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為了能夠在那個年代過得更好,不少人都會無所不用其極。哪怕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基本上也都是能省則省。把錢用在刀刃上,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一條鐵律。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越來越能看清錢是為人所服務的。老一輩節衣縮食的極端理念,在現代社會很明顯並不是那麼實用。當然,父母適當的節儉是好事,但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父母的“節儉”,不該演變成為吝嗇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在什麼樣的家庭裡面,總會發現一些喜歡“節儉”的人。

比如說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有些父母會貼心地把檯燈擺在孩子的桌前,接著隨手把房間的大燈關掉。殊不知即便使用了檯燈,屋子裡的光線依然處於黑暗之中,時間久了可能會損傷孩子的視力。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另外還有一些家長,買菜的時候看到打折促銷就管不住自己的手,結果一次性買了一大堆菜,頓頓都吃一樣的食物,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樣做必然會影響孩子的營養均衡。

除此之外,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要求孩子坐公交車的時候逃票,表面上看起來是剩下了車票錢,實則是限制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格局。這些“節儉”雖然達到了省錢的目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很可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吝嗇的形象。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這些“節儉”,父母不該有

適當的節儉有利於家庭的開源節流,但倘若因為節儉導致生活質量降低,還把孩子培養成了目光短淺小氣鬼,著實是得不償失。

1、 把節儉當成貪小便宜的藉口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貪小便宜卻是完全相反的存在。很多人把這兩者的概念混為一談,把貪小便宜當成了節儉,把損人利己當成了天經地義。

這樣的做法,雖然能讓人獲得一些蠅頭小利,但是對於孩子而言,負面的影響將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消除。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2、 節儉過度,影響生活質量

凡事有過之而無不及,節儉也是一樣,一旦節儉過度,影響了生活質量可就得不償失了,畢竟金錢是為人而服務的。如果節儉的代價是降低生活質量,我認為大可不必這樣,因為這樣的做法毫無意義。

3、 從孩子的教育上省錢

俗話說得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家長哪怕再節省,也不應該從教育上省,畢竟只有教育才能改變孩子的未來。就比如說孩子上學的問題,儘管普通家庭沒必要為了追求名校去買學區房,但最起碼要提前瞭解一下各個學校的口碑和環境,對孩子上學後的生活提前有一個安排。

另外孩子需要學習的課程,購買的學習用品,包括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應該儘量滿足孩子在教育上的資金需求,孩子的教育不能省。

父母的“節儉”,換來的不是家境富裕,而是拉低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父母有節儉的習慣是好事,但也應該注意分寸,孩子學會了以上這幾種“節儉”,將來反而容易因小失大,將自己侷限在蠅頭小利之中無法自拔。

有家人認為,節儉就是“窮養”教育的一種體現,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真正的窮養與物質無關,而是讓孩子通過克服困難,磨礪自己堅強的意志和品格。一味的節儉,並不能讓孩子的內心真正富裕起來,孩子反而還有可能因此感到自卑。

本文為鈴花育兒原創作品,關注@鈴花育兒,專業育兒團隊為您解答各種育兒難題,與您分享孩子在成長中的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