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一個有態度的吃瓜群眾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引言:


這部誕生於2011年,由賈樟柯監製,韓傑執導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電影《Hello!樹先生》,豆瓣評分7.8,被稱為王寶強的演技封神之作。片中樹先生侷促且無處安放的雙手,像極了異化時代裂縫中那些羸弱無依,被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無情撞倒的普通人。


作為一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Hello!樹先生》 斬獲了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海參崴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與最佳導演獎。細看這部電影,你就能感受到,導演以魔幻現實主義的痛感敘事,融合黑色幽默與荒誕色彩,描摹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鄉土影像。


很少有人探究韓傑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其實他本人在採訪中曾經透露過:“我去了很多被廢棄的村莊。在空無一人村莊中行走,會看到雖然房屋坍塌,但棵棵大樹依舊繁茂。我突然想拍這樣一個年輕人,他的名字叫樹,他的家鄉因為開發礦產導致搬遷,他顧不了這些,他四處奔走,只為改變自己的卑微處境。我想通過《hello!樹先生》來揭示這個時代的荒誕。”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樹先生”在電影中作為一個群體影像的藝術符號而存在,個體的悲劇被放大,以電影為載體,投向每個觀眾的內心。電影的敘事風格很文藝片,注重情緒表達和氛圍營造,某些表意方式具有生硬晦澀和斷裂混沌之感。好在瑕不掩瑜,宏大的歷史語境下,聚焦時代轉折中倒下的小人物,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內心的暗影。


電影故事僅是一種淺顯的表達方式,電影內核才是我們需要吸收的養分。那麼今天我就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和時代反思三個角度為大家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通過觸及異化世界中羸弱無依的卑微靈魂,引發對弱者的悲憫和時代困局的反思。


電影簡介


電影主人公叫“樹”(王寶強飾演),是東北礦區農村修車鋪的打工者,曾經目睹父親失手殺死大哥(騷氣的王大治,實在太醜),後來父親去世,兩人的身影卻經常出現在他的眼前,如同夢魘。後來在修車鋪工作傷了眼睛,被老闆辭退,成了無業遊民


他終日在村裡無所事事,但為了可笑的面子,總是假裝自己有事,臉上掛著討好的笑,但其實唯一看得起他的只有外地礦工小莊,村民見到他總是調侃 “hello啊!樹哥”,但心底沒人瞧得上他,小孩子都能質問他“你算老幾?”他就是現實中國鄉村版的“小丑”。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因為村長小舅子開礦,他家面臨拆遷,他卻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迷茫無助,只得繼續在村裡閒逛,喝酒,沒錢就跟弟弟伸手。


怯懦的個性讓他無法守住賴以生存的土地,母親想讓他出頭,但他面對霸道蠻橫的二豬,只敢在婚宴上藉著酒勁兒說一說,結果被逼當眾下跪。樹的面子可謂蕩然無存。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樹還是有過掙扎和嘗試的,他去城裡朋友的學校打掃衛生,想掙錢結婚,跟聾啞女孩小梅談戀愛,發“土味情話”。婚禮之前想要弟弟借一輛皇冠車,掙回自己的面子。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但現實又讓樹失望了,他惱羞成怒罵了弟弟,被打得鼻青臉腫,還一把火燒了婚禮佈置,在火光中又看到了死去的哥哥和父親,他開始終日待在樹上傻笑,幻想自己拿回尊嚴,他瘋了!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一、藝術風格


故事層面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農村窩囊廢,還愛面子,但卻求而不得,最後瘋掉。這部電影的定位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意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但二者之間差異巨大。不過這部電影為人稱道的藝術風格——魔幻現實主義,卻值得拿來品一品。


“魔幻現實主義”的概念起源於拉美,這種 “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文藝思潮,首先 “是對現實的一種態度”,其 “根本目的是藉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


在美國學者詹明信看來,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其焦點 “轉移到了一定要稱之為人類學視野的地方”,這一思潮 “終於被理解為一種本質上派生於農民社會的敘事素材和以深奧老練的方式所作的關於莊戶世界甚至部落神話的素描”。


