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三個維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4個方面,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定了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從邏輯體系上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一個從源頭、過程、後果三個維度,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構建的制度體系。

注重源頭嚴防,抓好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源頭嚴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治本之策。新形勢下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需要從源頭抓起,從基礎性工作抓起。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最典型的基礎性制度。只有在產權上明確了自然資源的歸屬,相應的權利所有人、相對人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相應的生態文明制度完善工作才能漸次展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完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為重點,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以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為基礎,著力促進自然資源集約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監督管理,注重改革創新,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中國特色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體系。

要健全自然資源產權體系,推動自然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加快構建分類科學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著力解決權利交叉、缺位問題;要明確自然資源產權主體,加快統一確權登記。研究建立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權的資源清單和管理體制;要強化自然資源整體保護,儘快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對國土空間實施統一管控,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要促進自然資源集約開發利用,深入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出臺國有森林和草原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方案;要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發揮人大、行政、司法、審計和社會監督作用,創新管理方式方法,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程動態有效監管,加強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對國有自然資源的監督,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定期向國務院報告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

注重過程嚴管,抓好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主幹性工作。過程嚴管,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新形勢下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要注重過程嚴管,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幹性工作進行針對性的制度引導。根據當前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要重點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按照《決定》精神,構建包括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在內的綠色生產和消費制度體系,加快推行源頭減量、清潔生產、資源循環、末端治理的生產方式,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有效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倡導形成綠色生活行為,既是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統籌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領域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結合實際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鼓勵先行先試,做好經驗總結。著力完善能耗、水耗、地耗、汙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標準,完善綠色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完善市場化機制及配套政策,發展綠色金融,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

其次,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既要考慮服務於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留下生存根基。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形成與大量佔有自然空間、顯著消耗資源、嚴重惡化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明顯不同的資源利用和生產生活方式,是我們黨既對當代人負責又對子孫後代負責的體現。落實這一制度,需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最後,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主要目的是推動科學設置各類自然保護地,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建設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築牢基石,為建設美麗中國奠定生態根基。重點工作包括: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三類。理順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按照生態系統重要程度,將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分為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地方共同管理和地方管理三類,實行分級設立、分級管理。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機制,實現各產權主體共建保護地、共享資源收益,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

注重後果嚴懲,抓好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保障性工作。後果嚴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新形勢下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要注重後果嚴懲,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對責任明確和責任追究入手,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要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沒有科學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就無法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進行明確。要深化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改革創新,統一監測和評價技術標準規範,依法明確各方監測事權,建立部門間分工協作、有效配合的工作機制,統籌實施覆蓋環境質量、城鄉各類汙染源、生態狀況的生態環境監測評價。

要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是日常發現、督促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利器。實踐證明,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得及時、用得有效,是一項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一步,需要拓展督察內容,從單方面的督察生態環保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延伸,從著重糾正環保違法向糾正違法和提升守法能力相結合轉變,指導地方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領導幹部離任時,對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環境狀況、林地、開發強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對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進行終身追究。要實行損害賠償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追究賠償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