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作為父母,最大的驕傲莫過於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然而很多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吃不得一點苦,受不得一點罪。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1

吃學習的苦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學習一定是充滿艱辛的,但只有越過萬重山,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門捷列夫說:“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學習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必須肯吃苦,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成為人上人。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卻沒有看到別人為之付出的努力。

一個生活懶散,不愛學習,沒有認真努力付出的孩子有什麼資格抱怨學習苦呢。

人生本就是一場苦樂交織的旅行,求學之路更是荊棘叢生。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有人優秀,有人墮落,除去家庭教育因素外,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吃得了苦,有沒有努力。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學習時偷的懶,將會用一輩子來還。學習上現在吃點苦,將來才能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否則只能等待被選擇。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2

吃失敗的苦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有成功的喜悅,就會有失敗的痛苦。失敗是人生的常態,只有經歷了失敗的苦,才能體會成功的來之不易。

人生這一路,成功固然美好,失敗何嘗沒有讓我們看到更多風景呢?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教會孩子承受失敗的苦。他們不會把孩子塑造的過於完美,他們也允許孩子犯錯,他們也會帶孩子瞭解很多人生路上可能會遇到的挫折。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要讓孩子明白,成長路上勝敗是常事,唯有每一次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變得更加優秀才是應對失敗最好的方式。

孩子可能會因為一次考試失利而悶悶不樂,對學習失去信心,作為家長請肯定孩子的努力,指出孩子的問題,同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與孩子一起打敗問題。如此,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每一次失敗時都不至於產生消極的甚至極端的想法。

孩子也可能會因為一次演講沒發揮好,就沒有了重新再來的勇氣,告訴孩子古今中外優秀的演說家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有了流利的口才,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失敗,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永遠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父母會陪著孩子面對問題,打敗問題。

並時常告訴孩子,真正讓你變好向上的路,從來都不容易走。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3

吃生活的苦

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愛孩子”的父母:

再苦不能苦孩子,總給孩子最好的;

即使家庭條件再艱難,也心甘情願給孩子買名牌;

心疼孩子學習累,不讓孩子參與任何家務活;

俗話說,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小時候吃不了苦,長大了就能?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若成了“溺愛”,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孩子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了被父母包辦的生活,習慣了被呵護。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就很難適應各種考驗。

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新聞案例:

上了高中甚至大學的孩子,不會洗衣做飯,即使有高學歷高文憑,卻沒有一點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若真的為孩子好,就要捨得孩子吃苦,學著做個懶父母,讓孩子做家務,鍛鍊他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

讓孩子學會現在吃苦,以後才能享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有遠見有格局的父母,都帶點狠心,早點讓孩子吃苦,往後的人生就少一些波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