20 世紀 80 年代,魔幻現實與 “鄉土中國”的碰撞,促成了文學界的 “文化尋根”熱潮與第五 代影像美學的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曾經廣受矚目的“城鄉差異”正逐漸消弭。原本存在於文藝作品中的鄉土想象在一覽無餘的農村生活景象面前日趨瓦解,第五代導演鏡頭中基於鄉土影像的 “文化寓言”模式也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


新世紀前後步入影壇的一批導演,面對留守人口增多、資源過度開發乃至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無以為繼的當下農村問題,不約而同地採取了 “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其作品中出離現實的種種情節,即便荒誕不經,卻映射出當前農村的真實生活境遇,並形成了自身飽含悲憫意蘊的 “痛感”敘事。


這部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主要體現方式有三種:打破生死界限;主觀時空構形;荒誕諷喻象徵。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1、一般的現實題材影片在表現鬼魂的時候,會通過夢境敘事或疊影、虛焦等技術手段將影像間離,但在韓傑的這部電影中,他選擇更為直接地表現鬼魂,賦予他們與活人無二的表象。


樹總是能看到自己已經死亡的父親、哥哥還有死於礦難的好友小莊,哥哥後來還在樹的婚宴上跟女友唱歌跳舞,和周圍的現實融為一體,但熱鬧的形式下內核荒誕又淒涼。


2、對於時空關係的主觀構形是當下鄉土影像創作中較具詩意的藝術手法。而這部《Hello!樹先生》也是採用了詩意的鏡頭語言來講述故事,並未嚴格遵循線性敘事邏輯,某些主觀重構需要觀眾統觀全片後進行梳理和線索拼接。所以初看電影難免會有混沌割裂、看不懂的感覺。


3、至於荒誕諷喻象徵的鏡頭就更是俯拾皆是了。時髦前衛的哥哥,代表了樹內心向往的自由,嚴肅冷酷的父親就是現實社會的強大桎梏,而樹的夢魘中一次次看到被殘酷現實扼殺的自由。


影片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個暮色血紅,人群如蟻赴黃泉的景象,更是充滿駭人的氣息,就像時代車輪下被傾軋的眾生。樹在瘋癲之後卻被當成能掐會算,大把收錢的“大仙”,出席剪綵,指點江山。曾經蠻橫的二豬為了擺脫“厄運”跪在樹的面前。這些都是極具荒誕意味的諷刺。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題材過於沉重和殘酷,所以不得不採用輕魔幻意蘊來表達當下鄉土的真實生活情境。這或許也是導演的一種悲憫情懷。


二、主題呈現


鄉村,是中國大地上一個獨特的文化存在,鄉村青年,也成為中國人中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群體。《hello!樹先生》的主題也就定位在鄉村青年的生存困境和情感生活兩個方面。放到樹這個角色身上,就是他在現實世界的以“金錢地位”為內核的話語權和以“性”為內核的求偶權。


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教育資源、文化水平、個人能力、原生家庭……各方面現實條件的制約,在異化世界中變成了羸弱無依的卑微靈魂。

他們別無所求,只想有尊嚴地好好活著,卻被現實一巴掌拍到地上,再也沒有了反抗的勇氣。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裡指出人的異化處境:人類脫離自己原有的天性,在社會的形成過程中逐漸扭曲變形,原本平等的人類動物界,因為私有制的產生而逐漸充斥著不平等和壓迫。


異化代表一個人面對他人和外界時的一種“無力感”和“無歸屬感”,一個異化的人沒法積極地去影響世界,而是作為一個被動受到外界影響的客體。如今“喪文化”盛行的風氣下,各類鹹魚年輕人,甘心肥宅生活,甚至極端一些的發展為不工作,甚至不結婚,就是異化特質明顯的代表。


1、生存困境:


樹的角色可以說是影片中的絕對弱者,邊緣人

。他不僅沒有錢和地位,連工作都失去了。生長在一個壓抑沉重的家庭,連家人都不曾親近。在社會、自然和家庭三方面都孤苦無依。他是個被時代拋棄的人。


其實,觀影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想到樹的出路在哪裡,但後來還是放棄了。他的悲劇宿命是註定的,無法逃離。原生家庭沒有一絲溫暖和關愛,導致樹的身體雖然長大成人,但精神羸弱,無力承擔現實的考驗。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這也是很多人父母不曾重視的“精神成長”,養育孩子不僅是供他吃穿,保證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把愛和溫暖傳遞給後代,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充滿力量,這樣才能在任何境況下都不喪失希望。畢竟,現實的困境誰都有,馬雲也曾是貧窮的師範生,內心的堅定信念才是你改變命運的唯一資本。


