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抗疫戰”中便利開展大宗商品交易的“上期所方案”

“為配合疫情防控阻擊戰,儘量安排員工在家辦公,但是傳統線下現貨業務涉及合同簽約、貨權轉移及認定、收付款等環節,在特殊時期怎麼處理?”

以工業原材料貿易為主的某北京物資集團,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標準倉單交易平臺上找到了解決方案。

2月12日,該公司將持有的約190噸電解鎳倉單轉為在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掛牌銷售,並於12日上午分批摘牌成交,金額約2000萬元,除去發票保證金後,實時銷售回款約1750萬元,不僅實現了銷售計劃,還加快了回款速度,提高了疫情期間資金調配效率。“僅2月上半月,我們利用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就完成了約1億元的現貨銷售。”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藉助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還成功將在公司辦公人數減少了60%以上。

上海期貨交易所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簡稱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作為上期所“一主兩翼”發展戰略中的一翼,自2018年5月28日正式上線以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標準倉單開戶、交易、結算、交收與風險管理等一站式服務,拓寬了企業原材料採購與產品銷售渠道,可以實現倉單串換與調配,優化庫存戰略佈局;降低企業庫存水平;促進標準倉單流轉,提升倉單資源配置效率等功能,打通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後一公里”。

“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的交易模式,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宗商品的淘寶。”上期所大宗商品服務部高級經理趙河山告訴記者,平臺就是一個與上期所期貨相關品種的B2B倉單交易系統。企業在平臺上可以自由的買和賣,而且資金流、票據流、貨物流均通過交易所流轉的模式降低了交易風險,很好解決了現貨交易中的痛點問題。”

復工首日平臺值班人員

據悉,為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上期所在2月3日就正式啟動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的正式運營。由黨員同志衝鋒在前,確保平臺開戶、交易、結算、交收各個業務正常運轉。自標準倉單交易平臺開通以來,累計成交金額達2891億。

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姜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的初衷是拓展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實現期貨與現貨、場內與場外、線上與線下、境內與境外的互聯互通,努力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服務。

目前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上交易的品種有銅、鋁、鉛、鋅、錫、鎳、天然橡膠、白銀等8個品種。在抗疫復工的“雙線作戰”中,這個由上期所主辦的期現結合線上交易平臺意外走紅,業務量飆升。

山東一家銅冶煉廠的國內銷售以周邊下游加工企業為主。受疫情影響,銷售困難。企業立即轉換銷售策略,將所生產的陰極銅轉入上期所交割倉庫,做成標準倉單銷售或交割。2月14日上午在平臺掛單,由客戶摘牌成交,通過平臺銷售自有品牌陰極銅3275噸,合同金額1.49億元,除去發票保證金,實現實時銷售回款1.28億元。

“在疫情期間,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的作用格外突顯了。平臺已做到實時倉單過戶、實時資金劃轉、實時出入金,交易效率高;同時實現了開戶、交易、結算與風控的一站式服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持。”企業的風控總監這樣告訴記者。

受益的不僅僅是實體企業,浦發銀行也嚐到了甜頭。2月12-13日,浦發銀行本計劃和江銅、中銅客戶開展的21.4噸白銀的買入交易,由於兩客戶受到了疫情影響,無法完成合同簽署。浦發銀行獲知江銅、中銅客戶也是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客戶,與兩客戶商定通過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實現該批白銀倉單的委託銷售。2月12日-13日,浦發銀行在平臺掛單,由兩客戶摘牌達成成交,涉及白銀21.4噸,合同金額8858萬元,除去發票保證金,幫助兩家實體企業實現實時銷售回款8858萬元。“通過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不僅解決了原定合同計劃的執行問題,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合同的執行效率。”這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由上期所確認成交的模式,極大的拓展了銀行服務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能力。特別是近期特殊時期,交易所清算的模式,避免了先款後貨,先貨後款的清算煩惱;電子倉單支持遠程過戶,也解決了傳統倉單過戶派人檢驗、稱重等一系列環節,且更為安全。目前一些企業出現銷售不暢的局面。浦發銀行通過委託銷售模式,為廣大商品上游企業在銷售不暢的節點通過先行將倉單賣給銀行,為企業提供迅速的資金支持,與企業共渡難關。2020年以來,截止到2月14日,浦發銀行在倉單平臺完成約21.58億元的交易業務。

“期待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的交易品種覆蓋更廣。這不僅是企業銷售和採購的一個權威線上渠道,還精準拓展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浦發銀行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轉自《經濟日報》,記者祝惠春)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