展集體經濟,成為一個難題。

另一方面,去年,溫氏50萬頭生豬一體化建設項目落戶珙縣,按照規劃,項目將在珙縣建設500個標準化家庭牧場。離金沙村8公里的德窩村,因為有平整的土地和適宜的環境,率先成立了永春家庭牧場,建立起一個年出欄約3000頭生豬的標準化牧場,預計每年為村集體經濟保底分紅2萬元。

發展機遇在前,條件好的村組已經獲得紅利,條件不好的村集體該怎麼辦?

解題

“異地聯結”帶動共同發展

珙縣探索開展的異地聯結模式,成為解題之鑰。

“簡而言之,就是在缺土地、缺產業的村組之外,集中開發產業,沒有集體產業的村以資金入股,每年獲取收益。”珙縣縣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汪聖千介紹。

“在此次生豬項目中,珙縣整合薄弱村村級資金、縣級扶持補助資金等,讓無集體經濟村以資金入股家庭牧場;牧場負責人以資金和技術入股,從而形成股份合作關係;牧場負責人負責經營,入股的村每年有固定分紅。”汪聖千解釋,“目前珙縣在建的100餘個家庭牧場,幫助近40個行政村消除了集體經濟空白。”

以金沙村為例,入股德窩村永春家庭牧場後,村裡每年都有近4000元的集體保底收入。“數額雖然不大,卻是質的飛躍。項目發展起來後,集體收入也還將增加。”高升軍說。

家庭牧場聯結只是異地聯結模式中的一種。今年,珙縣共整合資金190餘萬元,撬動社會資金1200餘萬元,通過光伏發電項目、“林、料、畜”一體化構樹產業、商品鵝養殖等異地聯結模式,將全面覆蓋消除72個集體經濟空白村,實現全縣24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達10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