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結束,企業的危機才剛開始


疫情危機即將過去,企業危機真正到來。

價值之火延綿不絕,再遇到一點風馬上又可以重新點燃。

本次疫情對整個經濟和企業影響之大無需多言,每個國人都應該有切膚之感。

2月22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全球副總裁朱民先生進行了一場“2020年經濟發展新形勢”的在線講座。

朱民認為,與非典相比,影響總人口占比非典才18%,這次是63%;GDP比重,非典時期才影響26%,這次是佔到74%;零售消費額的比例,非典時期只佔25%,這次影響71%。

從影響力的角度來看,新冠疫情波及行業廣,對經濟破壞性特別大。

2019年整個實體經濟增速快速下滑,2020年本來就是產業結構調整分水嶺之年。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構成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已然成型,必將引發劇烈的商業地殼重構運動。

人口紅利與流量紅利出現雙衰竭,增量經濟的黃金歲月即將終結,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國內消費呈現非連續性增長,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已經到來。

疫情結束,企業的危機才剛開始


疫情將再次削弱傳統經濟的力量。

個體的工作、生活習慣,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契約,乃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會重構,那些依附於傳統商業模型的企業會茫然不知所從,可誰又能成為新的主宰?

雖然企業在疫情中哀嚎一片,可真正的衝擊往往是默然無聲的,大規模的隕落與新生將發生在疫情後的“長尾效應”中——

如果疫情都不能把你倒逼出舒適區,能讓你離開的就只有死亡了。

關於什麼是企業文化,定義一直含混而多元,但疫情是終極大考,企業家在疫情中的思考與行動,所體現出的領導力與決策力,將是界定自己是”企業家“還是”商人“的重要指標。

對於企業文化,疫情以後或許要做以下的重要思考:

01

組織無邊界開放

與舊商業時代不同,組織無邊界開放,開放才是最好的護城河。

開放的力量,在VUCA(美軍的概念,即volatile(動盪)/uncertain(無常)/complex(複雜)/ambiguou(模糊))的世界裡,再強大的孤立堡壘也能夠被輕易摧毀。

今天,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協同比分享更有價值。開放邊界、共生成長是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

疫情重新定義了“開放”,盒馬鮮生與雲海餚、青年餐廳(北京)等餐飲企業“共享員工”,既滿足了盒馬自己激增的訂單需求,又能幫助餐飲企業消化成本。

美團買菜也迅速跟進,與莆田餐廳、鹿港小鎮、小南國等餐飲企業達成“共享員工”合作,而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蘇寧、聯想、58同城等很多企業相繼推出類似的“共享員工”措施。

阿里、 騰訊、百度、字節跳動、快手、京東、拼多多等公司這次在疫情期間都有出色的開放表現,沒有它們的高效協作,有錢也難以整合各種社會資源。

頭部企業向來扮演造風者的角色,疫情之後,商業世界會進入開放2.0階段。不僅要對外開放,對內也要藉機打掉信任之牆,讓企業的空氣更溼潤。

一切順風順水時,公司內部自然士氣高漲,不過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抱怨、不滿、擔心等種種情緒就會滋生蔓延。

2019年年初,曾有一場過關於“996”的大討論,背景也是因為增長放緩,公司希望提高產出,而員工覺得受到了剝削。

疫情的發生對勞資關係的衝擊更重,公司會陷入不減薪,不裁員就難以生存的境地,員工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揹負著車貸房貸。如果強硬處理,都站在自己一端思考,高築心靈之牆,則必然是雙輸,乃至“同歸於盡”。

此刻要與員工坦率的交流意見,創業者都是孤獨的,但此刻要和員工分享困境。

有很多公司,在公司高速增長的時候,老闆與管理者稱兄道弟,基層員工也打成一片,可一旦遇到困難就潰不成軍,而老闆卻覺得難以理解,感嘆世態炎涼。

疫情結束,企業的危機才剛開始


患難之中才能見人心,疫情恰好可以給組織“擠水”,不必挽留不願意一起划槳的人。但同時也不能考驗人性,只要人心混亂的徵兆稍有顯現,企業家就應認真反省,如何與員工重建信賴關係。

02

現金流才是對抗風險的硬通貨

現金流,就是要把企業口袋變得更深,不管明天有多美好,你總要先讓兜裡的錢熬到下一個發薪日。

企業平時在削減成本方面已經做過很大努力,再要大幅削減成本,一般人都認為“太難了,不可能”,但這不對。

認為不可能的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始。看似乾的毛巾還要再用力擰,要努力徹底削減成本。

