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探祕畫廊烏江 情滿山歌沿河

文/朱立峰 攝影/謝啟長、秋秋、《中國週刊》記者 楊劍坤

人的一生和一個地方的相識,必有因緣。

2018年10月,《美麗中國•跨界科考》大型生態公益系列活動在貴州省沿河縣舉行,科考將我們從千里之遙拉到這個鮮為人知的土家族領地。

從重慶黔江機場到貴州沿河縣有150公里的路程,我們到達時已是深夜,月明星稀,一汪江水忽遠忽近地伴隨我們到達沿河。這是一個建在烏江兩岸的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沿河是全國四個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是貴州省唯一的單列土家族自治縣。“中國空心李之鄉”“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黑葉猴之鄉”等多張國字號名片,讓人不得不對這個偏僻的土家族自治縣刮目相看。

第四屆《美麗中國•跨界科考》——“探秘畫廊烏江 情滿山歌沿河”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貴州省林業廳、貴州省工商業聯合會、銅仁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貴州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北京頌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6天的科考活動,考察人員分成專業科考、生態文化、探秘尋寶3條線路進行,對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核心區域,沿河土家儺堂戲、土家婚俗等民風民俗和紅色文化、思州文化、美食文化等進行詳細考察和採訪。10月25~31日,來自全國部分地質及古生物專家、生物多樣性及植物專家、文化專家、特邀專業探險隊等200餘人參加科考,體驗一段探秘自然、妙趣橫生的不凡旅程。

探秘畫廊烏江

跨界科考第一站便是探尋烏江畫廊。

烏江,古稱巴江,亦名黔江、涪水,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至貴州沿河縣城後,折西北方向入長江。烏江流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全長132公里,形成了89公里長雄奇壯美的山水畫廊。沿江兩岸危巖高聳,泉瀑如簾,秀比桂林山水,雄及長江三峽,目所能及之處盡是刀削劍斬般的峰巒絕壁。清代詩人梅若翁讚歎: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沿河烏江國家溼地公園東起沿河縣城,西至思渠河口縣境內烏江主河道和支流白泥河,以及周邊山體和漫灘,總面積1136.35公頃,武陵山區適宜的地形和地貌條件,發育了獨特的山地河流溼地系統,公園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達氏鱘、林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7種,包括胭脂魚、大鯢、鴛鴦等;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種的20種,有紅點齒蟾、棘腹蛙、鱉、王錦蛇等;有列為瀕危種的尖吻蝮、貴州菊頭蝠、大靈貓、林麝、斑羚。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兩岸聳立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巒巖壑幽深,纖道絕壁,怪石嵯峨,銀泉飛瀑,水光鳥影;白泥河灘洲交錯,岸邊古樹多姿,共同構成了一幅山水交融、水天一色的秀麗畫卷。以低山河流為主體,與周邊森林組成獨特的溼地與森林複合生態系統,在我國西南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較高的溼地保護和宣教價值。

烏江穿城而過,沿河是一古老的城池。在隋、唐、北宋時期曾建立務州,後盛極一時。在南宋、元、明、清時期均為土司駐地。

月鏡高懸位於城東一公里許之鏡山。思南志載:“里人於八月十五夜半窺石,鏡中隱隱見名山依次而過。”鏡山山勢陡峭,林木蔽覆,高約160米,屏立城東.山腰有約20平方米的灰白色巖壁,狀似圓月,因而得名。

烏江四顧,縣城西五公里高峰挺秀,矗立雲霄。有名的景點錫頂撐雲,一峰如筆,高聳雲天,《思南府志》謂:“久雨雲出則晴,久晴雲出則雨。”里人以此預測天氣變化。珠巖積雪位於城東兩公里,一山脈自南而北蜷伏延伸,巖壁色彩斑斕形似珍珠瑪瑙,故名“珠瑙巖”。頂高海拔974米,比縣城高650餘米,每到嚴冬下雪,山頂儼若玉龍騰空,上連茫茫雲天,下踏斑讕巖壁,形成勝景奇觀。民國《沿河縣誌》雲:“珠巖與錫頂爭雄,……每當雪霽。玉輪潢亙。有如驪龍孕珠,光燭數里,士夫爭相賞焉!”

