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親戚之間互相串門,少不了會聊起孩子的成績,這個說我家孩子考了一百分,那個說我家孩子排在年級前十。但更直觀的還是父母貼在牆上的孩子的獎狀,看了的人都會誇一句孩子很優秀。獎狀可以說是每個學生所追求的,而孩子獲得獎狀的時候,全家人都會很高興。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浩浩去年9月上了一年級,平時在學校裡很活躍,老師常常跟浩浩的父母說孩子幹什麼都很積極。期末結束的時候,孩子興沖沖地拿自己的“第一張”獎狀回家給爸媽看,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大喊:“爸爸媽媽,快來看我的獎狀!”

浩浩小心翼翼地把卷起來的獎狀攤開在桌面上,看了兒子的這個舉動,浩浩爸媽都笑了,也為兒子獲獎而感到驕傲:“老師給你頒的是什麼獎啊?”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是活力寶寶!”浩浩興奮地回答,於是爸爸說要獎勵他一個新玩具。當媽媽拿起獎狀仔細看清上面的字後,卻頓時沒了笑容,原來獎狀上面寫的不是“活力寶寶”,而是“活辦寶寶”,估計是老師不小心寫錯了,而孩子又不認識字,所以沒看出來。

媽媽扯了扯爸爸來看,爸爸也笑不出來了,這麼一個明顯的錯誤都沒發現,可見老師對自家孩子不夠上心,本來是一個很棒的榮譽,現在卻變得有些貶值了。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但是浩浩的爸爸媽媽不願意讓孩子失望,打算瞞著孩子這件事情,重新揚起笑臉,依然給孩子獎勵了新玩具。浩浩看到爸爸媽媽都很高興,也樂得合不攏嘴。

孩子獲得獎狀,父母自然是高興的,哪怕這個獎狀沒有多少含金量,但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增進了孩子的自信心。這種精神上的獎勵比物質上的獎勵要重要得多。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很多父母獎勵孩子都是物質上的獎勵,比如給零花錢、買玩具、吃大餐、去遊樂園玩,這種獎勵雖然能令孩子很高興,但是過度的話也容易令孩子失去原動力。

“過分肯定效應”,顧名思義就是對孩子的過分肯定和過度的獎勵,會導致孩子在各種誇獎和物質獎勵中迷失自我,倘若沒了獎勵,孩子就會喪失動力。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誇獎和獎勵孩子呢?

一方面,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度獎勵。很多父母度會告訴孩子如果考得好就獎勵,但是長此以往,孩子會漸漸忘記自己努力的目的和意義,只是一味為了獲得獎勵,這樣的動力並不持久,因為當父母不給獎勵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去做,甚至還變本加厲要求父母給更多的獎勵。

孩子興沖沖拿“第一張”獎狀回家,看了上面的字,父母卻笑不出來

另一方面,對孩子的誇獎要具體化。很多父母在誇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常常說的是: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誇獎未免太籠統,起不到真正的促進效果。父母在誇讚孩子的時候,應該把行為具體化,比如說:“你今天記單詞只錯了2個,做得很棒!”、“你今天主動幫媽媽洗碗,謝謝你!”等等。

平時你會給孩子獎勵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