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建國70年的時光裡,農村經濟苦盡甘來,農民在農業裡做了不少貢獻

建國70年的時光裡,農村經濟苦盡甘來,農民在農業裡做了不少貢獻

給一塊土地,捧出的是谷滿稻香,心中不慌;
給一條出路,換回的是高樓林立,城市繁榮;
給一個機會,帶來的是中國製造,世界工廠;
…………
這,就是中國農民。70年的時光裡,他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全國人民一道,築就的是新中國“換了人間”的偉大奇蹟。


農村經濟苦到頭了。每年的第一號文件都鎖定三農問題,但建國這麼多年,三農問題始終未能得以很好解決,往事不堪回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當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遷徙幾乎貫穿了改革開放整個歷程,城市繁榮璀璨的背面,是鄉村一片凋敝的慘淡圖景,中國人正在失去“遠方的田野”這一最後的“精神家園”,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化為幾代人的“鄉愁”。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光正地走到今天,農村的作用功不可沒。


建國70年的時光裡,農村經濟苦盡甘來,農民在農業裡做了不少貢獻


成立的第一個三十年,通過農村土地革命,夯實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調動了最多人的積極性,農村包圍城市,最終贏得勝利。


第二個三十年,利用城鄉經濟剪刀差與農民勾兌,廉價收購農產品,高價出售工業品,迅速完成中國工業化原始積累,奠定了中國經濟的基本框架與基礎。


第三個三十年,利用城市與農村的級差地租,低價甚至無償佔用農村土地,農民工淪為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就業蓄水池,城市化、工業化得以快速推進,中國經濟高歌猛進。


這三個三十年,事實上,皆以“犧牲”農民、農村、農業的根本利益為代價

,客觀上不斷地固化城鄉二元經濟,城鄉差距持續拉大、城鄉經濟繼續撕裂,成為阻礙中國經濟走向未來的巨大絆腳石。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三農問題歸根到底的“癥結”所在。

建國70年的時光裡,農村經濟苦盡甘來,農民在農業裡做了不少貢獻

農民的農業首先考慮的是增加自己的收入,農民期望糧食供不應求來獲取高糧價和高收益。政府追求糧食適當過剩目標往往會傷害農民,因為農民的農業過剩的生產導致的是“穀賤傷農”,增產不增收。

因此,政府為了保證國家的農業安全,就必須協調好國家利益和農民利益的關係。只有保障農民基本利益,不讓農民吃虧,農業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農業保護和農業補貼就成為國家農業制度的重要選擇。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承認6億農民在農業裡做出的犧牲,尤其是數億以家庭為生產單元的農戶,他們本身地租不計成本,勞動力不計成本,以極低的生存狀態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了一生,不但不被大家理解感謝,反而受到了過多的白眼和鄙視。


農民還有一部分鉅額勞務付出經常被忽略,這就是攤派在每個農民身上的勞役。這些勞役付出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繕校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