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書法家常寫"寧靜致遠",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寧靜致遠",意思是隻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達到目標。

書法家常寫

"寧靜致遠"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但現在人們常引用的則是出自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

劉安在《淮南子:主術訓》的原話是這樣的:"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書法家常寫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書法家常寫

現在書家常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則是來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因為《主術訓》中是淡泊明德。

書法家常寫

理解這四個字,得看繁體,"寧"字的繁體是"寧",關鍵是"寧"裡的"心"。"寧靜"講得是內心,而不是行動。不是行為的安靜、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內心的安靜、平靜,不為外物所幹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平靜,做到有定力、有自信,持之以恆,不因困難而倒退,不因挫折而放棄,才能"致遠",才能有所作為,達到自己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