千里烏江山石地層,無不見證著地球遠古洪荒高原隆起的遺蹟。烏江歸來,百里畫廊的壯闊與驚豔時時於斑駁夢中動人心魄!

情滿山歌沿河

土家族世居武陵山區,自稱為“畢茲卡”,是巴人後裔。土家語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在幾千年漫長的時光裡,古代巴人在不斷民族融合中已經漸行漸遠。但我們仍能從土家族古老的祭祀和民歌裡發現古巴人的蹤跡。

揭密儺戲神奇戲法,體會“踩刀祭”“溜鏵口”“翻叉耍”等神秘土家文化之迷是科考的一項人文項目,“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祀活動,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至今仍然活躍在沿河村寨,其神秘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蘊,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強烈興趣。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土家山歌的歷史淵源與土家族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息息相關。土家族先民巴人的歌唱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環境中形成並傳唱的,以傳遞土家族歷史記憶、社會發展、軍事戰爭、宗教信仰、民族情感、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等信息為內容的歌曲總稱。

沿河土家山歌曲調優美動聽,旋律質樸無華,情感真摯熱烈,內容豐富,取材多樣,構思精巧,語言清新,幾乎覆蓋了當地生產、生活的所有內容。

按題材和勞作的方式分類,土家山歌有號子、砍柴歌、翻山歌、打漁歌、田歌等,被統稱為勞動歌。歌者主要是為了消除孤獨、疲勞與傳遞情感,內容多為鼓勁、協調、調侃、逗趣,表現和傳達勞動的愉悅與節奏,傳遞美好的愛情。

土家人在紅白喜事、祭祀請神、修房建屋、男女談情等活動中,也要唱山歌。按風俗分類,有梯瑪神歌、跳喪歌、哭嫁歌、儀式歌等。按唱腔分類,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按歌唱形式分,主要有獨唱、對唱、組合唱、一領眾合唱等。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太陽出來照北巖,金花銀花朵朵開。金花銀花我不愛,只愛情妹好人才。”

土家山歌是一種富有鮮明風格特點的民族音樂。歌詞講究意境與喻意,要求押韻、諧體、雙關。七言四句與七言五句是構成土家山歌歌詞內容的基本形式,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歌類型的重要特徵。曲調具有婉轉歌喉唱豔詞的藝術效果。土家山歌中方言土語與襯詞的運用較為廣泛,是土家山歌歌詞中能影響風格的重要因素。使土家山歌的歌唱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活與山野氣息。

古老的化石世界

在城南一公里許的石家坨後山,有一貓山巨石,這裡的一片石林,嶙峋多姿,或如醉人橫臥,或似怪獸奔馳,形態逼真。石林前矗立著一座由三塊巨石疊砌而成高30多米的石巖,高出群峰,分外奪目,這就是“貓山”,“貓山”身後,一大樹直伸天空,自然地形成“貓尾”,把“貓”襯托得活靈活現。“石貓”神情專注,鳥瞰烏江水面。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貓山是沿河的地質公園,我們很難相信,4億5千萬年前,這裡無邊的喀斯特上曾是一片汪洋。這裡的石灰岩中有著大量古老的生物化石和直角石。據同行的地質學家介紹,這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生存年代約為4.75億年至4.6億年前。是中奧陶紀的頂級獵食生物,統治了地球上千萬年。它們的嘴巴四周長有十條左右的腕,腕的腹面有許多小吸盤,小動物一經接觸,就被它吸住吞食……

上古的直角石,用無言的音符向我們展示關於生命起源的密碼。歲月無情,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5億年前,地球上三分之二面積為汪洋,海水中有一種菌類微生物存活。在距今40億年前後的海洋中,海水裡產生的蛋白質經陽光、溫度等作用進化為單細胞菌類微生物——變形蟲、鞭毛蟲、草履蟲及單細胞集合體——團藻類。又過了上億年,海水中的單細胞動物進化為多細胞動物。這就是生命最早的起源。

