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相比於DIY臺式機產品,筆記本在選購時往往會遇到更多的暗坑,去實體店大戰奸商那些自然不用說,即使是在電商平臺購買,廠商的宣傳文案的文字中往往也暗藏玄機,一些春秋筆法連我看了都自嘆不如,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廠商在宣傳產品時,到底有哪些貓膩。

屏幕:100%sRGB最佳

屏幕是直接決定電腦體驗的重要組件,廠商在宣傳上自然也絞盡腦汁,仔細想想屏幕應該是筆記本電腦這麼多年來,玩文字遊戲最花的地方了。一開始主要是在分辨率上,在1366 x 768的年代,找到一個1080p的字樣,就等於找到了一塊好屏。但有些用戶買來發現,為啥我的1080p可視角那麼窄,於是關鍵字就變成了IPS。於是在當時,如果遇到參數只寫FHD,那大概率就是一塊TN屏。而現在IPS已經基本普及,人們開始對屏幕的色彩有了追求,色域高的筆記本基本都會在參數裡打上一個72%NTSC。所以如果你遇到這種字樣的介紹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千萬別被他左側這五顏六色的彩圈所誤導,這實際上是一塊45%NTSC的IPS屏。那麼見到72%NTSC的字樣就可以放心買入了嗎,其實也不然。由於我們電腦日常使用的場景大部分都是在sRGB空間,一塊好的72%NTSC屏幕一般可以達到99%~100%sRGB,但是有一些一般的屏幕,僅僅只能覆蓋80%sRGB,但也是72%NTSC,這是因為二者標準的不同,色彩覆蓋範圍也有所區別。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可以看到100%sRGB約等於72%NTSC,但是反過來卻不成立,在今天如果你還是看到廠商用72%NTSC宣傳自己的屏幕,那它的sRGB覆蓋基本上只有80%左右,所以建議選擇標明瞭100%sRGB的機型。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僅僅單獨標註“高色域”,“72%NTSC”的往往實際效果並沒有那麼優秀。

當然如果你對色彩有更高的要求,當然可以選購那些標註“100% Adobe RGB”的機型,但如果沒有標明出廠預校色,往往色準都很一般,需要到手用校色儀調一下。如果你不想自己折騰,那麼就可以關注有沒有標註ΔE值,一般低於1都已經是相當不錯了,當然如果查不到可以看看有沒有PANTONE色彩認證。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我們站內測過的幾臺機子比如幻15,Concept D這種經過認證的屏色彩表現都很不錯。但是在Windows系統下追求廣色域本身並非都是好處,由於Windows的顏色管理非常一般,如果筆記本沒有自帶色彩管理軟件的話,100% Adobe RGB的廣色域屏在絕大部分場景下顯示都是錯誤的,看上去更豔是因為色彩已經過飽和了。

所以我個人推薦在選購筆記本電腦時,只選擇100% sRGB即可。如果你從事的行業需要靠屏幕吃飯,那請直接夠買MacBook。

對於遊戲本來說,高刷新屏已經不像去年見到144Hz就可以盲狙了,有一些比較差的144Hz屏幕已經進入了市場,對於更低一檔的120Hz IPS,基本可以確定是45%NTSC的低色域屏。對於這一塊,可以直接大戰客服,基本都會透底。如果想免去折騰的麻煩,那就直接夠買240Hz的屏。

硬盤:遠離低容量QLC

硬盤中的貓膩屬於近幾年逐漸增多的一塊。目前仍然配有機械硬盤的機型,絕大部分都是SMR,也就是疊瓦式硬盤,這種硬盤的特點是便宜容量大,但缺點是容易故障。如何區分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機械硬盤的緩存是64M以上,那麼大概率是翻車的。不過不用擔心,經過硬盤廠商這些年的大力推廣,現在筆記本帶機械硬盤的,99%都是SMR,有句話叫都翻車就等於沒翻車。

所以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選擇純固態的筆記本,但固態的雷點其實也很多。不僅有SATA與NVMe的區別,在Intel 660p發佈後,現在還有了TLC與QLC的區別。關於QLC,本站此前也有過科普,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緩內龍,緩外蟲。當QLC容量足夠大的時候才能夠提供足量的SLC Cache,而如果你的緩存不幸用盡,那麼持續讀寫就會跌到機械硬盤的水平,不過好在4K讀取依然高出機械硬盤很多,所以日常使用差距沒有紙面上那麼大。