這樣的困境並非個別現象,導演的意圖也是描摹以樹為代表的時代眾生相。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這十幾年,也正是中國鄉鎮城市化進程中最劇烈的一段時間。在鄉鎮逐漸城市化的過程中,大量未受到良好教育和習得謀生本領的農村青年離開故土進城發展。


這些青壯年的離開導致村莊人口結構開始逐漸失衡,有的村莊甚至出現了只剩下老人和幼童的局面,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讓原本平衡的城鄉狀態被打破。


有的鄉村被廢棄,人們搬遷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居住;有的鄉村則固守著本有的環境和人文,不做任何變化,以至於生存於其中的村民毫不猶豫選擇離開。


而那些年輕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城市裡也淪為邊緣人,這讓我想到了電影《無名之輩》,進程搶劫的兩個笨賊和失足少女真真,他們都是像樹一樣在時代大潮中被撞倒的人。還有偶爾出現在社會新聞或者自媒體十萬+爆文當中的苦難人物,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生存困境,都可以有共同的名字——樹。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2、情感困境


前幾天剛剛看到一個調查研究報告,目前我國的離婚率不斷攀升,但結婚率卻逐年下降。甚至還有一些說法,說未來結婚生子會成為富人的特權。就像嫁入豪門的徐子淇連生四個,而在放開生育政策後,一般的工薪階層都不敢選擇要二胎。


社交網絡上能看到眾多單身狗的自嘲,他們也想擁有甜甜的愛情啊,但是很多時候,現實根本不允許。沒房沒車沒存款,哪個腦子正常的姑娘會跟這樣的男孩結婚呢?況且現在被毒雞湯荼毒的女孩子們,越來越難追,即使追到了也不能保證長久,畢竟在某個節日沒送禮物就很可能被分手。


像樹這樣的邊緣農村男青年,更是深陷情感困境中無法自拔。他渴望愛和被愛,但卻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樹和小梅的愛情,註定不會幸福。兩個同處底層的人,互相都有不滿,小梅肯定不滿意樹的貧窮懶惰,樹對小梅的生理缺陷也有所介懷。


但最後出於無奈,兩人向現實妥協。這兩個角色之間的愛情歷程表現了底層人物在現實壓迫下對生活的無奈與掙扎,從而奠定了樹的婚姻悲劇,以過於現實的互相需求為基礎的婚姻,註定沒有靈魂的交流,這也是當下鄉村普遍情感生存狀態的反映。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真理放之四海皆準,即使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講,樹和小梅這樣的邊緣人群,也很難得到“愛情”的入場券。


三、時代反思


所謂好的時代,就是不只關心英雄,也關心小人物,關心那些被歷史車輪無情撞倒的人。願意把他們從泥濘和狼狽中扶起來,療愈他們的傷口。但在這個高度異化的世界,這樣的溫情太少了,所以類似《遺願清單》、《觸不可及》這樣的跨階層靈魂救贖才如此動人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承認吧!電影中的“樹先生”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在滾滾而來的時代大潮中,誰能保證自己永遠是那個幸運兒呢?


電影成為了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大地上被邊緣化了的人群生存狀態,他們或沉默,或癲狂,或自我放逐……這些人以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徵而存在,可能每個村莊和城市,甚至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


或許就像影片結局的臆想情節所預示的那樣,他們註定只能依靠幻想,在意念中對抗和戰勝這個世界,找回自己的尊嚴。


從藝術風格、主題呈現、時代反思解讀電影《Hello!樹先生》


結語:


這是個很殘酷和壓抑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從骨子裡透出森森的寒意沒有任何希望和愛的影子,如果沒有強大樂觀的精神世界,建議不要輕易觀影。


畢竟,對苦難的藝術欣賞只能建立在安全的距離之上,如果身處其中,你體會到的或許只剩痛苦和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