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最近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我們一大家子已經很久沒有出過小區門了,孩子對於疫情是恨之入骨,因為阻擋了孩子下去娛樂的活動。

其實不僅是孩子有點不開心,我門做家長的內心恐懼更多,我家庭是和父母還有孩子一共5口人生活在一起,由於還沒有復工,在生活上面經濟就有一定的壓力。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最焦慮的就是害怕孩子和家裡人生病,前段時間孩子不小心感冒了,都沒敢帶孩子去醫院,只是簡單的吃了點兒童藥,所以我們特別擔心孩子和老人的身體健康。

本以為等孩子感冒好了之後我們的焦慮就會消失。

誰知道我們的這種情緒不但沒有得到排解,反而還影響到了孩子,孩子現在時不時的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病,而且很害怕我們大家都生命了還會互相傳染。

其實不僅是我們在焦慮,家裡的老人也在焦慮,每次新聞裡播放最近疫情的消息,大家都非常緊張,而且我們關注疫情的態度和頻率太高了,甚至有的適合直接影響了孩子對待疫情的態度。

後來我和家裡的大人都決定,我們一定得調整好我們自己的心態,做好有關自我情緒的管理,只有這樣才會更好的避免孩子引起恐慌。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一、很多時候,是家長的焦慮帶動著孩子的焦慮

科學研究表明了意見關鍵人物在一個群體中所做到決定和情緒對這個群眾的影響非常大。

在一個家庭中,意見關鍵人物就是爸爸媽媽,而群眾就是孩子們。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和情緒直接帶動了孩子的狀態。

我老公以前出門的時候經常害怕沒有帶鑰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強迫症,所以每次出門之後都會反覆檢查,並且還會在意是否關緊門了。

就是有幾次帶著孩子一起出去,後來我和孩子出門的時候,發現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也發生了。

所以家長的焦慮直接影響了孩子產生了同樣的焦慮。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二、長期的焦慮環境,讓孩子更加恐慌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幸福感來源,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們所營造出來的焦慮環境,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們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父母的焦慮甚至是一點情緒的波動,會讓孩子感到自我害怕,並且出現嚴重的恐慌。

我們家老人帶有焦慮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原因就在於我們給孩子營造了一種焦慮的環境,這種氣氛和情緒都帶動著孩子的心理狀況。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三、家長如何做好情緒管理,緩解內心的焦慮

1、遇事冷靜,學會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孩子

在家裡的時候,父母由於過於擔心孩子,再加上孩子急切想出去活動的狀態,很多父母都會由於焦慮而產生了一種熱暴力,還有的人直接轉化為語言暴力,為的就是去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和想法。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家長沒有做好正確的情緒管理,內心的焦慮沒有得到緩解,所以對待孩子的時候常常要求過高。所以我們一定要遇事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處理,一定要寬容擔待。

2、利用假期,合理的陪伴孩子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這個疫情的緣故,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更加充足了,平時看不到孩子的細節,通過假期也更瞭解了孩子。

所以有的時候我產生的負面情緒對於孩子的期望以及失望的消極情緒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排解,有很多父母對待孩子都是冷暴力,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合理的陪伴孩子,不知道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相處模式。

最正確的就是多陪伴孩子,對孩子能夠有足夠的瞭解也會同時會產生合理的情緒。

3、利用情緒與孩子相處,排解內心焦慮

情緒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怎麼和情緒相處,有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不耐煩,甚至無緣無故的生氣,其實都是由於內心的焦慮過重,其實這樣是會傷害到孩子的。

我們一定要學會和情緒相處,並且學會用情緒合理的和孩子對視,只有當情緒得到排解,內心的焦慮也會得到釋放。

宅家不出門,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焦慮心態讓孩子更恐慌

面對疫情,眾志成城,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家裡默默祈禱,不要再給社會添加負擔,但是不要過於害怕和緊張焦慮,以免影響孩子,讓孩子也產生同樣的情緒。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朗媽咪,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