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入摩”推動債券市場開放

本報記者 張煒

摩根大通2月28日公告稱,9只符合資格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從即日起被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相關納入工作將在10個月內分步完成,在完全納入後,人民幣債券將達到指數10%權重上限。這將推動中國債券市場開放,預計可引入超過200億美元的指數追蹤資金。

與A股被納入國際指數一樣,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國際指數可帶來被動跟蹤資金,也意味著市場開放獲得外資的廣泛認可。國際市場三大債券指數供應商分別是彭博、富時羅素及摩根大通。去年4月,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率先開始納入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中國債券加入該指數,預計將引入1000多億美元的指數追蹤資金。富時羅素去年9月稱,中國政府債券市場在滿足最高准入級別標準方面繼續取得明顯進展,中國將繼續保持在潛在升級到市場準入水平2的觀察名單上,並將在2020年3月進行中期評估後發佈更進一步的信息。按富時羅素固定收益國家分類框架將國家的市場準入水平分為0、1、2,納入其指數的國家債券至少要達到2的水平。有機構分析認為,中國債券“入富”只是時間問題。

央行此前表示,納入國際主要指數是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的又一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也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有利於增強指數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有利於全球投資者更合理地配置債券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債券“入摩”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之際。外資鼠年以來對中國債市的投資保持淨流入,以及中國債券成功“入摩”,顯示外資對中國債券市場的信心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有境外機構分析認為,人民幣債券具有較強的抗跌性,而疫情全球化擴散導致外資對資產分散配置的避險需求增加。

一方面,目前引入的境外投資者主要是中長期投資者,秉持價值投資者理念,注重全球資產配置,而對短期的收益波動及匯率波動不是特別敏感。另一方面,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全球債券“負收益率陣營”不斷擴大,日本、德國等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均為負值,中國債券的收益率相比之下具有一定吸引力。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20年1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約100.4萬億元,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央行積極推動債券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去年以來實施的措施包括: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RQ? FII)投資額度限制等。央行今年2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繼續擴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備案入市,豐富境外投資者類型和數量。逐步推動境內結算代理行向託管行轉型,為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

境外機構投資者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量持續增加。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1月,境外機構共達成現券交易超5570億元,較上月增長17.4%;1月份,境外機構淨買入量近550億元,較去年上月增加2.5倍。有市場分析稱,當前我國債券市場中的外資佔比偏低,隨著全球主流市場指數相繼納入人民幣債券並逐步提高權重,預計外資將穩步、有序增持境內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