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塔沙坡村:令人驚豔的古建築

塔沙坡村:令人驚豔的古建築

塔沙坡村:令人驚豔的古建築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部有一個茶馬古道上的百年村落,那就是中國傳統村落——塔沙坡村。塔沙坡村坐落於積石峽水庫之上,依環梯田而居,背靠巍峨大山,南眺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塔沙坡,藏語,意為“脫險之地”,這個名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安全的“木頭之地”

塔沙坡之所以被譽為“脫險之地”或“安全之地”,是因為,傳說在唐代,有位維護藏傳佛教的拉隆·貝吉多傑的高僧在西藏用箭射中吐蕃王朝的末代贊普朗達瑪後,歷經千難萬阻逃到循化地區。

當拉隆·貝吉多傑趕到塔沙坡時,就說這地方叫“特日撒坡”,意為“生命脫險”。隨後,進入南面的林區,在一個山洞裡坐禪修行,故由此而得名。

當地人也把該村稱之為“阿合西里(撒拉語)”,意為“木頭之地”,是因為該村在過去一直置於茂密森林之中的緣故。

早先,塔沙坡村是一片黑刺林。到西漢時,部分西番人(藏族人)來此地砍樹墾荒安居,從事狩獵生活。之後,他們便到不遠的山林選址修建寺院(至今還有廢墟遺址)。到唐代時,由於戰火頻繁,寺院被焚燒。到元初,積石峽被蒙軍佔領,駐守在積石關的穆斯林蒙古軍進入塔沙坡驅趕了西番人,就停留十天半個月,履行宗教義務。

當撒拉族先民尕勒莽、阿合莽一行從中亞遷徙至循化定居後,蒙軍把地盤讓給了撒拉爾人。隨著人口的增多,部分撒拉爾人從街子、孟達一帶遷移到塔沙坡,先後來此定居的有韓家家族、草高家族、棕苦令家族、龐峽家族。在漫長的生息繁衍過程中,又經過婚姻聯通,部分回族、保安族也融入其中,這樣很順理成章地發展到一個完整的,且有一定規模的村落。

村落現有125戶,近500人,純撒拉族。當地經濟來源主要靠遊客騎騾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

壯美的宗教建築

塔沙坡清真寺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古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村子中央,初建於明代,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該建築由照壁、牌坊門、喚禮樓、禮拜殿、南北學房等組成。建築總體設計佈局均勻,用地精確,建築形體多變,用材粗大,磚木工藝精湛,彩繪藝術豔麗,中國傳統漢式宮殿建築風格尤為突出。

寺東門前有一字形照壁,寬10米,厚0.8米,高6米,是青磚灰瓦砌建,壁底為須彌座形,磚面雕飾八寶圖案,壁胸以青方磚立砌,中央飾稜形花卉磚雕,壁頂呈“人”字形,瓦頂寶瓶脊,十分美觀。照壁前土坎上橫出一顆老榆樹,長勢很旺,蔥蔥郁郁,遮風擋雨。牌坊門東開,建作4柱3樓式純木結構,中高邊底,樓頂屋脊置花卉圖案的高浮雕,兩邊置盤龍體圓雕。牌坊門正中開雙扇高闊大門,兩邊置小門,斗拱形體不大,但出跳很長,形成龐大構架。跨入牌坊門,就是高大雄壯的喚禮樓。

喚禮樓置於院子中央,高約18米,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底層呈六稜柱體,周長36米。樓體為六角攢尖頂六柱建柱造,寶瓶頂,飛簷秀出。樓底以青磚砌飾面牆,內用土坯砌實,每面牆胸飾花卉、經文、雲紋等磚雕。西門拱形洞樓門,門邊飾花瓶、花卉等磚雕。北側磚面上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年八月”字樣。喚禮樓二、三層為純木結構,裝飾內外雙層木圍欄,第三層樓圍欄木板上飾有花卉木雕圖案,頂部裝修精美,結構重疊複雜。整個喚禮樓上大下小,雨水直接從第三層落地。

