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這劑緩解你對孩子學習焦慮的藥,你敢不敢用


這劑緩解你對孩子學習焦慮的藥,你敢不敢用


更多時候,父母做出某些決策僅僅是覺得它們看上去似乎是正確的,並沒有深入思考為何如此。

——寫在前面。



昨天,在讀書群看到朋友們討論孩子的學習問題,無不表現出焦慮和無奈。一方面生氣和抓狂,看到孩子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標準投入地學習;一方又心疼和無奈,孩子沒有更多休息和玩耍的時間。這兩股力量不斷的撕扯,讓很多父母痛苦不已。

回首我們的童年,父母大多很少過問,我們似乎也沒怎麼長歪,為什麼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養孩子咋那麼愁人滴。

之前我寫過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無處安放的焦慮”,還有我們自身的原因。如果,你讀過這本《愛、金錢和孩子》的書,你能從更宏觀的層面,理解舉國育兒焦躁之現狀。

很多時候,知道為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盲目,更好地達成育兒目標。

這本經濟學著作從世界各國調查顯示,教育密集(通俗點說就是關注孩子學習的強度大)的現象均不同程度出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經濟上的不平等,包括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一國之內不同階層的不平等。越是收入差距大、基尼係數高,教育帶來收益高的地方,育兒就會越累。

我們小的時候,普遍窮,職業和職業之間收入差距並不明顯,但是現在,我們國家收入分層越來越凸顯,相較於受教育水平高,有文化和能力的人,無論是社會地位和收入都明顯偏高。高考成了普通人躍遷的獨木橋,競爭壓力不言而喻,這也是我們國家很多家庭普遍焦慮的原因。

對於完成大學教育指標來講,由高概率到低,主要存在這樣幾種父母:

首先表現最好的,毫無疑問是權威性。這種權威不是我們理解意義上的權利等級,而是父母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敬重和信任。這類父母具備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具備成長型心態,能很好地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提供的是良好的價值觀。同時,父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尊重和信任孩子,親子關係融洽,孩子發自內心的願意與父母合作等。

顯然,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最大的,影響是深遠的。這類孩子不僅有很好的榜樣示範,又能得到很好的心靈慰藉和精神指引,內心富足,更容易具備清晰地目標,自我成長動力足,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是最大的。


其次是放任型,就是說家長放鬆一點,可以允許孩子做他自己的事,孩子做錯了事你能夠理解和接納。相信孩子的潛能,最大可能地讓孩子自由掌控自己的生活,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會及時覺察,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義不容辭提供支持和幫助。

這類孩子相較於權威型父母的養育,在自控力方面顯示出更高的要求,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可能相較於權威型,要走多一些的彎路。他們取得高學歷的概率也很高,幸福指數相對也高。


第三是專斷型。就是我說了算,不容反抗。這類父母通常習慣大喊大叫,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他們更偏向於虎爸虎媽型,孩子可能被逼成學霸,但是,成年之後,幸福感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

社會中,存在最多的應該是專斷型的父母,他們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發展相對忽略。這類父母,很多是自己不願意成長,期待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後是不參與型。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他們對孩子學習和成長毫無要求,說難聽一點就是“只負責生,不負責養”。這類孩子的成才率往微乎其微,因為,孩子從小就不被重視,從內心裡更容易輕賤自我。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父母自身的水平和眼界,對孩子的教育的不同層次的影響。但凡,我們不放棄自我成長,都可以努力成為權威型的父母,最怕的是不參與型的父母。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小,父母一定要進行自我成長,接觸更好的教育理念,陪伴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自己願意探索,自己能夠坐下來學習,自己能夠完成很多的工作,這就叫作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家千萬不要誤解為說,家長要盯著孩子寫作業,那是非常糟糕的學習習慣。

我們中國的父母對孩子“上心”,那可是全世界有名,大部分家長希望助孩子的學習一臂之力。對照你的育兒方式,我們反思自我,是否把力氣用在刀刃上,而非做無用功,或者乾脆起了反作用。

很顯然,想成為哪樣的父母,我們是有主動權的,就看你如何選擇。

這劑緩解你對孩子學習焦慮的藥,你敢不敢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