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家長們對孩子吃飯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視,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能自己吃飯也費了不少心思。

總是會給孩子搭配好食物,密切關注孩子的飯量,擔心孩子吃不飽。所以在很多家庭的飯桌上,經常能看到這樣一面,<strong>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不停的喂孩子吃飯,甚至追著孩子吃飯。只要孩子吃得過多,有營養,能吃飽就可以了,對孩子如何吃飯卻並不是很在意。

但家長要知道孩子吃飯也是有講究的,長時間喂孩子吃飯,給孩子養成被喂的習慣,會對孩子的發育造成很大影響。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長期喂孩子吃飯,有哪些危害?

①降低孩子的食慾

對4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一個<strong>探索食物的過程。

孩子在自己吃飯的過程中,會慢慢<strong>享受食物的味道,形狀以及顏色,孩子會從吃飯中獲取樂趣、豐富自己的食慾,並對食物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但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吃得更快、吃得更飽,總是在不停的喂孩子,實際上這是在抹殺孩子對吃飯的興趣。

大多抱怨孩子不願意吃飯、吃飯少的家長都有給孩子餵飯的習慣。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②影響大腦發育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曾說過“兒童的智力發展體現在手指尖上”。

有研究證明,孩子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發展需要通過多動手來刺激,孩子的手腦越協調精細動作越多、越複雜,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反之則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一般孩子在學自己吃飯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在<strong>40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很多家長為了節省時間,不多了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養成了孩子被喂著吃飯的習慣,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很不利。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如何讓孩子自己主動吃飯?

第一,讓孩子嘗試多種食物,引起吃飯的興趣

想讓孩子多吃飯,學會自己吃飯,就要引起孩子對吃飯的興趣。

4歲以下的孩子正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不同食物的味道、形狀、顏色都會讓孩子想要去嘗試。這時家長可以將食物做的豐富多樣些,更容易吸引孩子的興趣。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第二,對孩子吃飯有耐心

家長們之所以堅持給孩子餵飯,無非就是嫌孩子吃飯太慢、太髒。

這時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在孩子吃飯比較慢的時候,儘量<strong>減少周圍環境對他的干擾,讓孩子專注於吃飯,循序漸進的讓孩子自己吃,調動孩子吃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第三,讓孩子自己選擇食物

大多數孩子不願意吃飯,一是因為家長做的菜太過單一;二是不喜歡吃這個食物。

4歲以下的孩子在吃飯這件事上基本沒有什麼選擇權,都是大人做什麼孩子吃什麼,即使孩子不喜歡吃,大人也會強迫孩子吃下去,這樣就會減少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要吃的食物,給予孩子選擇權,並讓孩子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吃飯,也會讓孩子對吃飯產生一些壓力,對吃飯產生牴觸心理,更不願意吃飯。這時家長不要一味地強迫孩子,試著利用繪本、故事等工具讓孩子明白吃飯的意義,並學會自己吃飯。青青推薦《陪你長大》早教互動圖畫書與《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strong>《陪你長大》共30冊,分為健康、社會、語言、藝術以及科學5個方面,其中健康主要教會孩子獨立吃飯、穿衣、洗澡、拉臭臭等獨立自理能力,養成孩子的好習慣。<strong>《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通過小動物們之間的故事,讓孩子學會講衛生、道歉等好品質,這樣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就不會弄得到處都是了。


吃飯有這個“習慣”的孩子,不僅食慾會降低,還會影響大腦發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