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避坑!別成為別人嘴裡的受害者

就在昨天,群主誇獎了昨晚的兩個人,其實是有三個人參與了昨晚的分享,沒有被表揚的那個人,就因為群主誇獎了那兩個人分享的真實。


從而自己推斷:群主的言外之意是認定自己不真實。她認為自己一直都是真實的分享,瞬間就感覺很委屈和懊惱。而這一切的發生,群主是不知道的。


我想群主要是知道她的反應,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表揚還能給另外一個人造成這種想法,也會認為是大題小做,或者認為沒有必要,莫名其妙,哪跟哪啊!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與人的不同更多的是心理特質的不同,而一切外在的表現都是人的心理投射。這個案例就是投射效應在發揮作用。女主人公採坑了!


01.什麼是投射效應?


是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個體指將自己主觀的感情、意志、特性歸因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認知偏差。


就比如一個心地善良,很容易覺得別人也都是善良的;而一個經常計較的人,也常常會覺得別人在計較自己;你認為這個東西好吃,你也得認為別人也覺得好吃;自己表達觀點時,不需要填加說明,你認為這麼簡單的道理,別人也應該跟你一樣就該懂。


也就是沒有把自我和對象區別開來而是混為一談。這在我生活當中的隨處可見,而且正在破壞著各種關係。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等。


02.投射分為三種


相同投射:忽視自己與對方的差別,在親密關係中,你中有我,我中你,沒有把自我和他人分開,把別人當成另外的自己。


就如《貝西成長的奧秘》書中,與伊麗莎白.安跟姑姑生活了九年,被姑媽照顧得無微不至,姑媽逢人便說:“我希望她沒有這麼瘦小,蒼白、脆弱、敏感、神經質!應該給她找醫生瞧瞧!”


醫生查了查眼底,然後聽他的呼吸,最後把她推到一邊,“這孩子根本沒病,比牛還結實!”


醫生回頭看到了這個孩子的姑媽、姑婆還有另外的一個50幾歲的女人,每個人都是消瘦的、滿臉焦慮的神情、緊鎖的眉頭。貝西一直生活在姑媽、姑婆的投射裡。


願望投射:這是人們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他人的一種投射現象。個體誤以為他人也如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樣,錯把希望當成現實。“我愛你,你也會像我一樣愛我!”看不到現實的骨感。


情感投射:根據自己的喜好評判他人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最開始的案例就是這種心理傾向,讓我們自己失去了人際關係溝通中的認知客觀性。

03.如何調整自己,減少投射,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自在?

1.多一些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多給自己積極的、正向的反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優秀,而是你經常看到的是你的短板、你的不足、你的自卑, 不懂得肯定自己。


蔡康永:“對於哪些快要自卑垮掉的人,要記得把“理想的我”這四個字去掉一半,它只是“理想”不是我,我們是完整的人,不是超級市場裡去了骨的肉片,我們有優點也有缺點,而且很可能缺點遠多過優點。”


2.讓自己的心回家,多體察自己心思意念、面對自己,更好於一味的企圖改變別人。

之前,我們常常向外看,多管別人的事,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自家地貧瘠匱乏。


3.理清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堅決自我隔離!

我是我,你是你。別人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說是他的價值觀,是他的投射。跟你沒關!你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說,是你的投射,跟別人沒關。


分享一個小故事: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蘇東坡才高氣傲,有一天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佛印說完這句話,蘇東坡特別得意,心裡想:“連佛印都說我是佛啦!”。然後蘇東坡又跟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嗎?我看你像一坨屎”。


回家後,蘇東坡很得意,就跟他的妹妹蘇小妹說起這個事,他說:“佛印今天被我羞辱了,我說他是一坨屎,他說我是一尊佛”,蘇小妹就笑他:“哥哥,“佛心自現”,人家內心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內心是一坨屎,所以你看別人是屎”。這個故事流傳已久。說的就是投射效應。


你心理有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內心的美好,投射出來就是美好,內心的邪惡投射出來就是邪惡。


發生了什麼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也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一念之轉》作者拜倫.凱蒂強調:“世界上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你的事,還有上天的事(或大自然未知的力量)”

誰也傷害不到你,除非你允許別人傷害你!



避坑!別成為別人嘴裡的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