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愛因斯坦

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永不停止。人類經歷了原始落後的野蠻時期,進入農耕時代,聽過了蒸汽機的轟鳴後,又邁入了虛擬網絡、人工智能的新天地......在這段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人類一直都在探索中前行。

而在這段遙遠的路途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現為人類新天地的開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愛因斯坦,一位智商160的科學巨人,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在他晚年時,他又做出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毀掉其全部的手稿。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半生的科研成果就以其壯烈的姿態灰飛煙滅,不留一絲僥倖。他為何要這樣做?為何科學家為認為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請跟隨筆者尋找答案。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巨人”的誕生

愛因斯坦,26歲時作為專利局職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在物理界初露鋒芒;27歲時提出震驚世界的質能方程,奠定了“科研巨人”的地位。

43歲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其一生貢獻了無數的科研成果,而今都還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愛因斯坦在世時,曾對核武器進行過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其一生嚮往和平,並不希望核武器落入不端的人手中,產生惡劣的影響,他的初衷只是為增強各國的自衛能力,而不希望核武器變成殘忍的戰爭利器。

於是他的研究曾停滯了一段時間,但在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驅使下,他最終還是決定將原子理論應用於核武器研發進程中,併成功地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之後發生了什麼,大家應該都清楚。愛因斯坦最信任的美國,卻是第一個將核武器運用於戰爭的國家,而爆炸地點的生態環境亦因此遭到了巨大的影響。

事後,愛因斯坦十分悲痛且自責,他難以接受自己竟成為了戰爭的一份子,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將世界人民陷於苦難。為了彌補自己認定的過錯,他開始奔走各地,積極進行以反對核武器為主題的和平演講。雖然愛因斯坦一直極力挽救因核武器帶來的不良後果,但終究收效甚微。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只留清白在人間”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一直是一位嚮往和平的人士,但核武器的發明成為了他一生的痛點。因此,不少科學家預測,愛因斯坦臨終前,親手將自己的手稿毀掉,可能與“彩虹計劃”的推進有一絲關聯。

上世紀30年代,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據稱,“彩虹計劃”是美國海軍在一艘小型驅逐艦上進行的一項神秘實驗,其目的就是力圖讓軍艦隱形,使敵人無從探測,從而實現突然襲擊,在二戰中取得絕對主動權。不得不說,美軍的想法很美好,一旦實現,對於別國將會產生致命的打擊。

那麼“彩虹計劃”與愛因斯坦又有什麼聯繫呢?據筆者瞭解,原來“彩虹計劃”的理論部分就來自於愛因斯坦早期的一項理論,是將“引力和電流的統一場論”運用於海艦電子裝置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不過由愛因斯坦提出的該項理論在早期還並不完善,最終“彩虹計劃”以失敗告終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關於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猜測,據傳,愛因斯坦當時並不清楚自己的理論被美軍利用,而他本人在將早期尚不成熟的“統一場論”收回之後,一直在進行著後續研究,並在晚年時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有傳聞,該項理論已經成熟。

不論猜測是否正確,但愛因斯坦在知道自己的理論被美軍利用之後,的確深惡痛絕。本來為了科學研究奉獻的熱血,卻被殘酷的現實澆滅,愛因斯坦不願再一次看到因為自己而給世界人民帶來的苦難,於是在臨終時忍痛將自己的研究手稿全部毀掉,隨自己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而美軍的“彩虹計劃”終究沒有捲土重來。雖然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毀掉的手稿與美軍的計劃之間究竟有多少關聯,但毀掉的手稿已經成為事實,永遠定格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對於科學家來說,每一項或大或小的研究成果,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們在背後付出的心血,常人無法看到。而愛因斯坦能夠放下自己對科學的渴求,甘願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做出一點貢獻,無疑是偉大的人物。

在筆者看來,科技的前進可能會因愛因斯坦的這一舉動而停滯一段時光,但與獲得一位充滿人文主義光輝的偉大科學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對於科學技術的探索之路,本就蜿蜒曲折,只有始終保持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才不會被物質與功利汙濁了內心,才是一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在科學探索中比成敗更重要的是過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回顧我國的科研發展歷程,雖然沒有突飛猛進,但一直細水流深。

屠呦呦是中國本土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科研的道路坎坷且寂寞,她用甘做冷板凳的態度,一步一步調查取材,穩紮穩打,在經歷了190餘次失敗之後,終於從植物中成功提取出了抗瘧良藥——青蒿素。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像一位老農民,數十年如一日,深深紮根於祖國的土地上,成功培育出具有優良雜交優勢的水稻,使世界糧食畝產提升了數倍,是造福全人類的一項偉大成就。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全部手稿?科學家:可能和“彩虹計劃”有關

每一次科技的進步,研究成果的實現都能造福人類,這應該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願。

他們大膽想象,將我們眼中龐大的世界分解成肉眼下的一顆顆微粒,儘管可能會遭受質疑與嘲諷,但他們總能沉住內心,不斷嘗試,用最理性文明的方式告訴世界,什麼叫做科學。科學以無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終,向所有為人類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