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在我國封建王朝時期,國家的行政機關實際上普遍只設置到縣一級的單位,再往下則呈現出百姓自治的狀態。在這一類百姓自治體系當中,一些在地方上較有勢力、名望、財力的家族單元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家族單元以同姓血緣為紐帶,以實現土地廣泛佔有而被稱之為“豪強”,以知識壟斷而被稱之為“士族門閥”。從宋代開始,這些家族單元的發展同時兼具了“豪強”與“士族門閥”的特點,故而我們還是將之統一稱為“宗族”。

那麼今天就來詳細聊一聊,在宋代一個宗族如何發展成為名門望族的!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一、田產的積累是宗族發展的核心經濟基礎

一個宗族要實現長遠的發展,首先必須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簡單的說就是大夥兒必須先要吃飽穿暖把小日子過好了,才能夠再去談族群的社會影響及政治地位等後續的東西。在宋代,土地依然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核心資源。一個宗族的長遠發展自然也是通過土地來提供長期的經濟支持,這裡我們將這些土地稱之為“族田”。這裡的“族田”並非是宗族中哪一個人的私有土地,而是指由族長掌控但歸全族人共同擁有的集體所有制土地。這些土地的收入則主要用於解決族內的公共事務,幫助宗族長遠發展,其主要分為三種:

首先,是最核心的便是“祭祀田”。這些田地通常在宗族祠堂、墓地周邊,其田地產出的收入也基本上用於宗族的祖先祭祀和族中先輩的墓地維護。這一類田產的精神維繫作用要遠遠超出其實際的收益作用。在宋代《浦江鄭氏族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撥常稔之田一百五十畝……子孫永遠保守,有言質鬻者,以不孝論!”

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還曾經親自下詔河南府,要求民間“祭祀田”在七畝以下的可以免稅。間由此可見,“祭祀田”的買賣已經上升到兒孫不孝的高度,官府更是出臺政策予以保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其次,是救濟族內貧困的“義田”。一個宗族說起來就是一大家子人,自然有過得好的,也有過得不好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族長就會組織過得好的那一部分進行田產的捐置。這一部分田地的收入就用來救濟那些過得不好族人的族人,或者幫助某一特定人群渡過難關。這裡特別要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他曾經就以自己的俸祿購買大量的田產捐給宗族為“義田”。而且范仲淹這樣的行為不僅得到了宗族內部的好評,而且還被其他官員稱之為“楷模”,並紛紛效仿范仲淹的行為。

第三,是扶住族內教育的“義學田”。這一類田產多是宗族內出了當大官的族人,他們能夠真切意識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捐置田產作為專項的教育幫扶基金,以期能夠有更多的族中子弟能夠金榜題名!宋代畫家李仲永在賦閒之後便捐贈義學田 ,“招延師儒,召聚宗黨,凡預授業者逾三十人,操良田二百畝以贍其用”。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捐贈者能夠博取“美名”,而宗族也可以將自身的勢力逐步延伸至官場。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二、房產置備是宗族發展的外在實體化顯現

前面我們從宗族田產的層面剖析了宗族發展的核心經濟基礎,那麼在田產收益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宗族的實力必然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外化表現。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到的宗族房產,其主要形式依舊是三個方面:

一是代表宗族精神象徵的祠堂。祠堂是宗族祭祀、訓誡子弟、聚會、執行家法族規的主要活動場所。這個場所的出現實際上是從形式上對宗族的活動進行了規範和包裝,使得原本零散的宗族事務變得集中,從而讓族人能夠真切、清晰的感受到宗族這一組織的存在。祠堂在精神上的號召力是非常強烈的!比如,古人往往將自己死後的牌位能不能進入祠堂,看作是事關自己一生榮辱的絕對大事。

二是用以收容族人的“義宅”。宗族規模發展大了,族內的成員中難免就會出現一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而“義宅”的作用就是收養那些失去獨自生存能力的族人。此舉對於這些人來說,是非常具有現實幫助意義的,而對於宗族內普遍的族人則更有一種營造歸屬感和向心力的作用。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三是專門的教育場所“宗族學舍”。隨著宗族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一些具有獨特自身文化傳承的宗族開始出現族內的“義學”,即在傳授族內子弟知識的同時也宣揚宗族內的傳統文化,比如“家風”“家訓”等。而“宗族學舍”就是“義學”開展教學的專門場所。尤其是隨著宗族實力的不斷增強,對於教育的需求就會更加迫切,為了族人的教育建造專門的學舍,從而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三、宗族社會作用的發揮

前面我們談到了宗族發展過程中的實體化顯現,那麼隨著宗族實力的進一步加強,其作用便開始向著區域內的社會範圍進行輻射。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救濟作用。如前文所述,宗族會對本族困難子民進行住房、糧食等層面的現實救濟,而當宗族的財富實力足夠強的時候,也會將這種救濟擴大化,使得其區域周邊的百姓受惠。尤其是災荒年間,宗族的社會救濟往往能夠為朝廷減少負擔,同時又贏得地方民眾的交口讚譽,無論是官面上還是民間的影響力都將大幅度提升!

