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隨著柏林電影節的落幕,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分別斬獲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兩項大獎的好消息傳來。

時隔二十六年的"時代"家庭片,又開始重新映入我們的眼簾,之前第五代導演代表張藝謀,憑藉家庭片《活著》,一舉拿下評審團和最佳男主兩項大獎,這次作為第六代導演的王小帥,用"新時代"的家庭片《地久天長》,接過"交接棒",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繼承與發展。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在這長達三個小時的《地久天長》裡,三十年的風雲變化的時代中,裹挾的不僅僅是"小人物"們的命運,更多的是屬於那個時代,所有無可奈何"制度"之下的慘劇彙集的濃縮,最荒誕的是,這些悲慘的經歷,是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

所謂家庭片的"家庭史詩"演繹,在最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之下,"表演"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活著》。



比悲劇更悲傷的——"不說出來"的慘劇

樸素而直白的雙線敘事,對比之下的時代寫照

其實電影題材類型中,時代家庭片一直處於半冷不熱的"雞肋"狀態,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因為但凡歸於家庭片的題材,總是如同炒冷飯一般,翻來覆去就是代際差、婆婆媽媽以及父母子女之間的"雞毛蒜皮"的糾葛。

似如同火山撞地球般激烈,實則身處中國式大、小家庭的框架中,都不免因為傳統思想的桎梏,諸如父權"大家長"地位論、男主外女主內"正常"家庭結構悖論、結婚、生子"年齡紅線"論等等的,或可上升至反應社會的題材,在傳統的國情下,都會淪為"家事"的一地雞毛。

而這類家庭片中,有加持作用的親情元素,也因此淪為背景板般的陪襯,只能在偶爾"需要"時,比如吵不過、說不過,不講道理之時,只需一句"我是你媽(爸),你就得聽我的。"、"有你這麼跟爸(媽)說話的嗎!"之類的,來自天然不可逆的長輩權威的展示時,擺在恰當的位置,"鎮宅",也"鎮你"。

所以,這些年,雖然處處可見諸如親情、父母子女糾葛等家庭片的核心元素,但其實都是把這些元素作為"調劑",好以豐富其他類型片的"立體"敘事的故事感。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若說純正的中國式時代家庭片,恐怕還要追溯到二十六年前,張藝謀的《活著》,裡面的故事,是真正極致濃縮了,中國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的重合縮影,看似荒誕到不合邏輯、"不可能倒黴成這樣"的一生,實際上,卻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慘劇"寫照。

是的,說到底,這類屬於時代的家庭片,本身就是一出在特定時代之下,難以避免的"慘劇"。


這類家庭片不是悲劇,因為真正的"悲"大多都源自於自身的行為或舉動,造成的"悲劇",是"我"與所謂"命運"的對抗,是為了諸如尊嚴、價值以及"存在"而持續的一種正面進取的狀態(情懷)。

因為在傳統中國文化裡,人們認為的"命運"是不可正視的,只能"順從",因為"與生俱來","我"是不能去抗爭的,於是只能聽天由命、逆來順受地"活著"接受。

而體現在從前的諸多個特別的時代裡,尤其在宏觀背景下,微觀"小人物"的視角下,被承載的生活經歷,就是濃縮了時代"慘"劇的真實體現。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國內點映時,導演王小帥發了一條朋友圈:

"不是哭戲、不是哭戲、不是哭戲,重要的事情說八遍。甚至不是電影,就是好長一段生活。"

可是大家在看《地久天長》時,還是眼眶紅紅,眼泛淚光,啜泣一片,為什麼?

因為《地久天長》,正如它的英文片名《So Long, My Son》一樣,裡面的故事,講出了屬於那個時代,出生於一批60年代的,正處於中國最風雲變幻的"魔幻"時代,父母輩最深的"慘劇"。

戳中的,大約是獨屬於那個特殊時代,最難以言明的"失獨"之殤,也是在那個各種體制在進行時代更替"陣痛"時,難以避免的"犧牲"和"代價"。

正是如此,被裹挾在時代中,只能隨著時間風雨飄搖的"耀軍"、"麗雲"們,他們活得越慘,演繹的故事越慘,對於觀眾們來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越受"歡迎",還是一種對"慘劇"的共鳴與"發洩"。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如此,家庭片《地久天長》在敘事時,就只需要採用樸素而直白的雙線敘事就好,不要特別的穿插"另類"視角,只需要如白開水般,不加任何調劑,隱忍而剋制地把"生活"、把"經歷"講出來就好。

