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轉自 https://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7846923

SurfaceFlinger服務負責繪製Android應用程序的UI,它的實現相當複雜,要從正面分析它的實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不能從正面分析,我們就想辦法從側面分析。說到底,無論SurfaceFlinger服務有多複雜,它都是為Android應用程序服務的,因此,我們就從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入手,來概述和制定SurfaceFlinger服務的學習計劃。

SurfaceFlinger服務運行在Android系統的System進程中,它負責管理Android系統的幀緩衝區(Frame Buffer)。Android系統的幀緩衝區的相關知識,可以參考前面兩篇文章Android系統的開機畫面顯示過程分析和Android幀緩衝區(Frame Buffer)硬件抽象層(HAL)模塊Gralloc的實現原理分析。Android應用程序為了能夠將自己的UI繪製在系統的幀緩衝區上,它們就必須要與SurfaceFlinger服務進行通信,如圖1所示: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圖1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

注意,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是運行在不同的進程中的,因此,它們採用Binder進程間通信機制來進行通信。Android系統的Binder進程間通信機制的相關知識,可以參考Android進程間通信(IPC)機制Binder簡要介紹和學習計劃這一系列的文章。

在每一個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之間的連接上加上一塊用來傳遞UI元數據的匿名共享內存,我們就得到了圖2,如下所示: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在Application和Client這兩個高富帥看來,它們之間的原生匿名共享內存塊就一個活脫脫的土肥圓。因此,Application和Client是看不上這塊原生的匿名共享內存的。於是,這塊原生的匿名共享內存當時就怒了,立志要逆襲變成白富美,如圖3所示: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土肥圓逆襲後,就變成了一個名字為SharedClient的白富美,從此,它就和Application、Client過上幸福的啪啪啪生活了。

SharedClient到底有多白多富多美?參見圖4: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在每一個SharedClient裡面,有至多31個SharedBufferStack。字面上來看,SharedBufferStack就是共享緩衝區堆棧。怎麼理解呢?首先,Shared表明這個堆棧共享的。那麼由誰來共享呢?當然就是Android應用程序和SurfaceFlinger服務了。其次,Buffer表明這個堆棧的內容是緩衝區。什麼樣的緩衝區呢?當然就是用來描述UI元數據的緩衝區了。再者,Stack表明用來描述UI元數據的緩衝區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來訪問的。綜合起來,我們就可以認為每一個SharedBufferStack就是用來描述一系列需要按照一定規則來訪問的緩衝區。

好像還是不能理解SharedBufferStack?好吧,回憶一下,一般我們就繪製UI的時候,都會採用一種稱為“雙緩衝”的技術。雙緩衝意味著要使用兩個緩衝區,其中一個稱為Front Buffer,另外一個稱為Back Buffer。UI總是先在Back Buffer中繪製,然後再和Front Buffer交換,渲染到顯示設備中。這下就可以理解SharedBufferStack的含義了吧?SurfaceFlinger服務只不過是將傳統的“雙緩衝”技術昇華和抽象為了一個SharedBufferStack。可別小看了這個昇華和抽象,有了SharedBufferStack之後,SurfaceFlinger服務就可以使用N個緩衝區技術來繪製UI了。N值的取值範圍為2到16。例如,在Android 2.3中,N的值等於2,而在Android 4.1中,據說就等於3了。

SharedBufferStack長什麼樣子呢?看圖5: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在圖5中,為了方便描述,我們假設圖中的SharedBufferStack有5個Buffer,其中,Buffer-1和Buffer-2是已經使用了的,而Buffer-3、Buffer-4和Buffer-5是空閒的。指針head和tail分別指向空閒緩衝區列表的頭部和尾部,而指針queue_head指向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列表的頭部。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從指針tail到head之間的Buffer即為空閒緩衝區表,而從指針head到queue_head之間的Buffer即為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列表。注意,圖中的5個Buffer是循環使用的。

空閒緩衝區比較好理解,接下來我們重點解釋一下那些已經被使用了的緩衝區,即圖5中的Buffer-1和Buffer-2。

前面我們說過,SharedBufferStack中的緩衝區只是用來描述UI元數據的,這意味著它們不包含真正的UI數據。真正的UI數據保存在GraphicBuffer中,後面我們再描述GaphicBuffer。因此,為了完整地描述一個UI,SharedBufferStack中的每一個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都對應有一個GraphicBuffer,用來描述真正的UI數據。當SurfaceFlinger服務緩制Buffer-1和Buffer-2的時候,就會找到與它們所對應的GraphicBuffer,這樣就可以將對應的UI繪製出來了。

