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衡水這座橋,河北最古老,皇帝命名,耗資萬兩!不提,你真沒留意

在我們在衡水市桃城區勝利路有這麼一座古橋,迄今依然坐落在滏陽河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行人在上面來回穿梭,它極大地方便橋頭兩邊的居民。但很少會有人留意到這座橋的歷史,每個人都習以為常了。但是,事實上這座橋有將近二三百年的歷史,它是我們目前河北省最古老的古橋。當初修建它時,曾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包括這座橋的名字都是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說到這裡,相信有些人已經明白了,這座橋就是我們的安濟橋,當然了,它也叫作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

衡水這座橋,河北最古老,皇帝命名,耗資萬兩!不提,你真沒留意

圖為衡水安濟橋一景

根據我們的衡水縣誌上記載:我們的安濟橋最早是在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由當地的州縣共同籌資,修建的一座木橋。但是因為木橋容易腐朽,加之當時發大水,木橋隨後便被沖垮了。後來又改建城石橋,但是過了沒多久又被沖垮了。前前後後幾百年裡,安濟橋建了毀,毀了建。直到乾隆年間,當地的官員花費了47600多兩,再次重修這座古橋。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橋的雛形。當時的乾隆皇帝還親自為這座橋命名,取“保水安濟蒼生之義”,命名安濟橋。

衡水這座橋,河北最古老,皇帝命名,耗資萬兩!不提,你真沒留意

圖為安濟橋上石獅

此橋是一座七孔聯拱石橋,橋身全長116米,寬7.5米。中部石拱高達6米,拱跨徑達10米。兩側各有望柱58根,望柱柱頭雕形著態各異的蹲獅,望柱之間有石頭攔板,上雕飾捲雲紋。橋東西兩頭,南北兩側各有一隻較大石獅。由河水、石橋、獅子、明月構成的“衡橋夜月”美景,曾經屬於古代衡水的八景之一,和聞名盧溝橋的“盧溝曉月”不相上下。

衡水這座橋,河北最古老,皇帝命名,耗資萬兩!不提,你真沒留意

圖為橋上的吸水獸

但在近代,這座橋的命運悲慘。抗日戰爭爆發後,衡水淪陷。因為當時的洪水比較大,淹沒了橋孔,日寇便將安濟橋中孔炸燬,石獅也遭到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地的政府用木頭將橋銜接,繼續使用。在1982年重修時,按原狀改為水泥結構。也有些媒體報道:因為滏陽河河床西滾,橋東側曾經有一個橋孔被土封死。兩邊的大石獅子雕像也被土掩埋一大半。加之安濟橋歷經多年風雨的侵蝕和行人的磨損,望柱上的石獅和石欄板上雕像變得模糊不清,有些還殘缺不全。

(本文素材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