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廣州市番禺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承擔著該區水稻、水產、蔬菜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推廣及農技培訓等任務。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農科所一手抓抗疫,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一手抓生產,保證全區農副產品供給。

截至目前,農科所已排查本地戶籍人口979名、來穗人員632名、出租屋111幢、商企122家,暫無發現疑似或確診病例;向市場提供瓜苗、秧苗7.3萬株,供應各類蔬菜7.5噸。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

農科所是如何做到

“防疫情”和“保生產”兩不誤呢?


農科所防控疫情辦公室主任範蘭初醫生說: “從疫情一開始,我們就接到了嚴防疫情和保障農漁產品穩定供給的雙重任務,壓力很大。最讓人頭痛的是夜間值守問題,農科所的全部員工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3小時,如果再承擔出入口的夜間值班就得垮了。”但是夜間值守是必須要抓細抓實的防疫關鍵,“不要說一個晚上,就算一分鐘沒人值守,都很可能毀了我們所有的努力。”


在農科所防控辦的倡議下,一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隊伍誕生了。志願服務隊強化工作部署,落實責任擔當,聯合多方力量,積極配合鎮和農科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為群眾築起一道堅固的“安全網”。


目前,這支志願服務隊有27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退役軍人、企業經營者、農科所員工;年齡層次跨度也不小,有年輕人,也有老一輩的原住民。他們大部分是普普通通的群眾,他們日夜堅守在“火線”最前沿,築起了守衛家園的堅固防線。


一馬當先的“尖刀兵”

“我們募集志願者時,對他們實話實說,這是保衛家園的義務工作,沒有報酬的,並且需要夜間值守。疫情剛開始時,許多群眾對疫情不瞭解,有恐懼心理,不積極報名。有的報名之後,第二天就說家裡不同意,不來了。”範蘭初苦笑著說,“單位領導對防疫工作非常重視,但我們人手有限。組建志願服務隊真是難倒了我,幸好有阿文!”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戴海文在登記人員信息


範蘭初口中的“阿文”就是戴海文,他是農科所裡一名普通的保安,32歲的小夥子,家裡有即將臨盆的妻子和8歲的兒子。當他知道志願服務隊沒人報名時,就默默拿起手機,通過電話、微信逐一聯繫居住在附近的親朋好友,併成功發動了一批好友加入。他自年初四開始就主動加入志願服務隊,全程參與到物資調配、社區宣傳、信息收集、值班測溫等各項工作。


據瞭解,整個志願服務隊裡有六成的成員都是戴海文發動的。為確保值守期間防疫措施落實到位,戴海文提前做好詳細的夜班值班要求,還向每一班值守的新人反覆叮囑防控要點。


戴海文不僅是防疫工作的早期籌備者、全程參與者,更是義工們的後援隊。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戴海文向值班人員講解工作要求


一天夜裡,巡崗人員發現值守點的垃圾箱裡有泡麵包裝和水果屑,於是打趣地對值守人員說:“你們還自帶乾糧上崗啊!”“不,這都是阿文送來的。”原來,戴海文怕大家辛苦,自掏腰包買來了泡麵、水果、飲料等給大夥補能量、提精神。

細心的他還帶來了垃圾袋、簡易垃圾箱。“防疫不光要注意檢查出入人員的健康情況,還要注意環境衛生,一個髒亂差的值班點怎麼能讓居民放心?”戴海文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叮囑義工們。


“ 當農科所領導詢問用了多少錢,想要進行補貼時,戴海文馬上推辭:“大家都是義務過來參加防疫志願服務隊的,既講兄弟情,又為社會做貢獻,我不能苦了兄弟。” ”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戴海文在檢查進出車輛後備箱


2月17日,已經在防疫志願服務隊連續作戰了21天的戴海文終於向範蘭初遞上了請假單,他第二個孩子即將出生,彼時他要擔起家庭的責任。看著請假單後附帶的防疫工作清單,有關物資安排、夜班安排、值班注意事項等內容寫得滿滿當當,範蘭初很感動,他對著戴海文豎起了大拇指:“你的請假,組織批准了!這段時間你就不用擔心志願服務隊的事情了,好好陪陪老婆和孩子。有什麼需要儘管和我們說。”


二人同心的“兄弟連”、“夫妻檔”

一天晚上11點多,範蘭初的電話響起,“範醫生,為什麼有外地人在站崗測溫?還要查每一輛車子的後備箱?”“這是我們的志願服務隊,查車子後備箱是夜間防控的需要,是對大家負責,請你配合一下。”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陳火義、陳節義兄弟晚飯後立即趕來值班