禮拜殿建於離喚禮樓正西面不足10米的土坎上,座西向東,建築面積約650平方米,是整個清真寺的主體建築,由前廊、前殿、後窯組成,中國傳統宮殿式,磚木結構,殿頂為前歇山後廡殿式形制,殿內前大後小“凸”形佈局,前後殿開東廊做法,大式木瓦作,十二脊殿頂,翼角飛簷,花磚寶瓶殿脊,斗拱昂攢裝飾四周簷面。簷面的花牙子、額坊、斗拱、昂攢等均飾花草、捲雲等圖案木刻。前廊與大殿之間置5扇裙板門,每扇門的上面飾鏤空花格窗,格心為花朵、石榴等圖案的六宛菱花心。其下飾石榴、葡萄、海棠、鮮桃等圖案的木刻。門與門之間以木板作牆體。前殿面闊5間,木板鋪地,抬梁式木構架。大梁直徑約80公分,長12米,其上置一道小梁。殿內牆面繪有奇石、菊花、牡丹、阿文、帆船等內容的彩繪,佈局上採用中堂形式。前殿與後窯間裝修木雕落地罩,其間開3扇方門。後窯面闊3間11米,進深3間11米,井架式樑架,內壁地板都以木板裝修,面壁正中拱形壁龕外圍雕刻木質高浮雕大煙紋、花瓶、花卉等圖案,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後窯西北角安置木質的念“呼土白”臺,精美的門框後有5個臺階,臺階邊飾木雕,門框頭頂斗拱昂攢極為工整秀美。

塔沙坡古寺是循化撒拉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寺之一,以建築規模宏大壯美而著稱,這裡不僅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漢族建築風格,又有伊斯蘭建築特色。磚雕、木雕、彩繪等工藝美術合為一體。

巧奪天工的古宅

徜徉在塔沙坡古村落,那些在歲月變遷中流傳下的歷史片段,特別是那些精巧的木建築,向我們傾訴著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美好,其中悠揚著的久遠靈光,也讓我們一覽生活平淡真切而美好的一面。我國古代木製建築結構盡顯古雅端然,精巧的紋飾和樸實的形貌完美融合一體,木頭裡彷彿是有靈魂的,經過時間的磨損,給人帶來更加意味深長的韻致。

塔沙坡古村落巷道迂迴,家家相連,泥牆交錯,木門排行。離清真寺大門往東不足20米,是撒拉族服飾傳習所。撒拉族服飾傳習所為撒拉族傳統籬笆樓建築形制,共兩層,土木磚石結構,面積80平方米左右。底層坐北朝南,草泥牆體,籬笆門窗,用作服飾製作室(作坊)。二層坐南朝北,籬笆牆體,土木結構,平頂房,用作撒拉族傳統服飾展廳。該展廳面闊3間,進深1間,簷面安置5道花槽、雀替及垂花柱,雕飾仙桃、石榴、牡丹、荷花等圖案,精雕細琢,形象栩栩如生。正間安置雙層對開門,內門為戶樞雙扇花格木板門,外門為雙扇沙柳編條籬笆門。邊間各安置雙層窗戶,內窗為菱形花格窗,外窗為摺疊式木板窗。

踏門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面的八仙桌太師椅。靠太師椅以東是一張木板床和一個帶碗架的老式面櫃,黑黝黝的,看來歷史已經久遠了。移目觀右,牆上掛滿的是撒拉族最古老的著裝。有氈衣、褐衣、皮襖、麻衣、六角帽、草編帽等;腳下依次擺放著氈靴、洛踢鞋、麻鞋、繡花鞋、小腳鞋等。這些撒拉族傳統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撒拉族的歷史變遷、社會風貌以及撒拉族先民們的審美情趣、風俗習慣。

與籬笆樓對峙的古宅,置於巷道北側,是過去的一家客棧,現在是塔沙坡村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該農家佔地面積200平方米,是撒拉族傳統四合院建築佈局,西房因破舊而拆除。步入小院,是土木結構的3間北房、4間東房、2間耳房、一棵梨樹和一棵杏樹,外牆上掛著照明用的煤油燈、打碾用的連枷、背草用的筐簍、砍柴用的斧頭、耕地用的鏵犁、木工用的推刨等。院內還擺放著田間用的耬耙、背水用的木桶、吹火用的風箱、運輸用的大馬車等。這些老物件,靜靜地站著或躺在此處,封存著過去的記憶,默默地訴說著時光留下的故事。置身其中,彷彿穿越時空,走進了祖先們的那個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