保障現金流,無非是開源與節流。疫情突然降臨,臨時轉型已經來不及。一面銷售困難,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收入銳減甚至歸零,另一面資金週轉不暢、債務到期、工資、社保、房租物業、水電等剛性支出很難減少。

再加上春節之後,剛發完年終獎,結完供應商賬款,還要為一季度大幹一番備人備工備料,本來就是現金荒的時候,若現金儲備低於生存線,恐怕難以實現自保自救。

疫情之後,企業仍然要以最壞的打算來捂緊錢袋子,想盡一切辦法減少現金損耗,從開支的最大部分入手,但是連打印紙和衛生紙這種小細節也不要放過。

03

建好根據地,打好鐵營盤

很多人都認為蹲下來是是為了跳的更高,停下來是為了跑得更遠,而且最好是第一個跳起來,是第一個跑起來,這樣才能收割反彈後最豐盛的果實。

疫情引發的物理隔斷,令”在家“與”到家“大爆發,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各種產業都實現了超過100%的增長,我朋友圈中微商和直播的數量都翻了不止三倍。

企業數字化與生活數字化的新一輪高潮已經啟動,並且有理由相信在疫情結束後,會養成新的全民在線習慣。

從大邏輯上,這當然沒錯,不過當一個人陷入宏大敘事,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覺:機會如同漁汛,隨便下網就絕不會空手而歸。

我們在邏輯推理上,常常會犯經驗性錯誤,如認為2003年的非典,導致了電商大發展。但只要熟悉那一段商業史,就不難知道,在此前後,電商飛躍的基礎條件已具備。

今天的疫情,對數字化當然是推進器,但迴歸到個體,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如果沒有長久的積累,又談何容易?而誰又能知道,疫情就是2020年最後一隻黑天鵝?

所以越是疫情之後越是應該建好根據地,打好鐵營盤。

所謂根據地,我認為更應該三維聚焦。

首先,聚焦核心產品。

隨著大量中產階級的出現,產品力將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並且在移動互聯下,信息變得越來越對稱的今天,產品價值和體驗將是客戶選擇的最重要標準。

我相信很多公司都有很多產品,但你真的要問自己,這些產品都是客戶最需要的嗎?這些產品都是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嗎?這些產品都是能為公司賺取利潤的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要說的是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未來的企業都應該是一個大IP,都應該是一個符號,而這些東西都會成為消費者的心錨。

疫情結束,企業的危機才剛開始


聚焦核心客戶,客戶是企業生存之本,一家企業歸根到底只有兩種資產,一個是客戶,一個是員工。要讓一家企業倒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遠離客戶,遠離員工。

客戶千千萬,到底誰才是你的核心客戶,是消費最多的嗎?是創造利潤最高的嗎?是關係最好的嗎?是價值觀最認同的嗎?

我想每家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定都就會有自己的答案。

客戶分級管理,不同的客戶為公司創造不一樣的價值,有些是金錢的,有些是口碑的,有些是社會形象的。

其次,聚焦核心市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個企業的強大並不一定是市場的佈局有多遼闊,而是要有自己永遠都不能丟失的根據地。

就算所有市場都沒了,但根據地不能丟。即使所有的地方都失手了,根據地依然可以保證你東山再起。

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為企業創造無限的價值中去。

最後,打造鐵營盤就是要留住最核心的人。

組織為目標而存在,但完成目標的永遠是人,一個組織的真正強大一定是人的強大。

每個管理者隨時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誰是你的核心團隊?在組織最困難的時候誰還會和你堅持到最後。

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優秀不僅僅在於規模有多大,利潤有多高,而在於當你遇到滅頂之災的時候能夠挺過去多少次,而能夠陪你挺過去的人才是你的核心團隊。

中旭衡量核心團隊的標準有五個方面:有誠信、有原則、有擔當、有能力、有夢想。

我們都羨慕很多企業能夠轉為危機,但想想馬雲沒有十八羅漢能否有今天?史玉柱沒有核心團隊的追隨能否東山再起?

疫情一定會過去,經濟一定會復甦,但從未承諾過會原路返回。所以,我認為疫情結束不代表企業危機結束,而是才剛剛開始。

病毒的危機都是暫時的,企業的危機才是常態,只不過疫情加速了企業在危機中的死亡週期而已。

不在危機中死亡,就在危機中爆發,願所有的企業家都能勇敢的向死而生吧!



關於企業管理你或許還想看:

中旭股份總裁雷志平:災難給我帶來的禮物

疫情之下,蕭條才是企業成長最好的機遇

不要等領導來安排你的工作!

疫情結束,企業的危機才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