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我也相信‘人性本善’,每一個嬰兒出生時都是自由的,只是經歷了一些變故,才被環境漸漸改變。”

這是意大利著名導演奧里奧爾·保羅(Oriol Paulo)在一次採訪中所說的話。

從當導演那天起,保羅就想拍攝出“懸疑三部曲”,探討有關“愛”與“死亡”的話題,從 《女屍謎案》到《看不見的客人》,再到去年上映的《海市蜃樓》,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這個心願。這三部影片每一部都是反轉+犯罪懸疑風格,從而奠定了他“反轉王”的地位。

三部影片中,“懸疑三部曲”之二——《看不見的客人》堪稱保羅的封神之作,豆瓣8.8分、評分人數76萬+、TOP250排名 63位、1.72億票房,這些耀眼數字足以充分證明這部電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影片講述的是企業家艾德里陷入一起密室謀殺案,繳納鉅額保證金獲得保釋後,請來“金牌律師”弗吉尼亞為自己辯護。開庭前,兩人經過一番緊張激烈的對話,最終“成功謀劃”出一個極有希望打贏官司的策略。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整起事件的真相得以還原,而弗吉尼亞的真實身份也在影片的最後一刻得到揭曉。

本文我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三個方面來領略這部“燒腦神作”的迷人魅力。


一、表現手法:時空極致壓縮,以人物激烈對話、重複場景細節等形式,營造緊張刺激的觀影氛圍。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1、“事情有了新的變化,檢方找到新的證人,你3個小時後很有可能要出庭應訴。

本片以律師弗吉尼亞進入兇殺案嫌疑人艾德里所在的酒店為起點,拉開電影序幕。弗吉尼亞亮明身份後,便給艾德里拋出3個小時後即將出庭應訴的重磅消息。隨後弗吉尼亞取出一個計時器,按下倒計時按鈕。

影片劇情正是在這樣的設定下展開,時鐘滴滴答答,時間不停流逝,給影片營造了一個極度緊張的氛圍。影片的最後,計時器指針重新回到原點,也意味著兩人的談話時間實際只有1個小時,由此可見影片時間的緊迫程度。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古天樂主演的《保持通話》,電影的劇情主要圍繞一通電話開展,電話的另一頭是等待救援的3條人命,雖然中間電話有過中斷,但那種緊張的氛圍卻絲毫沒有減弱。

徐崢主演的《催眠大師》將電影的時空壓縮在心理醫生的一次診療過程中,將兩對戀人的生死別離,一個人的犯錯與救贖,一個弱勢群體的無助與渴望展現的淋漓盡致。

用壓縮時空的辦法來展開劇情,似乎已成為電影營造緊張氛圍的一種絕佳方式。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2、“你知道嗎?我從業三十年來,一共遇到過兩種客戶:一種是知道自己處境的客戶,他們積極配合即使這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另一種是自認為比我聰明的客戶,他們不想出力,又等著我幫忙解決困難,你就屬於第二類!”

影片中人物間激烈的對話,是影片的另外一大特色,而激烈對話的背後,本質上其實是雙方心理的不斷較量。

艾德里要在有限的3個小時內做好應訴準備,是坐實謀殺罪名,還是成功洗脫嫌疑?

時間上的緊迫感令艾德里有些方寸大亂。此時的他,已經猶如一個溺水之人,只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便再也不肯輕易捨棄,而弗吉尼亞就是他的“救命稻草”。

弗吉尼亞雖然看起來自信睿智,但咄咄逼人的質問背後,隱藏的是一顆忐忑、焦急的內心。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弗吉尼亞並不是什麼“金牌律師”,扯開面具,她的身份不過只是一位想要找回自己兒子屍體,卻被逼到走投無路的可憐母親。

這1個小時,雖說對艾德里是一種折磨,但對她來說又何嘗不是的一種煎熬?正主“金牌律師”弗吉尼亞隨時可能會來,到時自己的冒牌身份立刻就會被揭穿。

快節奏臺詞與敘事信息的巧妙結合,如同一部專門為耳朵準備的動作大片。艾德里的謊言一個接著一個,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的真相。弗吉尼亞又要如何攻破艾德里的心理防線?

