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

熱鬧的奧斯卡,向來燈紅酒綠、金光閃閃,是個星光璀璨的名利場。很多的俊男靚女,用精湛的演技,帶給我們很多歎為觀止的故事電影。但還有一類電影,人物只是鏡頭下的路人甲。它們以小眾的關注度,講述著時代的大精彩。這就是我今天推薦給大家的記錄片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長片的《美國工廠》。


與廣受關注的故事片相比,紀錄片電影向來得到的關注少。很多優秀的記錄片,儘管擁有良好的口碑,但卻無法擁有可觀的票房。但它往往聚焦人間百態,以歷史執導,以時代掌鏡,呈現著一種未經加工的真實影像,展現了電影的另一種力量。


《美國工廠》聚焦一座俄亥俄汽車玻璃廠普通工人,講述他們在重拾美國夢歷程中的迷惘與追尋,還有全球化下,中美兩個大國的的文化價值衝突。能夠從《洞穴裡的醫院》、《民主的邊緣》、《為了薩瑪》、《蜂蜜之地》這幾部優秀的記錄片中脫穎而出,表明了它在藝術表現上的成熟與優秀。

絕佳的故事入口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星光熠熠的製片團隊

《美國工廠》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在訪談中談到:我們期望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我們對之後發生的故事不做任何預測。拍紀錄片,如果存在很多期待,你很有可能錯過正在發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拋棄期待”是我們拍紀錄片的重要原則,我們儘可能地保持開放的心態。


紀錄片與故事片最大的迥異,就是沒有既定拍攝劇本,也沒有固定演員。除了後期剪輯,導演必須把握記錄片的故事入口。所以拋棄期待,不等於導演放棄掌控。否則,缺乏劇本和演員支撐的先天不足,很可能導致紀錄片影像表達的不知所云。

幸而,《美國工廠》擁有一個絕佳的故事入口。

一是星味十足的製片公司。本片製片方高地公司,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曾經的第一夫人米歇爾共同投資創立。該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這部《美國工廠》紀錄片。它先是拔得頭籌,獲得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提名,繼而在眾望所歸中斬獲了最終獎項。

二是強烈的政治隱喻。在入主白宮後,特朗普拋棄了奧巴馬時代的全球化戰略,開始了逆全球化一系列動作。作為特朗普重要的選民基礎,紀錄片中代頓市汽車製造藍領工人,並沒有享受到特朗普承諾的就業機會。諷刺的是,為他們帶來就業的,恰恰是全球化下中國企業的產業轉移。

三是影片生逢其時。逆全球化下的大國戰略緊縮,貿易衝突升級,單邊主義思潮重又捲土重來。本片以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建立美國工廠過程中的衝突與合作,及時地呈現了時代的話題,也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與反思。這種植根時代的作品,引發了觀影人強烈感情共鳴。

巧妙的鏡頭語言

紀錄片可以不預設觀點和情節,但必須有自己的角度。《美國工廠》中,導演巧妙運用鏡頭語言,特別是嫻熟運用了空鏡頭技巧,讓鏡頭自己說話,很好提升了影片的內涵與深意。

空鏡頭又名“景物鏡頭”。常用在抒發人物情緒或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隱喻等功能。蘇聯評論家馬林認為:戲劇不能容忍自然景物,但電影不僅是生活,必須有自然景物。

在《美國工廠》裡,有三個空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影片開頭,鏡頭停在一茬茬的綠苗上,遠處是工廠的長長煙囪。字幕顯示:2010年中國公司開始增加對美國製造業投資,重啟美國工廠。但鏡頭給予我們更豐富的內容,綠苗寄託了導演的希望,美國的項目只是剛剛開始,但願它能如綠苗般茁壯成長,遠處長短不一的煙囪,則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中美不同企業文衝突的擔憂。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寓意深遠的定格空鏡頭

二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標語。攝影師沒有拉近鏡頭,也沒有選擇一處開闊的地方。他遠遠躲在一個遮擋物後面,以一種近乎隱蔽的方式完成拍攝。這個角度,可能表現出了導演心中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某種陌生和隔閡。另外,標語的內容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可以視同對中國文化的高度概括化的解讀。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中國文化的鏡頭解讀

三是空車間鏡頭。這個鏡頭下字幕顯示:70年代以來,反工會諮詢業穩步發展,平均工資和工會會員隨之減少。但透過畫面還傳遞更多信息,那些車間設備間,只有少部分透著光,大部分地方仍是不見光的黑暗。這與後來情節保持了一致。很多工會組織成了牟利的工具,它們從工人利益維護者,變成了一個既得利益者群體。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意味深長的空鏡頭

豐滿的人物形象

《美國工廠》海報很有意思,它把片子主要群體,中美兩國工人放在海報上,並別有深意地將中國人放在C位。此外,海報設計者還巧妙地將諸如膚色、男女性別、國家民族等這些標籤結合在一起。所以,從這些元素中,你會很容易地領會到人物的故事性。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別有深意的電影海報

海報中這位中國工人,是除了資方代表曹德旺董事長外,出鏡最多的人物。但導演並沒出具姓名。我認為,導演可能特意通過這種身份模糊,來指代所有中國工人。

這位黃皮膚中國同胞,非常熱愛工作。儘管背井離鄉,仍掩飾不住對企業的熱愛和自豪。工作經驗豐富的他,也不是完全的工作狂。他談起自己的妻子兒女,表現得特別深情。在鏡頭面前,他不無得意地告訴攝像師,自己的妻子特別漂亮。

