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好萊塢有根據真實事件拍攝電影的傳統,尤其是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上有一部《副總統》,講述的是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入主白宮的真實故事。今年則是《爆炸新聞》,講述發生於2016年的福克斯新聞臺高管羅傑·艾爾斯的性騷擾醜聞。前者獲去年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男配等8項提名,最終只獲一項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而後者獲今年的最佳女主女配等3項提名,同樣只得到一項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兩部類似題材的電影殊途同歸,說明了一個問題,取材於真實事件的電影並不好拍,更難拍好。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爆炸新聞》(此前曾有翻譯為《性感炸彈》)由傑伊·羅奇導演,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瑪格特·羅比主演。影片從3位福克斯新聞臺的女主播的角度,揭示了曾經轟動美國的羅傑·艾爾斯性騷擾醜聞的經過。福克斯新聞主播、曾經的美國小姐格雷琴·卡爾森的節目被從晚間黃金時段調整到下午“死亡時間”,然後突然被解僱,於是她一怒之下把福克斯新聞主管羅傑·艾爾斯告上了法院,指控他性騷擾。她告訴律師,遭到性騷擾的不只她一個人。但沒想到的是,不僅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她,反而有許多女主播和職員為羅傑·艾爾斯說話。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這樁轟動一時的性騷擾醜聞的突破點是當時紅極一時的福克斯新聞女主播梅根·凱利。影片開始時,我們看到了梅根·凱利與正在競選總統的特朗普打嘴仗。福克斯新聞的同事都為她擔心,勸她打住,羅傑·艾爾斯卻旗幟鮮明地支持她。他說:“他不會影響你的收視率的。收視率不會有衝突就下跌。沒了衝突,觀眾才不看呢。只要他說,梅根·凱利的節目簡直沒法兒看,那就說明他在看。他們都懂。他看什麼,觀眾就看什麼。”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羅傑·艾爾斯對傳媒規律的洞若觀火,他能夠把福克斯新聞帶到全美收視率第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正是這樣一位福克斯新聞的當紅主播,卻在關鍵時刻,為了女性的權利,站出來指證羅傑·艾爾斯性騷擾。跟她一起,還有其他的女主播和職員站了出來。而且要命的是,格雷琴·卡爾森還把與羅傑·艾爾斯的談話錄了音,證據確鑿。擁有福克斯新聞的默多克家族不得不解除了羅傑·艾爾斯的職務,和那些被性騷擾的女性達成了和解。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職場性騷擾是一個非常敏感而且也非常普遍的話題。前不久,我看過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寫的《黑箱》一書。據說BBC後來根據這本書拍了一部紀錄片《日本之恥》。這件發生於2015年的性侵事件,直到2019年12月才以伊藤詩織勝訴告終。發生於兩人之間的性侵或者性騷擾確實難以證明,所以多數性侵或者性騷擾事件撲朔迷離,難辨真偽。如果不是格雷琴·卡爾森錄了音,如果不是梅根·凱利這樣的受害者勇敢站出來,羅傑·艾爾斯恐怕還在福克斯新聞的高位上,至少不會那麼快地去世。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其實,從一個法律人的角度來看,不僅性騷擾,任何一件法律糾紛,都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真相的。法律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平等,原告也好,被告也好,在訴訟中具有平等的地位,關鍵是證據能否證明法律事實。沒有或者缺乏證據,一切指控或者辯白,都不能成立。這世界上,不僅有無數分不清真假的性騷擾案,更有無數破不了的殺人案、放火案、搶劫案。要遏制犯罪,懲罰惡人,唯一的途徑是尋找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行為。這才是《爆炸新聞》存在的意義。

電影《爆炸新聞》: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

看到影片中羅傑·艾爾斯讓女主播們站起來走一走,把裙子往上拉一拉,很多人感同身受。於是,忍不住要問一問:你曾經有過這樣不堪的經歷麼?你是怎麼來應對的?是的,無論美國還是中國,職場中的潛規則都存在。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格雷琴·卡爾森、梅根·凱利這樣的勇氣?假如你瞻前顧後,忍辱負重,那麼只會遭致更多的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