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2019年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回顧與展望

麥電網訊:一、行業整體情況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被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上升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產生固體廢物量最大的國家,廢物處理壓力很大。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生活垃圾仍在維持較高速度的增長。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要求,至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佔無害化處理比例提升到50%,東部地區提升到60%。各省市相繼發佈政策促進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迎來了爆發。

隨著垃圾焚燒發電廠數量的快速增長,對垃圾焚燒廠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畢竟,只有達到處理標準的焚燒才是無害化處理,才能滿足生態保護的要求。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垃圾處理行業密集發佈了一系列政策,本文將對2019年的政策和行業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回顧與分析。

二、2019年主要行業政策

1、無廢城市

201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該方案由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中央深改委審議、國務院通過。“無廢城市”建設是提升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

“無廢城市”並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它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

《工作方案》中提出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源頭減量主要通過加強垃圾分類,推廣可回收物利用,推行垃圾計量收費等方式實現。資源化利用主要通過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方式實現。

2、固廢法修訂

201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此次固廢法修訂草案進行二次審議。

草案中提出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並對環境違法行為擴大了處罰範圍、提高了處罰力度。修訂草案中與生活垃圾有關的主要內容有:一是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二是規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是建立餐廚垃圾管理制度,四是規定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五是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置。

3、行業標準

2019年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發佈了一系列行業標準,具體如下:

《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評價標準》、《生活垃圾焚燒廠評價標準》、《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穩定化處理設備技術要求》、《危險廢物填埋汙染控制標準》、《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 危險廢物焚燒》、《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制標準》、《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 生活垃圾焚燒(HJ 1039—2019)》、《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 危險廢物焚燒》等。

行業標準的發佈與更新有助於規範行業標準,促進行業發展。在垃圾焚燒產能快速提高的同時,提高垃圾處理的質量,真正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標準的提高將促使焚燒廠提高環境管理水平,並倒逼行業優勝劣汰,淘汰工藝水平落後、不能長期穩定達標排放的焚燒廠。

4、信息公開

2019年11月,生活環境部發布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標記規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文件對垃圾焚燒發電廠數據標記內容及要求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並規定自動監測數據可以作為判定垃圾焚燒廠是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證據。

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檢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的公佈將進一步促進信息公開,加大對違規排放的震懾力度,督促相關企業提高項目運行水平,緩解周邊公眾對垃圾焚燒廠汙染環境的擔憂。

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鼓勵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2019年3月、12月,生態環境部分別公佈了第二批、第三批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名單。邀請公眾到現場實地探訪,可以促進公眾與有關單位、企業深入溝通,既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需要,也有利於化解誤會,爭取支持,緩解“鄰避效應”。

5、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從2000年開始,我國就在試點城市推動垃圾分類,歷年與垃圾處理相關的政策都有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表述。但是很多城市在垃圾分類硬件設施方面差距大,條件不具備,且過去對垃圾分類的推動力度也不大,垃圾分類效果不如人意,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並不理想。

2019年2月,上海市發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在網絡上引發持續關注和熱議。垃圾分類的理念和分類的必要性逐漸深入人心,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2019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號)。文件決定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在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截止2019年底,全國已有237個城市啟動了垃圾分類工作。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4省已出臺地方法規,河北等12省份地方法規進入立法程序。46個重點城市中,已有30個城市出臺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或規章,還有16個城市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立法計劃或已形成草案。

三、分析

1、垃圾焚燒產能快速增長

在已經發布的規劃中,近期(2018-2020年)規劃垃圾焚燒設施合計272座,焚燒能力合計24.849萬噸/日;遠期(2021-2030年)規劃垃圾焚燒設施合計191座,焚燒能力合計15.175萬噸/日。按照“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產能將達到60萬噸/日。截止2019年底,垃圾焚燒產能為49.24萬噸/日,即2020年至少新增垃圾焚燒產能10.76萬噸/日。可以預計,2020年垃圾焚燒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根據蕪湖生態中心統計,截止2019年4月,全國(除港澳臺)已運行垃圾焚燒廠428座,在建216座。相較於2016年在運行的231座,2018年在運行的359座,垃圾焚燒廠數量快速增長。

根據環衛科技網統計,2019年度全國共開標114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投資超608.8億元,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規模12.79萬噸/日,年度垃圾處理補貼費用估計為30億元左右。

2、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隨著人均生活垃圾產量的增長和生活垃圾焚燒比例的提升,垃圾焚燒市場近幾年快速發展,同時對垃圾焚燒企業的環境表現要求不斷提高,競爭格局呈現出強者恆強的特徵。

截止2018年底,全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共152家。從裝機容量看,排名前十的企業約佔全國垃圾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5.7%;從年處理垃圾量看,排名前十的企業佔全國垃圾發電處理垃圾量的47.5%。2019年全國開標的114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中標數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共中標85個,佔比74.56%。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3、生活垃圾分類實質化推進

生活垃圾分類獲得實質化推進,方方面面都較過去有了顯著的進步。一方面國家將其定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和配置資源投入力度顯著加大;另一方面,垃圾分類處理的硬件設施已基本具備,具有進行垃圾分類的硬件基礎。

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實施將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垃圾分類後,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垃圾量將有效降低;另一方面,隨著餐廚垃圾等含水率高的垃圾有效分離,入廠垃圾含水率將降低,低位熱值提升,發電效率提高。

4、電價補貼政策變化

2019年7月,財政部在答覆人大代表建議時提到:“考慮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效率低、生態效益欠佳等情況,將逐步減少新增項目納入補貼範圍的比例,引導通過垃圾處理費等市場化方式對垃圾焚燒發電產業予以支持。下一步,我們擬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政策進行調整,放開目錄管理,由電網企業直接確認符合補貼要求的項目及應對補貼金額”。

垃圾焚燒發電電價補貼逐步減少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符合補貼要求項目的標準將進一步提高。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將進一步優勝劣汰,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目前我國垃圾處理費收費標準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調整過收費標準。固廢法修訂草案中提到,以產生者付費原則為基礎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隨著電價補貼的逐步減少,生活垃圾處理費標準有望提高。

四、總結

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生活垃圾處理相關法規和行業制度逐步完善。近年來對環境監察執法力度也不斷提升、信息公開程度不斷提高,垃圾焚燒行業越來越規範。

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活垃圾分類在影響公眾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預計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在2020年將繼續快速增長,並在全國垃圾處理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時,對垃圾焚燒企業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不能滿足監管要求的企業將逐步退出,運營水平高、技術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機會。


2019年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回顧與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