導演將大量鏡頭放在人物對話及細微動作表情上,含蓄卻又高明地將角色的心理活動完美呈現出來。


3、打火機、鋼筆、面具、照片……在謎底揭曉的那刻,將這些細小的碎片拼接起來,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水到渠成。

打火機、鋼筆、面具、照片這些元素重複出現,不能也不應該被忽視。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打火機曾在肇事車輛上出現過,後來又到了艾德里的手上,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車禍死亡青年的父親托馬斯確定了當時艾德里也在車禍現場。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鋼筆被弗吉尼亞從包中取出,輕輕放在桌上,這個動作導演給了一個2秒左右的特寫鏡頭,後來鋼筆在艾德里胸前洇墨,拆開後才發現原來裡面安裝了一個竊聽裝置。

面具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托馬斯家牆上,還有就是影片最後弗吉尼亞從臉上撕下。

勒索信中的湖泊照片正是勞拉相機中的那張。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除了這些實物元素,影片中的前面出現的臺詞在後面也為影片的邏輯成立起到了巨大的支撐效果。

如托馬斯告訴勞拉他與妻子是在話劇院認識,弗吉尼亞從沒有打輸過官司。正是有這樣的前提,才能解釋為什麼托馬斯妻子能成功扮演他人,最後即便知道艾德里是個殺人惡魔也要堅持為他想辦法成功辯護。

細節決定成敗。在觀看懸疑類電影時,倘若忽視細節的觀察,必然會對劇情的連貫性、邏輯的合理性產生錯誤判斷,乃至會影響整部電影的體驗。


二、劇情不斷反轉,從虛假的謊言中抽絲剝繭發現案件真相,探索過程令人慾罷不能。

影片涉及兩起案件,車禍案和密室殺人案。兩起案件相互關聯。將兩起互為因果的案件看作一個整體,梳理劇情脈絡,我們可以發現,艾德里與弗吉尼亞共進行了五次“羅生門”式的對話,在他們的對話中,案件“事實”一次次地不斷被推翻重建。

版本1:密室殺人案發生後,男主艾德里成為殺害情人勞拉的犯罪嫌疑人。

這是民眾及警方根據現有直觀證據得到的結論。不過艾德里卻堅稱自己是被人陷害的。

弗吉利亞到來後,從艾德里口中得到了版本2。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版本2:密室兇手是看到車禍現場的過路司機,是他將自己和勞拉約到酒店房間中,想要對二人進行勒索。

不過這個版本中有3個疑點無法解釋:首先司機是怎麼離開酒店房間的,其次對方為什麼會發送短信到你手機上,最後對方為什麼沒有拿走10萬歐元?

弗吉尼亞不愧“金牌律師”的稱號,她有著令人驚歎的縝密思維,立刻替艾德里解決了難題,想出了版本3。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版本3:托馬斯讓勞拉將自己的手機丟進垃圾桶,拿到手機後躲進酒店房間中,給艾德里發送了信息。托馬斯的目的只是替子復仇,殺掉勞拉之後再嫁禍給艾德里,因此才對金錢不屑一顧。

她將兇手替換成了托馬斯,合理解釋了前面兩個疑點。至於第一個疑點,因為托馬斯的妻子是這家酒店的員工,他正是在妻子的裡應外合之下,才能在殺人後從容逃離密室。

聽到弗吉利亞的這個解釋,艾德里十分興奮,不過弗吉尼亞卻並不滿足,她從沒有打輸過官司,要贏就要贏的徹底,她又拋出一個版本4。

版本4:車禍的罪魁禍首是艾德里的情人勞拉,當時艾德里並不在現場,他只是替情人隱瞞了事故,來到酒店房間則完全是在情人的哀求下無奈出手幫忙而已。

這樣艾德里不僅能夠擺脫密室謀殺案的嫌疑甚至連車禍事件也能置身事外。聽到這個版本4,艾德里簡直是欣喜若狂,心中更是對弗吉利亞充滿敬佩。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弗吉利亞趁熱打鐵,提出想要“證實”這一點,就需要將車禍青年屍體與勞拉聯繫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屍體旁發現勞拉的某個隨身物品。而艾德里要做的就是:說出沉車的地點,以便去現場進行佈置。

本來故事到此應該結束了,弗吉利亞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但艾德里卻又說出一個秘密:

沉車前,車禍青年並沒有死亡,他後來是被自己淹死的。

聽到這個消息,弗吉利亞的情緒失控了,不甘心就這樣讓艾德里逍遙法外,她用版本5也就是事情的真相成功激怒艾德里,逼迫他承認自己才是兩起案件的真正凶手。

版本5:車禍案與密室謀殺案的兇手都是艾德里。情人勞拉因為受到良心譴責,患了間接性焦慮症,她選擇向托馬斯夫婦坦白車禍案的真相,想要用10萬歐元作為補償,又故意虛構出一個目擊者想勒索艾德里的戲碼,成功將艾德里約到酒店房間後才說出真實目的,並作出二人一同去自首的決定。艾德里不甘心鋃鐺入獄失去一切,這才對勞拉痛下殺手。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影片的最後,弗吉利亞以出去透氣為由離開酒店房間,來到對面大樓與艾德里隔空相望,揭下面具,原來她並不是什麼“金牌律師”,而是車禍青年的母親,此時正牌弗吉利亞恰巧來敲開酒店房門。

