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實際檢測數未及最高承載力 日本“慢動作”檢測引關注

近日,日本官方報道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增速與預期不符引起了廣泛關注,更有不少日本民眾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申請病毒檢測無門。

截至2月27日23時,日本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919例。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數據,除去地方政府實施的檢測數據外,從26號中午12點至27號中午12點這24小時裡,日本一共對168名人員進行了PCR核酸檢測,而前一天,日本僅僅對44名人員進行了檢測。

此前,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目前日本具有單日檢測超過3000份病例的能力。醫療governance研究所理事長、醫師上昌広則表示,目前日本的檢測公司有幾百家,就算是小型檢測公司一天也可以檢測100個左右的檢疫樣本,也就是說日本一天能檢測的單位是10萬計算的。

顯然,日本具備的檢測能力遠比目前日本一天內實際檢測的疑似病例數要多。既然不完全是檢測承載能力的問題,為何日本的日檢測數量還是如此少呢?

实际检测数未及最高承载力 日本“慢动作”检测引关注

截至2.26中午12:00的檢測數據

实际检测数未及最高承载力 日本“慢动作”检测引关注

截至2.27中午12:00的檢測數據

收縮檢測口徑

實際檢測人數少,這與日本對於接受檢測的人員有著嚴格的規定,收縮檢測口徑,有著一定關係。日本規定需要滿足條件的人員才可以接受檢測:一是連續四天發燒在37.5度以上(老人和基礎病患者連續發熱兩天);二是有強烈的倦怠感、呼吸困難症狀;三是要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或從中國流行區域回國的人士有過接觸;四是流感和溶連菌帶原呈陰性

2月25日,日本政府發佈的《新冠病毒傳染病對策的基本方針》,其中要求日本各機構優先治療重症患者,輕症患者居家療養,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不擴大可接受新冠病毒檢測的人群範圍。關於病毒檢測的目的,將從掌握全部感染者,過渡到為治療需要住院的肺炎患者進行必要的診斷。

26日,日本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表示,日本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的政策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沒能迅速對大量人群進行病毒檢測,導致出現很多隱藏感染者。

部分專家認為目前核酸檢測對設備需求較高並且耗時長,對於大範圍檢測造成不便。傳染病研究專家、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水谷哲也教授透露,“目前日本新冠病毒檢測主要是取咽頭黏膜或鼻黏膜,通過專業設備讓檢體中新冠病毒的濃度增大,使病毒DNA達到一定數量而呈現陽性。這一過程需要六至七小時”。檢測需要時間和設備,而檢測機構又僅限於日本地方衛生研究所和國立感染症研究所。

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日本目前在檢測方面採取較為消極的態度也與今年即將在東京舉行奧運會有關。早在21日深夜,東京奧組委就宣佈,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他們決定推遲原定於22日舉行的志願者培訓,但同時強調奧運會不會取消。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目前擴大檢測範圍的意義不大,醫生久住英二在26日接受FNN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病毒檢測對疾病的治療沒有決定性意義,不管是否進行檢測,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

此前曾發表視頻批評日本在鑽石公主號所採取的措施缺乏科學性的教授巖田健太郎(Kentaro Iwata)表示,

如果對每個輕症患者都進行檢測的話,日本醫療系統會崩潰

28日,據日本《每日新聞》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當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上,要求暫時關閉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和特殊學校,以防止病毒感染擴散。同時,安倍表示,近兩個星期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時期,呼籲公司實行措施讓員工休假。

缺乏有力的疫情防控機構

檢測工作進度慢也讓不少人對於日本的疫情防控工作產生了懷疑。

此前,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擔任本部長的對策本部發出指示,專業機構的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厚生勞動省和內閣官房下屬的“新型流感等對策室”等負責日本疫情防控的實際工作。

衝在日本抗疫最前線的機構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但是與美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不同,儘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儘管被置於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的管轄之下,但仍具有更大的自治權,而 NIID缺乏獨立性,根據日本衛生部的指示和指導採取行動。

此前,巖田健太郎強調日本應該建立自己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僚沒有經過專業的傳染病防控訓練,沒有辦法給出科學的原則。

東京大學前教授澀谷賢二(Kenji Shibuya)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日本包括預防接種和檢疫在內的抗感染政策由衛生部嚴格控制,政府“缺乏在這種框架之外建立一批專業人才的動力”。

此外,他認為日本的NIID並沒有發揮像CDC的作用,NIID的工作人員主要專注於對感染的“基礎研究”,從根本上說,他們不能應對疫情爆發,因為疫情的爆發會相當緊迫,並且NIIC沒有CDC的專業能力。

同時,NIID也面臨著人員和預算連年削減的危機。多年來,為NIID預留的預算已從2009年的61億日元大幅削減至2018年的41億日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