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相信只要是關注了德甲的球迷都知道了一則消息,由於拜仁球迷辱罵霍芬海姆老闆,導致拜仁與霍芬海姆的球員罷賽,之後還踢起了“友誼球”。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我們也都大概瞭解了一下情況,那就是霍芬海姆破壞了德甲的“50+1”政策,從而引來了幾乎全德甲球迷的反制。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霍芬海姆並沒有破壞“50+1”政策,因為他們的投資人已經連續20年贊助了俱樂部,按照規定是可以拿到所有權的。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現在我們不再討論究竟是拜仁球迷的錯還是霍芬海姆的錯,而是來討論一下“50+1”政策適合我們的中超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50+1”

早期世界上的足球俱樂部都是球迷會員制,球迷掌控著俱樂部的一切日常,通俗點來說就像我們踢業餘足球一樣,大大小小的事情當然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隨著足球的發展,俱樂部越來越職業化,如果還是以前那樣小打小鬧也不現實,但球迷的能力是有限的,於是只能向外界招商引資,所以必須放出去一部分股權給投資商。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大部分的歐洲俱樂部都是這麼做的,所以會員制俱樂部越來越少,但德甲卻一直保留,還特別強調了球迷必須有至少50%以上的話語權,也就是說球迷始終都是俱樂部的“話事人”。

德甲球迷的想法是美好的:我們接受一切金主,但金主沒決定的全力,長此以往,德甲已經很難吸引到國外的投資商了,這也是拜仁長期一家獨大的最直接原因,拜仁感受不到德甲的競爭力,還主動向德國足協申請撤銷“50+1”政策,但還是因為球迷反對失敗了。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會員制適合中國足球嗎?

中國足球的歷史其實不長,不像歐洲一樣最早都是球迷自己組建的,現在大部分中超俱樂部都是由原來的專業體制球隊轉變來的,所以一直都沒有經歷過會員制。

最近幾年時間,中國足球也開始出現了會員制俱樂部,比如現在的中乙球隊崑山FC的前身鎮江華薩,就是由巴薩球迷自發組建的,但也是受制於會員制,鎮江華薩的職業道路受到很大的阻礙,畢竟只靠球迷的力量實在太小了,職業聯賽花費巨大,以至於後來只能把俱樂部給賣掉。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此外還有幾家中乙俱樂部都實行過會員制,但最後都失敗了,所以說會員制只適合中國足球的業餘界,一旦到了職業賽場就玩不轉了。

我個人覺得“50+1”不適合中國,但會員制還是非常適合中國足球的,因為足協規定俱樂部名稱必須中性化,不允許有企業冠名,所以企業退出是遲早的事情,那個時候俱樂部也只有靠球迷的不離不棄才能立足,只有成立會員制,球迷才會把俱樂部當成自己的家,也更加有歸屬感。俱樂部為了生存下去,也會吸引球迷投資,這就是中國職業足球未來的發展方向。

引發德國球迷激烈擁護的“50+1”會員制,適合中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