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每個家庭的教育都是一種難事,只有自己當父母之後才能明白養育子女有多麼的不容易。

採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未來形成的性格也有所不同。但大多數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孩子犯錯時,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讓孩子完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甚至還會影響他們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雖然家長們知道吼叫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但往往控制不住,而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往往也形成了這3種“性格缺陷”。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父母吼大的孩子,大多有這3種性格缺陷

①自卑、沒有安全感

從孩子出生幾個月後,安全感就已經開始建立了。

這時父母的各種行為都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其3歲左右孩子已經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這時孩子做錯一件事情就被吼,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已經不愛自己了,從而缺失安全感

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因為沒有父母愛的支撐,往往在人際關係中顯得沒有自信,說話也沒有底氣,嚴重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②膽小懦弱

其實只要家長細心觀察就能發現,當你對孩子,謝謝!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會表現出害怕的表情。這是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沒有反抗的能力,力量過於弱小。明白自己越不聽話,家長的吼叫就會越厲害,甚至還可能遭受“棍棒教育”。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極端性格。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③脾氣暴躁、易怒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鏡子,擁有嗯嗯。

在家長長期的大吼大叫的環境下,孩子也會養成暴躁、易怒的極端性格。甚至會給孩子養成只要大吼大叫就能解決問題的錯誤價值觀,孩子的脾氣會越來越大,甚至產生更為叛逆的心理。一旦孩子養成這種性格,長大後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怎麼才能做到不對孩子吼?

  • 事先約定標準

身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要想清楚教育究竟想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大多數孩子在父母發脾氣時,都不能理解父母所表達的意思,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而並不能理解父母想要表達的需求。

因此,在面對孩子時,不如將自己心中的想法直接告知孩子,但不要對孩子報以過高的期望,大多數的吼叫是因為對孩子的失望所導致的。要事先跟孩子預定好標準,確保這個標準,以孩子的能力稍微努力就可以達到。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 讓孩子先說出感受或原因

當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感覺到非常生氣時,不如先問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或是此時的感受,這樣有助於大人理解孩子的行為,也能讓孩子不明白自己此時的情緒,也會換位思考,減少錯誤行為的第2次發生。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 睡前進行情緒覆盤

如果家長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在孩子睡覺之前一定要與孩子進行情緒覆盤。讓孩子帶著情緒入睡會影響他的心理發育,而在睡前家長與孩子溝通和交流,讓孩子說出自己被吼之後的感受,防止孩子產生性格缺陷。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時家長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家長不僅要避免自己大吼大叫的行為,也要給孩子多看一些性格養成的繪本,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楠哥推薦《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與《寶寶好品格經典童話》。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用貼近孩子生活的浣熊一家的故事,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養成好習慣,塑造健全人格。《寶寶好品格經典童話》彙集了10個經典的童話故事,如《灰姑娘》、《石頭湯》、《堅毅的小錫兵》等等,讓孩子從故事中學到人生道理和優秀品質。


被“吼大”的娃,多半有這3種“性格缺陷”,暴脾氣的家長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