那麼這種情況如何避雷呢,說實話,廠商一般不會主動告訴你用了什麼固態硬盤,所以能獲取硬盤型號的主要途徑就是媒體評測與民間開箱,多在貼吧與評測網站上找找文章雖然效率低但卻是最有效的辦法。但這也不是100%靠譜,因為對於廠商來說,硬盤供應商往往不止一個,存在著摸獎現象。但說實話,TLC摸成QLC我目前還沒見過,基本都是TLC固態之間的混用,比如PM981與SN720,760P與SN500這種同級別混用。而QLC基本就是Intel 660p與H10幸福二選一。

接口

要說絕大部分人忽視的,其實還是接口。除了Dell這種可以方便下載到用戶手冊的廠商,其餘想要通過商品詳情頁之外獲得準確的接口信息往往很難。比如雷電3的速率,USB的版本,DP與HDMI的版本等等,如果商品頁沒有提供詳細信息,並且客服也不清楚,那就基本只能貼吧或者論壇裡問了。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所以對於接口,要像對待屏幕一樣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 比如這臺機子,就是玩文字遊戲的典型。Type-C沒標全功能,那大概率是USB3.1 Gen1速率並且不支持PD。USB-A一定是USB 3.1 Gen1速率。HDMI版本大概率是1.4。

顯卡

當然現在的筆記本顯卡不像早年有那些還在用羸弱的DDR3顯存的顯卡,但是依然也是有一些很奇怪的搭配。 比如有些機型,使用了Intel 10代酷睿Icelake的i7-1065G7卻配了個NVIDIA MX230,作為10nm酷睿的最大提升,G7核心顯卡的實際性能能夠達到8W的MX250水平,和MX230是完完全全的一類人,有些場景MX230甚至還不如G7,真正意義上能夠做到關閉獨顯以提升性能,不過這種機子主要應該還是走線下,有個獨顯確實好賣。

除此之外在顯卡上關注新的點就是顯卡的功耗,在老黃的精準刀法下,筆記本顯卡存在著同名不同性能的情況,這與給到的TDP有關。對於MX250來說,可以通過GPU-Z中的核心代號來辨別。

小白必看,筆記本華麗辭藻背後的層層貓膩

Device ID中的1D13說明這是滿血25W的MX250,8W低功耗版的核心代號為1D52。 而在遊戲本中,這種情況更加氾濫。默認版的RTX 2060的TDP為80W,大量評測結果表明在默認80W的情況下RTX 2060的性能相比於低一檔的GTX 1660Ti提升非常有限。所以在民間有用戶到手選擇刷vBIOS手動解鎖TDP到90W,當然也有一些稀有的機型比如靈刃15基礎版就可以通過自帶軟件切換到90W解鎖滿血性能。

更高端一級的顯卡這種問題依然存在,不過低功耗版會明確打出Max-Q的尾註,例如RTX 2070 Max-Q與RTX 2080 Max-Q的默認TDP最低均為90W,ROG冰刃3s搭載了滿血115W的RTX 2070性能就可以接近RTX 2080 Max-Q。所以購買高端機型儘量選擇滿血RTX顯卡,性價比更高,比如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惠普暗影精靈5Plus就能提供滿血的RTX 2070,並且價格也不錯。

散熱

筆記本對於筆記本散熱,內容多到可以單獨開一章另說,這裡僅僅提一下如何走出誤區。最大的一個誤區自然是散熱只認熱管數量,散熱是一整套系統,最終的目的是將熱量帶出機身,其中風扇,鰭片,熱管,乃至導熱材料都對最終的散熱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是對於廠商設計能力要求最高的部分,如果單看熱管數量,實際的散熱效果並不一定好。 在萬元內散熱最出色的聯想Y7000僅僅依靠著三根熱管就能單烤壓住60W的i7-9750H,而某個機型的熱管都快堆成立交橋了,結果也僅僅是壓住55W的i7-9750H而已。對於使用公模的機型,實際貼牌的廠商對於機器的調教也有不同,不能只看模具型號就簡單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