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黃山三瀑位於安徽省境內的黃山景區內,黃山以怪石、奇松、雲海、溫泉為其“四絕”,加上湖、瀑、溪、潭,爭奇鬥豔,使得黃山成為“震旦國中第一奇山”,而揚名天下。

黃山,秦朝時稱黟山,唐朝天寶年間始改今名。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故得名黃山。黃山的具體位置在太平、歙縣、休寧和黟縣四縣接壤地帶。黃山之絕,在於其囊括華夏其它名山景色於一身: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黃山莫不兼而有之。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尤其是從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對黃山、廬山等我國東部山地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的考察,證實了黃山曾有冰川發育的說法,至今在黃山的一些地方仍隱約可見當年李四光發現的冰川遺蹟。可以說,黃山不僅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同時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

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有位“一生好入名山遊”的大詩人李白,就作詩讚美這天下奇山,其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一生可算遊遍神州,遊覽黃山後,他這樣讚歎道:“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將黃山推崇到了頂點!自古至今,究竟多少詩人、畫家、攝影家,登臨黃山,恐是難計其數了。一山之景,僅有山石之奇是不夠的,還當有溪瀑穿流其間,給全山添上生機。黃山之水景,美在泉、溪、瀑、潭,瀑布之美,在於三瀑,即九龍瀑、百丈瀑和人字瀑。此外,黃山還有五龍潭瀑布和雲谷小瀑布等多處瀑布。正如明代詩人謝室的《入黃山》所描繪的那樣:

入山千萬曲,曲曲皆清溪。

絕溜掛青壁,晴光含翠微。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古人評價黃山三瀑,兼有匡廬三疊泉瀑布和嵩山九龍湫瀑布之美,清代著名學者施閏章有詩為證:

匡廬三疊天下溪,嵩嶽九龍稱神奇。

何如此地獨兼併,咫尺眾壑蟠蛟螭。

那麼,黃山三瀑,究竟有多少“稀”、“奇”之處呢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龍 瀑

是黃山三瀑中最為壯麗的一條瀑布。

它位於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在雲古寺和苦竹溪一帶,九龍瀑匯聚了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的山泉溪流,壯大了聲勢,分成9折而從懸崖上飛流直下。

每一折,便跌水一次,下面便成一水潭,水潭滿溢再繼續下跌,形成第二折和第二潭,如此盤旋摺疊共達9次,故得九龍瀑之名。

天氣晴朗時,峽靜水緩,瀑細如線,潭色澄明,從高處眺望,就像一串綠珠嵌在山谷崖壁之間,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銀光,奪人眼目。

而當一場大雨之後,九龍瀑的景觀完全與往常不一樣了,那飛瀉而下的9折瀑布,宛若9條玉龍從天而降,每入一潭,便噴雲吐霧一番。

9條遊舞之勝景, 不禁令人讚歎不已:“直看九派飛流下,消入蒼茫化作煙”,亦有人以為九龍瀑可與廬山飛瀑媲美:“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明代詩人黃汝亨則對九龍瀑作了更生動的描繪:

九道寒冰瀉遙嶺,蒼苔凝翠芙蓉冷。

白日時聽雷雨聲,丹崖倒掛蛟龍影。

的確,這種9跌9激、曲折盤旋的宏偉氣勢,在我國其它名山中的瀑布景觀中,是較難見到的。

這裡再引用一副描繪九龍瀑的對聯,對聯中那富有想象力的詞句,令讀者叫絕。聯文是:

九匹白練出奇觀,連續奔騰,遠觀如八駿驊騮添赤兔;

三嶺松濤鳴爽籟,抑揚起伏,乍聽似千軍健卒赴疆場。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百丈瀑位於青潭峰和紫雲峰之間,沿著千尺懸崖垂落而下,宛若一匹白練懸掛眼前,甚為壯觀。百丈瀑在大水和小雨時,景色各異。

枯水季節,百丈崖細流涓涓,如輕紗縹緲,素幔舒捲,稱為百丈泉。泉上為瀑布水源,下為百丈潭。

洪水季節,尤其是大雨初霽時,當山風將飛瀑吹離巖壁,好像無數條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令人讚不絕口。

安徽黃山 曲曲皆清溪的黃山三瀑

清代畫家查士標有兩句詩:“倒掛蒼崖百丈寒,界破青山一匹練。”將百丈瀑的優美景色準確地描繪了出來。

百丈瀑附近還有百丈臺,臺上建有觀瀑亭,是觀瀑的最佳處。觀瀑亭上有胡志明的親筆題字。

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紫石、硃砂兩峰之間流出,危巖百丈,石挺巖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瀉,成“人”字型瀑布,最佳觀賞地點在溫泉區的“觀瀑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