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做了媽媽之後,許多人會從書本或其他過來人身上學到許多顛撲不破的育兒道理。但如果我們更較真一些,會發現這些“真理”的本質並不像看上去那麼有道理。根據研究,以下三種情況可未必是真的:

1、孩子性格可以被塑造。

傳統看法:毫無疑問,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都會成為改變兒童性格的不確定因素。

科學的說法:雖然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這只是各種影響的一部分。先天基因的作用在30%-70%的兒童個性差異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雙胞胎身上不難看出,雖然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有著同樣的父母,在同樣的育兒方式下長大,有著同樣的寵物和玩伴,但他們的外表、相貌、性格和愛好仍然不同。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正確的方法:孩子不是粘土。他們沒法被父母隨意捏造。但你可以通過教育來規範他的行為,引導和影響他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許孩子一出生就不喜歡做家務,但我們可以教他如何保持房間整潔。

2、陪孩子時間越長,他就越容易成為好孩子。

傳統看法:從給孩子安全感的角度來看,父母經常陪伴孩子,讓他知道自己可以依靠,隨時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顧,對孩子們成長很有好處。

科學的說法:孩子們不是脆弱的花朵。他們需要並能夠應付外部環境,而不需要父母的持續和細緻的照顧。專家認為,父母以外的成年人也可以照顧孩子,比如爺爺奶奶和細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時,一週7天都和孩子們待在一起。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更重要的是,你一直這樣做可能無法改變孩子的安全感和依賴感。 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年輕媽媽分為三組:產假後上班的母親、在家工作的母親和全職母親。一年後,對兒童依賴感的測試顯示,依賴程度最低的組是母親在家工作的組。對這些孩子來說,只要母親在家,不管她是在打電話,敲電腦,在他面前搖瓶子,還是什麼都不做。很多全職媽媽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家照顧孩子,但一旦上了幼兒園,就會“忘恩負義”地把媽媽放在一邊,快樂地享受集體生活。

正確的方法:這件事沒有簡單的答案。每個媽媽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什麼是對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3、父母必須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傳統看法:我們應該盡力讓我們的孩子安全健康。為此,我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比如把房間裡的電插座都套上保護器,給嬰兒房裝上監視器等等。

科學的說法:我們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錢。在美國,每年用於兒童的開支為3000億美元。可以看出,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傾家蕩產的給予。但是,如果孩子想要什麼,父母會很快買下來,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不會知足。其實這種不是疼愛,而是溺愛。這些被過度溺愛的孩子,很容易在日後出現愛攀比、成績差和不獨立等問題。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正確的方法是: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從商場能買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是簡單而無價的,比如愛情,比如規則,比如堅定的意志。

各位父母,你們有沒有相信過以上這些“真理”呢?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