村民口中的“外地人”便是陳火義、陳節義兩兄弟,他們是來穗人員,也是農科所轄內的企業家。作為黨員,陳火義得知召集志願服務隊就馬上答應了。當他在志願服務隊裡對疫情有更深入的瞭解後,深深感受到,防疫工作不僅是黨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他回家說服了80後的弟弟陳節義一同參加。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陳火義(左)檢查進入車輛的後備箱


無論是夜間頭班、還是夜間次班,他們都毫無怨言。有些群眾對外來人員參加值班不理解,他們都是報以一笑。“我們是志願服務隊,為了社區的平安,請您配合。”


戴再鋒和林妹是一對年過半百的老夫妻。戴再鋒是參戰老兵,曾獲三等功,農科所一區的隊長。自抗疫阻擊戰打響之後,戴再鋒就再也沒有歇過,各項防控任務隨叫隨到。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戴再鋒和林妹夫妻倆一起在服務點值守


當接到需要發動群眾錄入“穗康”系統的任務時,他馬上安排好手上的工作,帶頭逐家逐戶向在家群眾宣傳指引錄入“穗康”系統,對不在家的群眾就電話告知清楚,對沒人居住的出租屋,戴再鋒就把《防控疫情通知》當成臨時“封條”貼在門上。當面對個別群眾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時,他仍然禮貌、耐心地勸說。

“範醫生,還剩下兩個聯繫不上!”一天,戴再鋒焦急地向範蘭初彙報。“不要著急,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於是,兩人馬上聯繫對方原來的工作單位,多番周折下終於找到2人的聯繫方式。戴再鋒馬上撥通電話,反覆叮囑完畢後,才長舒一口氣。為了更好地幫助群眾,平時沒有用慣智能手機的戴再鋒學會了自己錄入“穗康”,同時還幫助一些獨居老人錄入。

丈夫寶刀未老,妻子也很有方法。林妹每天堅持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之餘,也加入到農科所的流動宣傳隊伍。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她自帶電動車,借來了廣場舞音箱,自己DIY了宣傳小車,播放著響亮的宣傳音頻,走進農科所的每一條大街小巷。當遇到流動宣傳汽車進不去的小窄巷,她就主動“鑽”進去,讓防控知識傳播到社區每一個角落。

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不管是工作日或是週末,只要她一有空閒時間,農科所的大街小巷裡總是能聽到她小電動車上播放的大聲音。


三人成“眾”的胞親組

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曹巨明和弟弟曹達明也會奮戰在一線的志願者。曹巨明是農科所的治保主任,一直戰鬥在前線的他明白形勢的嚴峻,早早就拉上了90後的兒子帶頭參加夜間值班,兒子曹紹彬既是黨員,也是退伍軍人。


隨著抗疫的持續推進,得知夜班值守人員緊缺的情況後,他拿出手機、又放回口袋裡,又拿出、又放回……終於撥通了弟弟的電話“喂,你參加志願服務隊吧,值夜班,記得多穿點!”

韋春花及其妹妹韋春鳳、丈夫李文德是第一批報名的義工。韋春花在農科所工作多年,視這片農田為自己的家園。聽到疫情蔓延的消息,她很焦急,於是她拉上白天還要上班的丈夫和妹妹一同參加志願服務隊。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李文德、韋春花夫婦及妹妹韋春鳳在服務點工作


每天吃過晚飯,就馬上投入夜間早班值班,深夜下班後才回去休息,第二天又準時返回原來的崗位——這是他們三人最近的生活作息表。


志願服務隊裡還有單兵陳青青,

“兄弟連”葉浩祥和葉浩然、溫建剛和溫建寧,

“父子兵”陳金贊和陳俊傑、黎健文和黎先強,

叔侄隊戴啟榮和戴煒聰……從15歲到53歲,

27個名字,範蘭初如數家珍。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15歲少年志願者戴煒聰檢查進出人員的出行卡


番禺|從“小分隊”到“集團軍”模式,農科所志願服務隊貢獻戰“疫”力量

溫建剛、溫建寧兄弟為出人人員測溫和檢查出行卡


“他們以實際行動,解決了夜間值班、入戶宣傳人手不足等難題,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居民對疫情的恐懼,讓大家團結起來。”在接受採訪期間,範蘭初的手機仍不時響起,除了諮詢防控事宜,大多數是群眾的來電報名。


農科所抗疫志願服務隊從“沒人報名”到人員“富有儲備”,每個隊員都在平凡中散播自身的正能量,感染帶動身邊人,逐步聚變成“集團軍”,為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無窮的動力,使農科所實現了疫情零發生、物資穩定供給的兩全局面。


【記者 小覓風】

通訊員 梁粵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