與中國工人形成對比的,就是片中的美國工人。已是發達國家的美國,仍然有著一群經濟拮据的人在痛苦中掙扎。影片中的代頓市,曾是美國通用的工廠所在地。受僱於通用的他們,曾經是可以自由度假,出手大方的中產階級。但隨著工廠的關閉,他們從中產階級階層中迅速滑落。這裡,成了貧困的滋生地,甚至被冠以“鐵鏽地帶”這樣帶歧視性的稱呼。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中美工人的價值觀碰撞

即使中國工廠僅開出了略高於平均工資的待遇,他們也無法拒絕。因為還有房租和大量的賬單等著他們支付。當然,除了待遇上的一落千丈,還有他們極度不適應的文化衝突。

在海報人物之外,資方代表、中國企業家曹德旺也是重要的人物。如果要選擇主角,那一定是他。他不僅一手促成了記錄片的拍攝,還擔當多種身份。

他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除了跟電影界奧斯卡有淵源,他還獲得企業界的奧斯卡,安永全球企業家獎大獎桂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企業家。

影片中,當他遭遇工會問題時,他堅定說:如果工會進來,他就不做這個企業了。他以鐵腕和懷柔並重的手段,不僅解決了工會問題,還順利實現了企業盈利。

他具有鮮明的中國標籤。他豪氣宣稱:把廠開在美國,不僅是為了壯大他的玻璃王國,還想讓老美更瞭解中國。

在導演精湛的鏡頭技巧下,這些本色出演的人物形象是如此厚重和立體。它很好推動了影片故事走向,完美承載了影片主題表達。

故事化的敘事技巧

故事化敘事逐漸成為了紀錄片主流表達方式,它不僅與真實性不相沖突,還帶給記錄片敘事上的精彩,並能更好表現主題。

1、充滿戲劇性的開篇

儘管這是一部記錄片,但影片仍充滿了非人為的戲劇與故事性。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沮喪的聖誕節消息

影片序幕,始於一個寒風蕭瑟的冬天,陰沉的中年美國人致辭:感謝天父賜予的寒冷。在人群中掃過幾個臉部特寫後,鏡頭落在通用工廠破碎的幡旗上。這段素材,其實來自導演的另一部紀錄片:《最後一輛卡車:關閉一家通用汽車工廠》。不同的是,這是那部片子的結尾。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12月23日,這是美國人聖誕夜的前夜。聖誕老公公沒有送上驚奇的禮物,只為他們帶來了沮喪的消息。代頓通用工廠正式關閉,伴隨大量工人的失業,天降大雪。那年的聖誕,對很多代頓人而言,應該是一個寒冷的日子。

鐵鏽地帶的汽車藍領工人,他們的命運將會何去何從?導演在製造懸念後,似乎並不急著正面展現。而是突然讓鏡頭閃回到關閉前的通用工廠,並給出了一個齒輪切割熔爐中鋼板的鏡頭。這似乎預示著,他們將要遭受某種命運的掙扎及火中涅槃。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現實比電影情節更精彩。我相信,在那部片子殺青後,導演不可能會想到,這個悲傷的聖誕節,不只是一個悲涼的結尾,還是另一個溫暖故事的開篇。也許,冥冥中的時代與歷史車輪,促成了《美國工廠》這部片子的問世。

2、跌宕起伏的過程

在度過短暫的蜜月期後,除了那些不可理喻的中國工人,很多美國工人覺得這只是一個打折了的美國夢。對工會進入,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認識。但與美國工人意見相左的,不僅只有以曹德旺為首的資方,還包括他們的中國同事。

雖然曹德旺董事長對工會態度強硬,但在自己的私人飛機上,這位中國企業家仍表現疲沓。攝像師很少見的給了這位富豪一組近20秒特寫。企業效益與工人權益不能兩全,最關鍵的是企業的盈利似乎遙遙無期。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在這種不斷循環中,情節變得一波三折。流暢的敘事節奏與情節,讓平淡的紀錄片獲得與故事片同樣的敘事效果。

3、遙遠的懸念和衝突

美國的方法解決美國問題,即通過反工會團體遊說,讓反對工會的意見成了壓倒性的結果。似乎情節完整,可以劃下一個圓滿句號了。但片子還是在短短十分鐘內,給了一個立足更高層次的點睛之筆。

片子並沒有表現勝利方曹德旺的喜悅,他一臉凝重地走進了廟宇。如此具有入世精神與性格的他,卻不勝感慨:很難回到蛙叫蟬鳴時代。歷經商海驚濤駭浪的他,竟然發出一種禪宗式的哲學詰問。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這不是一句形而上的禪語,確實有一些現實正在改變。人活著就要幹活,這是《美國工廠》中曹德旺的最後一句話。片尾字幕卻為我們展現另外一幅圖景:截至2030年,全球有3億7500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的工作。

《美國工廠》: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展現的影像力量

大量工業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它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也讓很多人無活可幹。機器的使用,究竟是普羅米修斯之火還是潘多拉之盒,這才是本片最大的懸念。

結尾:

1903年12月17日。來自美國代頓市的萊特兄弟,將人類的第一架飛機送上了藍天。

2016年10月8日,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福耀玻璃工廠,開始投入機械臂並大範圍推廣。

機器的大規模使用,究竟意味著什麼?《美國工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因為沒有誰能真正預測未來。

《美國工廠》用一個精彩的開放式結尾,為這部記錄片留下了意味深長的內涵。它厚重的影像表達裡,既有時代的脈搏跳動,也有個體的個人悲歡。它很好證明了:奧斯卡的溫暖,既在星光璀璨裡,也在煙火塵埃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