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隨筆選刊:眾多的“阿Q”就組成了龐大的“烏合之眾”

一說起愚昧這個詞,好像習慣性的就要帶上無知這個後綴,所謂“愚昧無知”是也!一般用於諷刺沒有見識的“烏合之眾”,但群眾既然喜歡“吃瓜”,那自然是無知的。

可是,愚昧卻不等於無知。想現在全民的教育水平較於建國前應該有了大幅的提高,然愚者何以更甚?

比如那些鼓吹康乾盛世的人,似乎早就忘記了恥辱的過往了。

林林總總不消細說,我以為恰因“有知”。但這個知識不是思考,也不是學問,而是半罈子醋亂晃。自以為是的見識,實際上比坐井觀天更無益處,必當是認定自己是不愚昧的,再比如,“槓精”就是這一類人。

這似乎還是魯迅筆下的阿Q,人家本也姓趙的,但是因趙太爺說不配,只好“媽媽的”訕訕回家翹起二郎腿,說,我還不稀得姓趙!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讀《阿Q正傳》,發現它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莊的國情並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

阿Q就像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

眾多的阿Q就組成了龐大的“烏合之眾”,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痼疾,他們仍然要保持奴隸的尊嚴才能好好活下去。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佛系”,其實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就是虛無主義,無聊就玩手機、刷抖音。現在人大概都是不會發呆的人。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被“碎片化”的信息填滿。前所未有的充實,也前所未有的無聊。知道的越來越多,思考的越來越少。

“換湯不換藥”的愚民,足以讓烏合之眾們繼續像阿Q一樣活著,只要你們願意就好,我也無權干涉。

但,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一個低等動物,就在於我們有思考力和判斷力,我們有理想和追求。只是,在又一個循環週期之後,這些在逐步喪失,一百餘年後,一切並無太大的變化。

洪秀全有上千個妃子,每晚都要搖號上床,可是割據江南稱王之後,至死他都沒有跨出天王府一步。

可笑的是,這麼一個提倡男女平等的農民企業家,原來也只是為了當個“宅男”。

我們早就發明了火藥,卻一直用來當爆竹使。至明代火銃、大炮其實也已用於軍事上。努爾哈赤就是被大炮轟死的。但是為何直至晚清,依然還是大刀長矛呢?槍炮,其實並非什麼高科技。換言之,如今,有些東西也不是高科技。

屁股決定腦袋的人,他們是不會關心科技研發的,他們只關心由誰來研發,以及項目可以弄多少錢。李鴻章就弄了幾千萬兩銀子。

我不禁想起當年慈禧牛逼的向全世界宣戰的事了,經甲午一役,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何來這樣的底氣?

因為,外國人總是不安好心,要讓她下臺呀!“師夷長技”是為了制夷,結果是要制老孃?那隻能憤怒的一拍龍椅:臥槽,盤他!

“996是一種福報,你想996還不一定有機會”,這是馬雲的豪言;“你不是我兄弟”,這是東哥的壯語。

從古至今,大佬們很擅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術”。卻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看似隨意的放了一個臭屁,卻不小心崩破了道貌岸然的外衣。

雞湯喝多了就容易變成毒雞湯,當“英雄”當久了也就容易真把自己當成了“神”。實際上在烏合之眾眼裡的神,換做誰都一樣,一旦吃不飽,分分鐘你連屁都不是。

都怪袁老,讓你們吃得太飽了呀!

疫情肆虐,可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往北上廣擠,繁華的高樓街區卻越來越空虛。到最後,是不是人人都只能躲在一個屏幕的背後,這個世界只剩下0和1?

這個“雙城”時代,不止是打臉的馬雲和各種“人設”的垮塌是個笑話,連民眾的“熱情”與“憤怒”我亦覺得是個笑話。

高人喜對弈,阿Q只能爭做“鍵盤俠”,所有人也都自以為是遊戲人生的高手,也都在等待著遊戲結束的那一刻。實際上,雪崩之時,無一片雪花可以倖存。

烏合之眾要的神話,其實,也不是神話本身。這世上也沒有什麼神話。所謂神話,也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人的神才對人起作用,所以偶像在中國便容易成為“神”,也極易形成潮流。而潮流這東西,其實就是怎樣變成有錢人,或者怎樣裝得像一個有錢人。

這世界也不需要思想者,只需要跟風者。烏合之眾要的也從來不是真相,只是精神抖擻。

誰能給我片刻的歡愉,誰就可以主宰我那顆充話費送的腦子。一切都是為了找到那點可憐的“獲得感”,至於思想、品性、自由什麼的,都是次要的。

阿Q死了,寫阿Q的人死了,演阿Q的人也死了,但是“阿Q精神”卻被我們很好的傳承了。

似乎我們總有一種特別的能力,就是取其糟粕,棄其精華。

有些“阿Q”我不知道他們是吃什麼長大的,估計是吃飼料,而且是精飼料,不然怎麼都跟二師兄似的?

但我這麼說,似乎是侮辱了八戒。因為八戒卻不傻。

在我看來,所謂的烏合之眾就是眾多阿Q的集合體,根本仍然在於愚昧。

我們不缺知識的“知”,缺知識的“識”,群體意識代替了獨立思考。沒有個體意識,不具備、不接納差異性文化及行為,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和體驗嚴重缺乏。

換言之,仍舊是在“二人”關係邏輯裡打圈圈,甘受物質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可想畫一個圓圓的圈,但是手一抖,卻總畫成了瓜子模樣。

實際上,更多的人還不如阿Q,僅僅是吳媽那種更加可恨可悲的角色。

隨筆選刊:眾多的“阿Q”就組成了龐大的“烏合之眾”

張鋒 己亥秋寫於啟東

庚子春修改於啟東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