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小型製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衡量指標解析


中小型製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衡量指標解析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追求長期和短期的平衡、內部和外部的平衡,所以需要選擇一套"核心競爭力"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管理水平至關重要,為此建議可考慮選擇以下指標作為衡量企業經營狀態的指標:

1.人均銷售額

2.庫存週轉率

3.新品銷售額佔比

4.新品轉化率

5.直接/間接人員比例

以上5項指標是面向中小型製造企業的,而中小型製造企業一般是受到三個因素制約:

1.技術制約:中小型企業一般情況下,是常規技術、常規產品和成熟市場,受到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制約,處於一個成熟的經濟環境中。

2.規模的制約:一般而言,3~5億人民幣以下的獨立製造業企業,過大的規模和特殊行業不在此範圍。

3.資源制約:此對應的中小型製造企業,是獨立市場運作的主體,而不是國企或大型企業集團中的戰略業務,具有無限制約,市場獨立運作的主體,一般均受到資源、人才及場地、廠房等政策和物理條件的限制。

在以上三個制約因素的影響下,對以下5個衡量指標的解讀才有意義。

1.人均銷售額:

【人均銷售額=年銷售額/員工總人數】

人均銷售額,可以用出貨金額,也可以用入庫金額。一般以出貨金額衡量比較好。人均銷售額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是衡量企業是否盈利的最直接的指標。正常情況下,一般產品的毛利率處於20-30%之間。低於20%的毛利率需要極高自動化程度支撐,否則人均銷售額會過低導致虧損。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員工的平均年費用約6~8萬(特殊工種除外),人均年銷售額在30~40萬,則企業基本沒有利潤;超過40~50萬有微利。

人均銷售額是綜合性指標,衡量公司在業務模式、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生產經營、自動化等方面管理水平的綜合性指標。

2.庫存週轉率

【庫存週轉率=當期銷售成品物料成本額/(當期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平均庫存額)×100%】

對於庫存週轉率,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通常是同行業相互比較,或與企業內部的其他期間相比擬分析;庫存績效評價與分析,庫存週轉率是著重評價的內容;

庫存週轉率考核的目的在於從財務的角度計劃預測整個公司的現金流,從而考核整個公司的需求與供應鏈運作水平。

3.新品銷售額佔比

【新品銷售額佔比=(新品銷售額/總銷售額)×100%】

新產品需要做定義,一般可以分為:全新產品、改進產品、更換包裝三個類型。正常情況下,第一種、第三種會比較少,第二種情況較多;如果要精確計量,則第三種可以不考慮作為新產品,也可以把第二種以工作量折算為第一種的進行計算,具體可根據行業的具體情況確定。OEM,一般第一、第二、第三均可以計算。新品銷售額佔比反映了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正常情況下,新品銷售佔比不能低於15-25%,否則市場競爭能力嚴重不足。

企業應該做好三層業務鏈的規劃,三層業務鏈是:"核心業務"、"增長業務"、"種子業務",三層業務鏈是企業的生命線,不同的業務肩負著對企業存貨的不同責任,這三類業務必須取得一定平衡,才能讓企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4.新品轉化率

【新品轉化率=(產生銷售新品SKU數/研新產品SKU數) ×100%】

新品轉化率過低,肯定是大大浪費了研發資源、公司成本、市場機會等,新品轉化率不高,一般是由於市場分析、產品策劃、項目評審、技術薄弱等綜合因素造成,而非技術或研發部門一個部門的責任。絕大部分情況下,新品研發項目的隨意立項,是造成新品轉化率低的原因。

5.直接/間接人員比例

直接人員創造直接價值,而間接人員只能創造間接價值。通常認為,直接人員比例越高越好,間接人員比例越低越佳。其實不然,直接人員和間接人員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比較好。一般情況下,管理的狀態可以分為:"欠缺"、"平衡"、"過渡"三種情況,而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管理是"欠缺"狀態。在"欠缺"管理狀態中,管理是失衡的,導致應該管理的沒有管好,比如生產計劃和控制、精益改善等,而不應該管的,確投入了較多的精力去做。

直接/間接人員的比例與行業和業務模式相關,一般的OEM、離散行業的企業,間接人員的比例以25-35%為合理,過多或過少都不太合適。一般的中小製造型企業,在PMC(生產計劃和物料控制)部門、精益改善部門的投入收益率會非常高,大約可以達到1:10的關係,而且可以持續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