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的西方海軍,那時的蘇聯紅海軍真是十足的“近岸海軍”,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蘇聯的海岸被天然的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因此一旦開戰,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抗衡,必須另闢蹊徑。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是魚雷,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古巴導彈危機中,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性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結果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蘇聯人痛定思痛,在國家層面,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和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此時,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在建軍思想方面,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紅色馬漢”,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

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48艘“維克托”級、一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

這些身軀如同海豹般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但水下航速極快,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使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不到20年時間,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針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一旦交戰,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服役期的老式軍艦,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


讓3艘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有懾於此,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所謂的“飽和攻擊”,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垮敵軍的防禦體系,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地中海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取勝的概率不足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崛起:寒酸陳舊的近岸海軍如何參與大洋爭鋒?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蘇聯乃至全世界僅次於航空母艦的最大型軍艦,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排水量超過兩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1985年時,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槃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針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作為這支遠洋攻擊海軍的締造者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獲得了“紅色馬漢”的美譽,足以告慰對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庫茲涅佐夫的在天之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