當Android應用程序需要更新一個Surface的時候,它就會找到與它所對應的SharedBufferStack,並且從它的空閒緩衝區列表的尾部取出一個空閒的Buffer。我們假設這個取出來的空閒Buffer的編號為index。接下來Android應用程序就請求SurfaceFlinger服務為這個編號為index的Buffer分配一個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SurfaceFlinger服務分配好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之後,會將它的編號設置為index,然後再將這個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返回給Android應用程序訪問。Android應用程序得到了SurfaceFlinger服務返回的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之後,就在裡面寫入UI數據。寫完之後,就將與它所對應的緩衝區,即編號為index的Buffer,插入到對應的SharedBufferStack的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列表的頭部去。這一步完成了之後,Android應用程序就通知SurfaceFlinger服務去繪製那些保存在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所描述的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了。用圖5的例子來說,SurfaceFlinger服務需要繪製的是編號為1和2的Buffer所對應的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由於SurfaceFlinger服務知道編號為1和2的Buffer所對應的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在哪裡,因此,Android應用程序只需要告訴SurfaceFlinger服務要繪製的Buffer的編號就OK了。當一個已經被使用了的Buffer被繪製了之後,它就重新變成一個空閒的Buffer了。

上面描述的過程比較複雜,後面我們再用幾篇文章來詳細描述。

SharedBufferStack是在Android應用程序和SurfaceFlinger服務之間共享的,但是,Android應用程序和SurfaceFlinger服務使用SharedBufferStack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就是Android應用程序關心的是它裡面的空閒緩衝區列表,而SurfaceFlinger服務關心的是它裡面的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列表。從SurfaceFlinger服務的角度來看,保存在SharedBufferStack中的已經使用了的緩衝區其實就是在排隊等待渲染。

為了方便SharedBufferStack在Android應用程序和SurfaceFlinger服務中的訪問,Android系統分別使用SharedBufferClient和SharedBufferServer來描述SharedBufferStack,其中,SharedBufferClient用來在Android應用程序這一側訪問SharedBufferStack的空閒緩衝區列表,而SharedBufferServer用來在SurfaceFlinger服務這一側訪問SharedBufferStack的排隊緩衝區列表。

在SharedBufferClient看來,SharedBufferStack的樣子如圖6所示: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只要SharedBufferStack中的available的buffer的數量大於0,SharedBufferClient就會將指針tail往前移一步,並且減少available的值,以便可以獲得一個空閒的Buffer。當Android應用程序往這個空閒的Buffer寫入好數據之後,它就會通過SharedBufferClient來將它添加到SharedBufferStack中的排隊緩衝區列表的尾部去,即指針queue_head的下一個位置上。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當Android應用程序通知SurfaceFlinger服務更新UI的時候,只要對應的SharedBufferStack中的queued的緩衝區的數量大於0,SharedBufferServer就會將指針head的下一個Buffer繪製出來,並且將指針head向前移一步,以及將queued的值減1。

上面我們多次提到了圖形緩衝區GraphicBuffer,它是什麼東東呢?我們看圖8:


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概述和學習計劃


每一個GraphicBuffer內部都包含有一塊用來保存UI數據的緩衝區,這塊緩衝區使用一個buffer_handle_t對象來描述。看到buffer_handle_t,是不是有點眼熟?在前面Android幀緩衝區(Frame Buffer)硬件抽象層(HAL)模塊Gralloc的實現原理分析一文中,我們說過,由HAL層的Gralloc模塊分配的圖形緩衝區的是使用一個buffer_handle_t對象來描述的,而由buffer_handle_t對象所描述的圖形緩衝區要麼是在系統幀緩衝區(Frame Buffer)或者匿名共享內存(Anonymous Shared Memory)中分配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將SurfaceFlinger服務與HAL層中的Gralloc模塊關聯起來了。

至此,Android應用程序與SurfaceFlinger服務的關係就概述完畢了,但是我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還要進一步去具體地學習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