80年代到21世紀初,三十年的時代變換,幾組人物之間的悲歡離合,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顯得如此"悲慘",幸福都是相似的,而"小人物"們的不幸,卻各有不同。


時而天堂,時而地獄的"政策制度"之殤

被剪碎的"時光"片段,被操控的"有意義"

對於家庭片來說,當然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就是諸如父母子女糾葛的親情的設計和演繹處理。

一般來說,其結構上,都會大致以總分總的結構框架敘事,也就是從幸福美滿開始,到曲折糾葛、矛盾激烈的過程,再到"完美"的大團圓結局這一個過程設置整個故事的情節。

即使有所謂的"創新"家庭片,也不外乎是在父母子女的"親情"糾葛中,加入更加或"狗血"、或誤會(認知差錯)、或極端"生死"處理等,把"原因"歸結到社會和事件本身的情節設計上。

其實永遠都在迴避最根本的原因——"權利"的爭奪。是的,所謂這類家庭片,尤其是時代家庭片,說到底,不過是在一個特定中國式家庭中,傳統"權利"的自然更迭下的爭奪罷了。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上下兩輩人關於"家"控制權的爭奪,不僅是話語權,更是所謂的"尊嚴"與存在的價值。在傳統思想觀念裡,孩子是父母的所有品,沒有不行,有,還要優秀才行,這既是一種驕傲的炫耀,也是一種欣慰的"對得起祖宗",更是一種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

唯獨,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看待,所以那個時代的"失獨"之殤,說到底,對父母來說,還是一種對"自我"的缺失。就像失去本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因為各種原因,諸如意外、制度等難以避免的被迫,便永永遠遠地變得不完整,變得從活著到掙扎地存在。

在《天長地久》裡,那些存在於三十年間,刻骨銘心和平淡如水,以及心如死灰的各種回憶,被片段式地剪成了一段段"關鍵"的時間點,和代表的空間剖面。

把這些穿插、倒敘、回憶的片段一一拼接到兩條敘事線上,去完成一個關於那個特殊時代社會寫照的折射面。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小人物"們三十年的人生經歷,都被放大,交疊濃縮在這麼短短的三個小時的"故事"裡,刻畫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更是那個時代因為政策、制度的變遷,而被高速發展的"時代巨輪"碾壓的,更不上時代腳步被拋下的大多數人的寫照。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些明明從父輩們身上"繼承"下的安穩生活,卻隨著時間和時代浪潮的密集襲來,不由自主地由最好的,變為最壞的,如此180度的政策大回轉,冰冷地拍打著活著的"小人物"們。

從"多子多福"的鼓勵生育,到"一個剛剛好"的計劃生育,由鐵飯碗的"國企"世襲,到改天換日般洶湧而來的"國企改革"下崗潮。讓這些"小人物"們即便身懷"善良",但被現實殘酷的拍打過後,也逐漸變得麻木而卑微,辛酸而矛盾著推翻自己從前所有的"存在"價值。


其實關於情節的設計,對很多觀眾來說,會詬病於故事裡,被"選為代表"地,如耀軍和麗雲人物演繹上的"不真實"性。

沒錯,導演王小帥就像是個人偶師,把故事裡的人物都"人偶"化,操控者他們,去"經歷"綜合那個時代所有"悲慘"生活,看似立體的,諸如"恐懼"、"善良"、"陰暗面"、"自我"等等為複雜人性設計的閃光點,其實都是一種人偶化的片面附會。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如男主耀軍一般,他被設計地太"好"了,不管從任何方面來看,他好得如同聖母一般,不管殘酷的生活如何鞭打他,他始終心向光明,所有"陰暗"的部分,都被分裂成兩半,失獨之痛,居然可以被一句:

"只要活著,就一個字不要說出來。"給完全吞回肚子裡。

居然還為"兇手"隱瞞,即使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有著刻意強化的所謂"兄弟"、"朋友"之情的加持,但任就被剝離了最基本的諸如憤怒、怨恨這些人性本質。

正如導演王小帥對耀軍的"讚揚":

"縱使遭遇一輩子顛沛流離,也還是堅強活下去並滿懷善意的尋常人。"

或許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在歷盡千帆過後,得到的感悟正是如此——天性善良,不,被詬病不真實的背後,是對這句話,這個時代的解讀——善良過頭,就是縱容惡意!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於是,或許是認知的偏差,或許是屬於那個時代與現在的代際差,於是,過分"操控"人物的《地久天長》,在所謂宏大主題"失獨之痛下的憎恨與原諒"的背景下,藉由重新編排組合片段的雙線演繹,卻反問凸顯了其本身的缺陷——被刻意操控的人性。