那時海底下的武陵山活躍著許許多多的從多細胞動物進化而成的海洋無脊椎動物——三葉蟲、直角石、環節動物、軟體動物——蝸牛、棘皮、節足動物、蜈蚣等。從多細胞動物到無脊椎動物、脊索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等大概經過了20億年。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由於地殼的變化,滄海上升為陸地。存活在四億五千萬年前後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直角石等逐漸硅化,僅有萬分之一二的變成了今天的化石,把身形鑲嵌在石灰岩中。

感謝科學家們堅韌不拔、鍥而不捨解密那些石頭中蘊藏著的大自然秘密。看到眼前滄海桑田、歲月變遷的無奈和沉重,誰都會更加珍愛上蒼賦予的生命。這也是沿河給遊人的深刻啟迪。

麻陽河谷尋訪黑葉猴

麻陽河是烏江的支流。“麻陽”是土家語的音譯,意思是“幽靈”。第四屆《美麗中國•跨界科考》科考人員到此探訪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黑葉猴。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國家一級重點野生動物“黑葉猴”為主要對象的保護區。俗稱烏猿的黑葉猴,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為瀕危物種。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其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

保護區分佈於烏江的兩條支流:麻陽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帶,這裡有各類野生脊椎動物300餘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豹、林麝、白頸長尾雉4種;Ⅱ級保護動物黑熊、大靈貓、豺、斑羚、蘇門羚、小靈貓等27種。毫不誇張地講,麻陽河就是一座名符其實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幽深的峽谷,溪流潺潺,科考隊員是否足夠幸運,能夠與大自然界的黑色精靈——黑葉猴親密接觸?

說是科考尋猴,其實黑葉猴是被管理員肖志堅“召喚”而來的。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他是世界上唯一能把野生黑葉猴召喚出來的人。麻陽河保護區1987年建立,1997年開展黑葉猴野外人工投食馴化工作,完成了黑葉猴的隱蔽投食——人猴相見投食——信號投食過程,開創了黑葉猴野外人工投食馴化的先例。據介紹,世界上僅存有黑葉猴2000餘隻,而這裡的黑葉猴有76個種群,730餘隻。可以說這裡是全球黑葉猴種群分佈最為密集、種群數量最大的地區。

沿河美食

沿河縣群山環抱、溪水縱橫、森林覆蓋率達36%,形成了雨熱同期,光溫同步,晝夜溫差大和小氣候明顯的氣候特點。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給沙子空心李的生長造就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

探秘画廊乌江 情满山歌沿河

沙子空心李呈圓形,果實平均單果重35克,果實表面具有一層特有的銀灰色臘質保護層,果肉黃白色,硬度適中,脆嫩,汁多爽口,清香濃甜。多年來沙子空心李主要是農戶在房前、屋後、田邊地角、荒坡及石旮旯地上隨意栽種,果樹零星分佈,由於沙子空心李品質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據沿河縣誌記載,沙子空心李從1858年起在沙子鎮沙壩村一帶開始栽種。1988年起沿河縣把沙子空心李作為重點支柱產業進行扶持,在沙子鎮、中界鄉建立沙子空心李生態種植區。截止2017年,沿河縣建成空心李基地7.85萬畝,其中投產果園4.8萬畝。沙子空心李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國空心李之鄉”榮譽稱號。

灰豆腐,因製作過程中,需要在灰中翻滾,故名灰豆腐。磨豆腐、點豆腐,這些工序都如出一轍。而蕎杆灰或桐殼灰與豆腐的結合,才使灰豆腐有別於其它豆腐。將豆腐置入熱灰鍋裡,反覆攪拌,吸取豆腐水分,豆腐受熱膨脹,冷卻後就是待下鍋烹調的灰豆腐了。在土家族婚宴、生子、過年等重大喜慶日子才有的“九大碗”中,“灰豆腐”居於“三葷”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