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於天地之間

如果給2019年公眾最關心的新聞排名,那麼“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

“一定是名列前茅。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化地標建築,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前往參觀。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享譽世界,除了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因為一本享譽世界的書。

這本書就是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1802年的今天,維克多·雨果出生。

雨果最為人稱道的身份是小說家,但實際上,雨果也是詩人,是劇作家,是思想家

在《巴黎聖母院》中,你可以讀到雨果作為小說家的浪漫,也可以讀到詩人的情懷劇作家的精巧思想家的深沉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維克多·雨果

經典譯林版《巴黎聖母院》內附雨果對於作品緣起以及1832年定本的說明,譯本根據作家親定全本翻譯而成,並由著名翻譯家施康強、張新木共同翻譯,為獨家譯本,譯文精確流暢,是《巴黎聖母院》最佳譯本之一。

施康強,當代著名翻譯家,退休前任中央編譯局譯審,曾擔任魯迅文學獎翻譯獎評委和傅雷翻譯獎評委。除職務翻譯外,用明清仿話本語言翻譯巴爾扎克《都蘭趣話》,補傅雷之遺。另有譯作阿蘭《幸福散論》、雨果《巴黎聖母院》(合譯)等。

張新木,資深法語翻譯家,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勳章(相當於國家級教學名師),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獎翻譯獎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施康強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張新木

以下內容摘自經典譯林版《巴黎聖母院》譯者序,作者施康強。標題為編者所加。

小說家的浪漫

《巴黎聖母院》作於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自然可以視作一部歷史小說。作者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浪漫主義巨匠出手寫小說,與英國小說家、歷史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奠基人司各脫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點華採,幾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國的歷史小說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須實有其人,主要情節必須確有其事。西洋的歷史小說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往往是虛構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有所依據,以便渲染歷史氛圍,營造一種“可信性”。司各脫如此,雨果亦復如此。

《巴黎聖母院》中,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和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虛構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確有其人,但實無其事。次要人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在聖母院廣場上圍觀棄嬰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處可查。雖然作者幾乎做到無一人無來歷,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歷史材料的同時,為了小說結構和藝術的需要,也不惜“修改”歷史。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聖蹟劇作者詩人格蘭古瓦名載史冊,不過他生於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時還是個毛孩子。他成為聖蹟劇作者是後來的事,雨果讓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巴黎聖母院

詩人的情懷

在他本國,雨果的詩名大於他作為小說家的名望詩人寫小說,免不了筆端詩情洋溢。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鳥瞰》的最後一節對日出時分巴黎萬鍾齊鳴的讚頌,是雨果自詡的史詩手筆,亦為論者和選家普遍推崇。然而全書的基調陰沉悲慘,命運似聖母院鐘樓的巨大陰影籠罩各卷,以狂風疾雨之力把主人公推向註定的結局。因此筆者更欣賞第二卷第七章《新婚之夜》開頭,寫到格蘭古瓦端詳愛斯美拉達時,作家插入一段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把吉卜賽姑娘比做飛無定向、身影綽約、翩然掠過樹梢的藍蜻蜓。只有這一段文字,這一首天真爛漫的抒情短詩,是陰影中的亮點,暴風雨前片刻的寧靜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巴黎聖母院玫瑰窗

劇作家的精巧

雨果亦以劇作家聞名。這部小說更多地帶上了他作為劇作家的印記。在這以前,他寫過兩部劇本:《瑪麗蓉·德·洛爾墨》和《艾那尼》。他如展開劇情一樣展開他的小說。全書的時間跨度僅為六個月,自一四八二年一月至七月,而其中主要情節又集中發生在幾天之內。第一、二卷寫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一天內發生的事情:詩人格蘭古瓦的道德劇演出失敗,誤入“奇蹟大院”,差點未被吊死,最後因禍得福,與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摔罐成親。這兩卷,相當於劇本的“交代”。

不僅小說情節的開展類似戲劇,小說中人物的關係,也襲用了雨果喜愛的戲劇模式:三個男子共戀一女子。在《艾那尼》中,唐·哥梅茨、國王和艾那尼爭奪唐娜·莎爾。在《巴黎聖母院》中,弗洛羅、卡西莫多、格蘭古瓦圍著愛斯美拉達轉。(模式允許一定程度的變異。確切說,格蘭古瓦並不熱戀愛斯美拉達。他比他尊之為老師的克洛德要理智、冷靜得多,不允許自己作無回報的投入。若用圖形來表示,他們的關係似一個等腰三角形,弗洛羅與卡西莫多為兩條長的側邊,格蘭古瓦為短的底邊,愛斯美拉達自然是三角形的中心。至於腓比斯,他根本不愛愛斯美拉達,因此不存在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與其中心的關係。)雨果一八三三年寫的劇本《呂意·布拉斯》又重複這一模式:三個男子,一個粗野似卡西莫多,一個惡毒如克洛德·弗洛羅,一個耽於幻想若格蘭古瓦,共戀西班牙王后。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1956年版電影《巴黎聖母院》海報

思想家的深沉

《巴黎聖母院》第三、第五卷遊離於情節之外,性急的讀者完全可以跳開這兩章不讀,對抽象思考缺乏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略過不讀,如同對待《戰爭與和平》最後一部中長篇大論的歷史哲學。雨果之所以插入這兩卷“閒文”,是因為他不滿足於講故事、編戲,他願兼做建築史家和思想家。

他要闡述一個思想,一個學理:如同哥特式建築取代了羅曼式建築,民主將取代神權,印刷術將取代建築術,印在紙上的思想將取代刻在石頭上的思想,“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在谷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人類的思想主要體現為石頭建築,一旦書籍成為思想更輕便、更易於普及的載體,建築藝術便無用武之地了。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巴黎聖母院

雨果創作歷程超過六十年,成果豐碩,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

作為雨果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凝聚了雨果寫作的精華

可以說,《巴黎聖母院》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又是一部偉大的詩集、一部偉大的戲劇、一部偉大的哲理論著

用多種視角去閱讀《巴黎聖母院》,這樣你才能更加接近雨果。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巴黎聖母院》

原作名: Notre-Dame de Paris

譯者: 施康強 、 張新木

出版時間: 2019年4月

定價: 42元

叢書: 經典譯林

ISBN: 9787544775748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