劇情一轉再轉,猶如過山車一般,不斷刷新觀眾的認知,簡直讓人慾罷不能。難怪在影片上映之後,導演保羅會被打上“反轉”、“燒腦”的標籤,而這部電影也成為懸疑電影的新標杆。


三、主旨寓意:精彩反轉的背後,暗藏的是對人性善惡的追逐與思考。

其實任何懸疑片謎底揭曉的最後,都是人性與人性的對抗,本片也不例外,人性的光輝與邪惡,在不斷反轉的劇情中,一層層地被揭開呈現在觀眾面前。

1、艾德里:光鮮亮麗的外衣下,隱藏的是自私、冷漠的人性。

“懦夫、殺人犯、自大狂”這是弗吉尼亞對艾德里的評價。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艾德里的性格里還應加上自私和冷漠。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發生車禍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掩蓋罪行,將肇事車輛沉湖之後又不惜製造出車禍青年男子偷盜銀行資金潛逃的假象,企圖瞞天過海。

發現車禍青年男子並沒完全死亡,卻依舊無動於衷地蓋上後備箱,讓其溺水淹死。

在情人勞拉說出想要自首的話後,毫不猶豫地將其殺害。

“不經歷痛苦就無法得到救贖!”

這句話放在艾德里身上尤為貼切,他妄圖逃避法律的制裁而直接得到救贖,這是對法律的踐踏,是對社會的不公,更是對生命的褻瀆。

2、勞拉:陷入婚外情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最後的救贖雖然可貴,但卻也將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

電影中,幾乎所有探討有關人性的話題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與救贖扯上關係。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自私是人類的天性,人性本惡,但人之所以被稱為人,與野獸的最大區別是因為人的身上擁有人性,不像野獸一樣,完全是被身上的獸性所主宰。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勞拉是有夫之婦,卻在婚內出軌,在道德層面上我們必須對她予以譴責,但這並不妨礙她擁有一個正常人的良知。

車禍事件及後來托馬斯夫婦二人的淒涼境遇,讓勞拉的良知受到極大的自責,她因此患上了間接性焦慮症。經過一番痛苦的心理掙扎,她選擇向自己體隱藏的人性屈服,向托馬斯夫婦坦白了車禍事件的始末,又計劃讓艾德里拿出10萬歐元以期彌補二人的喪子之痛,但這麼做還不夠,想要真正得到心靈的救贖,就要為自己的罪行負責,拉著艾德里去自首,雙雙接受法律的審判。

不過這一切只是她的一廂情願而已,她沒能認清艾德里邪惡的本質,最終死於艾德里的手中。

3、弗吉尼亞夫婦:愛給了他們挑戰權貴、探尋真相的勇氣和力量。

正如弗吉尼亞對艾德里所說的那樣:

“找不到屍體就很難證明你犯下的罪行,你會不惜一切代價讓自己逃脫懲罰,你甚至會誣陷他們(托馬斯夫婦)殺死了你的情婦,他們只有緊盯敵人等待時機。”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艾德里事業有成,不久之前剛獲得歐洲年度企業家的榮譽,他的人脈影響力足以影響警方的態度,足以改變事情的進程發展,若不是密室殺人案,艾德里很有可能成功逃避法律的制裁。

直到這次艾德里與“金牌律師”見面,他們才等到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冒充律師的伎倆有極大的風險,其中也有著太多的變數,只要弗吉尼亞露出一絲破綻就會讓計劃徹底失敗。

找到兒子屍體讓其入土為安,揭露事情真相,還兒子“不是小偷”的清白之身,這些心願源於父母對子女偉大無私的愛,也是這份愛給了他們挑戰權貴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們的計劃取得成功,也算是給影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結語:

本片導演保羅曾說過:

即使真實的生活包含著種種殘酷的部分,我們仍然要試著用更樂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自己本質上是個樂觀主義者,生活中充滿快樂,所以才有勇氣去觀察人性的另一面,去探索那些黑暗的部分。

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從表現手法、劇情反轉、主旨寓意解讀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的魅力

無論是表現技巧還是反轉情節,本片都能給人帶來一種酣暢淋漓的體驗快感。

雖是一部懸疑大片,但卻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對現實生活以及人性善惡的深入思考,而這便是這部影片的最大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