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中,咱們國家就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而在我們身份證上民族那一欄裡,寫著的諸如漢、蒙、維吾爾等等,都不會超出這五十六民族的範圍。但事實上,咱們國家還存在著未識別民族,在他們的身份證上在民族這一欄裡,並沒有咱們所知的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任何一族。

比如“穿青人”。

這是一個這是一個區別於五十六個民族之外的族群,也叫青族、川青族,主要分佈於貴州西北部,以畢節、安順、六盤水等地相對集中,人數在七十萬左右。

歷史上關於穿青人的來源有很多說法,比如土著說:有學者認為穿青人是發源於貴州當地的原生民族;還有學者認為穿青人是咱們漢族的一支。乃是明朝開國朱元璋派當年沐英征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省隨軍遷移到貴州的漢人。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話說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老百姓們揭竿而起。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其中脫穎而出,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王朝就此建立。而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從南打到北也成為一代傳奇。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朱元璋雖然改朝換代,但天下並未一統。當時元惠宗雖然逃離了大都,回到老家當了北元皇帝。但天下仍然有許多的蒙元勢力殘留。

比如關中還有元將擴廓帖木兒駐守甘肅定西,也就是朱元璋口中的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此外在雲貴地區,還盤踞著梁王瓦爾密和土酋段氏。

當時梁王瓦爾密割據西南,仍奉元朝為正朔,與明朝政府為敵。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朱元璋起初本想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所以多次派使者前往談判,但都慘遭殺害。朱元璋一怒之下,於1381年,即洪武十四年,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大軍三十萬江南大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調北征南"討伐滇黔的戰爭。洪武十六年,雲南全境被平,西南安定,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沐英則留下鎮守雲南。

值得一提的是,一同留下的,還有二十萬隨之出征的明軍將士。

這個不難理解,當時西南大部分地區本就屬於未開發的蠻荒地帶,交通不便,民風彪悍,且又地處邊疆,明朝如果想要保證對此地的絕對控制,就必須要留下軍隊戍守,於是二十萬明軍便留在了異鄉。

他們主要駐留在西線的安順一帶,而安順乃“黔之腹,滇之喉”,明軍此舉尚屬高明,守住了腹部,守住了咽喉,那麼黔、滇兩地也就是無法相通連了。

當時大部分地區採取的是屯軍制度,具體就是允許將士攜帶家眷,隨軍前往駐地居住。駐守在守地的兵士就一邊實行軍屯,一邊繼續操演練兵,以防不測之變。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其目的是為了照顧戍守邊疆將士的思想情緒,因為大部分並非是心甘情願千里迢迢地來貴州的,而是被採取抽丁的方式強迫進軍貴州的。家眷的到來,士兵們可以安心的一邊參加農業生產,一邊參加軍事集訓,一旦有戰事發生,就丟下農具,拿起武器,上陣殺敵。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大大緩解朝廷的糧餉供給壓力,還在戍守邊疆的同時,順帶開發了這一蠻荒區域,一舉多得。

總之這批江南水鄉漢族移民的到來,無論是對貴州的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久而久之,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這裡安下家,再也沒有回到故土。甚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人慢慢的還融入了當地的生活,與當地人通婚,繁衍後代,逐漸形成了咱們現在所看到的“穿青人”。當然,類似還有“湖廣人”、“南京人”、“屯堡人”,他們就是那時劃分在不同區域內屯軍後裔的稱謂。

其實相對於土著說,個人覺得移民說比較靠譜。因為從研究穿青人的文化習俗來看,其還有著古代漢人的影子。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穿青人也有著自己婚嫁喪葬習俗,比如年輕人嫁娶婚俗禮數頗多,從說親到結婚後的回門,一套下來,得有十八禮數。比如姑表聯親、背雞認親、以鵝押禮、打親鬧親、砍親路和照親路、草鞋陪嫁……此外他們同宗或同姓之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

同時穿青人的喪葬也頗具特色,比如穿青人的老人過世後,要經歷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程序。

當然,說到文化,語言是一個關鍵。

穿青人說的叫“老輩子話”,這是一種流傳在貴州的黔南和黔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其與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漢語方言有淵源關係,而不是從貴州通行的官話中演變出來的,這說明“穿青人”講“老輩子話”是在進入貴州以前就有的。雖然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年輕人已多不使用,但其口音之中多多少少還保留著這種方言的痕跡。如“f”變“h”,“ian”變“ie”等,。

由此可見,穿青人很可能就是當年明軍的屯軍後裔。

當然了,這其中難免會發生一些融合變化,因為穿青人有著獨有的圖騰崇拜,獨特的民族風俗。

穿青人有著自己的圖騰,他們信奉山魈。當然,不是那個動物界猴子山魈,而是神話傳說中居住在山裡的獨腳鬼怪,身長體黑,力大無窮,乃是山中的霸王,所以亦可以認為是山神。

“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山海經》

穿青人會從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五開始,由他們的巫師披上毛皮裝扮成山魈,各村各戶舉行儀式,其目的是為了驅趕瘟疫,迎接新年。這個儀式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穿青人到底有多特殊?雖然是中國人,但卻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列

此外,穿青人的的民族服飾也是很有特色:

穿青族婦女不纏足,喜穿細耳草鞋或反雲勾鼻花鞋,腳扎青色綁帶,穿三節衣,兩節袖的滾花邊大袖衣,拴腰帶,戴大勾耳環,梳三把頭。穿青人姑娘的服飾與穿青婦女的服飾不同之處是:不用青藍二色連接,用全青色或全藍色,白布鑲邊,雲勾花邊鑲衣襟,白布或雲勾花邊鑲袖口,衣袖不上套袖。

所以,更準確一點講,穿青人應該是洪武年間入黔的江南軍與地方原住民之間的融合。這也是穿青人如此特殊的存在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