當然這種救濟作用可不僅僅之時聲望的獲取,宗族在其中同樣獲取了諸多現實利益。首先一條,饑民少則富人安。民間的災民越少,盜匪就少,富庶的宗族遭到盜匪禍害的幾率就小,這是最直接的利益。其次,當宗族通過賑濟災民而獲得朝廷認可之後,往往能夠得到政府某些特權上的許可,比如賜予官職爵位或者免除勞役等等。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他就曾在淳化年間下詔規定

“募富民出粟,千石濟饑民者,爵公士階陪戎副尉,千石以上迭加之,萬石乃至太祝、殿直。”

二是工程建設作用。宋代的大型宗族實際上往往會承擔修塘築堤、鑿井建渠、橋樑祠廟、鄉間道路、學校等小規模的公共設施的工程建設。這些設施的建立一方面解決了區域性百姓的現實需求,自然可以讓家族在民間的聲望獲得大幅提升;而另一個層面,這些公共工程就彷彿是一個長期的“宣傳廣告”,世世代代都在向某一區域的百姓宣揚著宗族的的美名。這種持續性的聲望積累對於各大宗族普遍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宋朝著名的水利工程“莆田木蘭陂”就是由當地幾家宗族聯手修建完成的,由於此項水利工程使當地百姓大享其利,進而被南宋史學家鄭樵撰寫為《重修木蘭陂記》而世代流傳,而這些參與工程的宗族也因此名傳千古。

三是地區教育職能。前文我們提到了“義學”和“學舍”,這是用於宗族內部教育培養的。但是隨著宗族實力的逐步強化,這些“義學”漸漸的具備了良好的師資,硬件上的“學舍”也擁有了大規模容納學生的能力,漸漸的“義學”就發展成為了書院。作為書院在招收學員層面便不再侷限於族內子弟,而是對整個社會行使教育職能。這樣一來,不僅宗族的聲望會得到提升,而且其族內的核心文化思想也將進一步得到社會的認同。

比如,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大中祥符二年,由宋城富人曹誠代表宗族捐金三百萬予以重修,宋真宗趙恆還親自下詔賜名應天府書院。此書院後來因為教學質量突出,於慶曆三年還被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書院。

歷史的真相!宋朝宗族發展三要素: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


四、剖析宗族發展背後的規律

前文三個部分分別對宗族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了概述,那麼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三個階段認定為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三個層面:

一是原始積累打牢經濟基礎。一個宗族的發展首先要通過核心資源“田產”積累,從而打牢自己的經濟基礎。因為只有本宗族內部擁有了足夠的財富,才能夠有能力去解決其他的現實問題。而反過來說,我國封建王朝時期,土地是最為核心的資源,能夠提供最為主要的持續性收入,所以宗族發展的原始積累階段普遍要從“田產”的積累開始。

二是功能完善以房產為標誌。宗族的祠堂、學舍、義舍等等房屋設施的建造,其背後實際上是代表著宗族發展過程中各項功能的完善。有了祠堂,說明宗族精神層面的向心力加強;有了學舍,說明宗族的內部教育功能得到完善;有了義舍,說明宗族內部的救濟功能得到了較大發展……等等,這一過程中宗族將自身的財富積累逐漸轉換為完善的內部體系,使體系內的族人得到各種實惠而在各方面優於普通百姓。也正是因為宗族功能的完善才能使宗族保持長期長盛不衰。

三是社會功能發揮為宗族的上層建築。在這一階段,我們會發現其各項社會職能的發揮最終目的都是在獲取朝廷和民間的聲望。聲望是什麼?這就是社會對宗族的認可度!在這一階段,宗族將自身的內在實力向全社會延伸,這種延伸雖然有財力、人力、物力的付出,但同時又獲取了社會的普遍認同,以及各類特權、資源。這實際上就是建立在宗族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

總而言之,宋代的宗族發展普遍要經歷原始積累、功能完善、上層建築三個階段,這是宗族發展的一個常態化軌跡,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真定韓氏,相州韓氏,三槐王氏等世家大族,也都是在經歷這三個階段之後,由量變到質變,最終而成為耀眼奪目的“名門望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