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洋州三饃——觸動心靈的味道

一到三九天,洋州大地麥子青青,星羅棋佈,大可與油菜平分隆冬的綠色。

據考證,小麥約莫在南北朝時傳入漢中,歷經千年,這種古老而耐寒的作物在無數個饑饉年頭拯救了不知多少人的肚腸。但至今,香甜的小麥澱粉似乎仍舊不能觸動漢中人的味蕾,所以巧婦們也無心經營出形形色色的麵食來。是她們挑剔嗎?不,或許她們覺得潔白晶瑩、綿軟爽滑的稻米更契合這青山綠水、人文慢城的神韻,也更符合她們慢條斯理、優哉遊哉的氣質吧。然而,忽有一日,耕作一天的漢子們疲乏難耐,胃極度抗拒稻米粥和麵皮的柔軟,吵嚷著要蒸一盤結結實實的饃饃作為犒勞。就著一鍋燉肉,頓時肚皮鼓鼓的了,勁兒足足的了,站在山樑上一聲長吼,感覺又能挑起千斤重擔了。媳婦們心靈手巧,隔三差五變出個花樣來,於是才就有了這寥寥無幾的可以叫得上名的饃饃。

洋州三饃——觸動心靈的味道

棗糕饃像冷豔的閨秀。清水來蒸,不染雜塵,潔白如玉,一點紅霞。外形半圓似潤,卻又稜角分明。甘甜似酒,爽滑如酪。它常常使人恍惚,不是唐朝的美人,便是出自唐朝美人之手。如今,走街串巷,在聲聲叫賣中,走進萬家,看盡煙華。

炕炕饃是巷中的老者。在小西街,在一排排古屋老巷裡,店鋪林立,熙熙攘攘。每隔一段便支著個爐子,一旁的案板上,小小麵糰經過揉、醒、擀,變得柔韌勁道,或圓或方,抹上香油,撒上五香料,整整齊齊貼在爐子內壁。炭火燒得正旺,不一會兒就面香四溢。酥脆噴香,滿口生津。年輕人不太稀罕了,只有附近的老人悠悠坐下來,摸出幾塊零錢,要上三兩個,再要一碗菜豆腐,趁著暖暖的日光,眯著眼兒,細嚼慢嚥,那炙烤的味道,大概與數十年的風塵歲月是一樣的。日暮落下的地方是浩瀚的沙漠,在那裡,炕炕饃躺在曾經年輕的勇士的口袋裡,刀劍如夢,金戈鐵馬;躺在遊子的行囊中,櫛風沐雨,浪跡天涯。

洋州三饃——觸動心靈的味道

這第三種饃材料更廉價,紅薯粉加白麵,和上些土豆絲、蘿蔔絲,配上調料,攤成麵餅,在滾滾油鍋中煎炸。渾圓如日,中間薄、邊緣厚,黃燦燦、香噴噴。在洋州名勝如梨園,每逢節慶,遊人似織,它冷不丁在道旁冒出來——哦,後悔饃!遠遠的勾人魂魄,孩子哭哭啼啼嚷著要吃,母親訓斥著,沒聽過嗎,“不吃後悔,吃了也後悔”?卻拗不過,終究買了。孩子狼吞虎嚥,吃得滿嘴油津,開心極了,不一會兒就忘了那個味道。

長大後,在餐桌上吃到了母親做的土豆餅,恍然有所悟,是了是了,後悔饃大概也是這個做法,這個味道,嘴角上微微一笑。世上沒有後悔藥,卻在一個旮旯裡存在著一種簡單粗糙的叫後悔饃的吃食。庸人自擾,人有時不能放下包袱,大膽執著地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攀峰頂,何以有一覽眾山小的胸襟和情懷呢?這叫不吃後悔。得不到的東西永遠充滿誘惑,費盡周折得到了,卻發現它原本就在你的生命裡,平常不過,因而吃了也後悔。吃與不吃,全在你的人生智慧。後悔饃大概是饃中的智者吧,可惜鮮有所聞了。

洋州三饃——觸動心靈的味道

作者:漢青,陝西洋縣人,漢中市作協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