就不說,還有那極富"舞臺感"的,違揹人物真實性的"金句":

"用她的話來說,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


其實對家庭片來說,對人物的"操控"是必須的,那設計時,其中的分寸感也是你需要極為注意的,什麼樣的人,該有什麼樣的人性,什麼樣的舉動,以及會說出什麼樣的話,其實又有"定數",適當的誇張和改編是允許的,但如此顛覆,就太過刻意且失真了。



中國式溫暖"和解"大團圓結局

傳承和延續——走不出的世代循環

正如上述分析這類,屬於時代家庭片最常用的總分總框架一般,大多數家庭片都是遵循"迴歸"這個特定的核心意義,去處理整個故事的發展。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就好像,只要在中國式的家庭裡,無論父母孩子之間有多少,客觀的、主觀的,命運式的,生活無奈式的,以及時代賦予的矛盾和衝突,藉以表達任何情緒和"道理"等等,但到了"結局",都必須"迴歸"到"家"裡,所謂中國式溫暖和解大團圓結局,就是"故事終了"的標準"全劇終"模式。

讓家庭片的落點始終留在溫暖的"和解"上,無論之前的矛盾和衝突是否永恆"無解",總歸都粗暴地"原諒"所有"家人"。

倒不是說這樣的處理不好,但論起人性的本質上,終究被虛假束縛,因為很多時候,"生死是有尊嚴"的,有很多"東西",是時間和空間也抹不掉的。


就像之前熱播的《都很好》一樣,誠然最後的原諒和解大團圓結局很暖心,但是,始終縈繞在觀眾心中的,屬於那處人性本質的"看法",卻是意難平的,因為如果這世間一切的"惡意",都可以用諸如"親情"、"血濃於水"、"這始終是你爸"之類的話去刻意抹平的話,那麼從前的一切"她"經歷的慘劇,是否沒有了任何意義,那麼,如此用力"活著"的"她",是否失去存在的價值......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好在,《地久天長》巧妙地處理了一個人性和道德選擇上,進退兩難的困局,正如導演說的:"只要把時間給夠了以後,生活中才會出現許多無常的東西。"

如果把這些人生經歷,看做是一場"戲",那其實被時代緊緊包裹著的三十年,或許只是這場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連綿不絕"戲"中的幾幕。

那刻意設計的幾場,與財米油鹽相關的飯桌戲,與生老病死相關的醫院戲等等,其實都是對人生裡,不斷反覆上演的生活的一種互襯。在緩緩積蓄的時間和空間中,在那些人生經歷中,慢慢獲得了凝聚的力量。


最終在最後的一小時裡,用"回鄉"的節點,點燃引線,"爆炸"出過往屬於個體和時代交織下的,令人唏噓的"真相"。


"說出來就好了。"

最後的最後,那看似"狗血"的懺悔、原諒的,中國式溫暖"世界大和解"般的大團圓結局,其實是一種對真實人生的寫照,因為故事有結局,但人生實際上,不管是怨恨也好,開心也好,團圓也好,原諒和解也好,其實說白了,只不過是時間的片段。

所以,或許唯有新生帶來的傳承,才能體現真實的,不斷重複的"世代循環"。

"結局"的那一刻,多年掐溺水而亡的兒子"劉星",與帶著女朋友回來的劉星形成對照般的"活著"的循環,《So Long, My Son》,或許重聚在一起的三家人,就象徵著又一輪的三十年的開始,從此刻算,他們將由經歷一個新的循環,"新"的人生......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第六代家庭片《地久天長》:樸素的雙線片段循環敘事的魅力與缺陷


寫在最後:

說實話,於筆者而言,看過後最複雜的感覺是最後的"原諒",那個屬於悲慘而艱難"活著"的人生,即將走到"最後",

被"告白贖罪"的一幕。

在筆者看來是極其諷刺的,不僅是人命的事,不僅是失獨的痛苦,更多的是跪求"必須"的原諒,來帶的心裡好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亞於重新狠狠刺入的"匕首"。

太殘忍了,尤其最後屬於劉星的髒兮兮的小土包墳墓,下坡上居然是修得"富麗堂皇"的園林墳塋,這一家真的太慘了。

不過,即便如此,任然推薦大家一觀《地久天長》,畢竟如此真實的去演繹父母輩們的群像故事,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