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華為能變危為機,你的企業也可以

當2月25日華為企業BG副總裁孫福友在網絡直播中,談業務連續性和技術紅利的持續性時,屏幕前的觀眾裡,至少有一些人意識到了,華為能如此迅速轉戰線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華為能變危為機,你的企業也可以

在看似幾乎毫無防備中,華為企業業務將因疫情而臨時取消的巴展(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MWC 2020,簡稱“巴展),變成了一場面向全球觀眾,且未來感十足的網紅直播——“華為行業數字化轉型大會2020-直播”。

這場全球罕見的線上直播將延續至27日。而此前當它在24日上線開播時,距離巴展33年首次官宣取消,僅僅過去不到了12天。

普羅大眾不會質疑華為是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但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企業主而言,華為在今天的樣板意義還在於,華為首先是一家公司。

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不去思考,業務覆蓋全球的華為,何以能夠在經歷了全球那麼多重大自然災害、戰爭、政治/經濟/貿易等風險事件中,仍能始終保持整體業務的高速增長?

中國的企業家對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危機管理意識並不陌生——居安思危,而在華為這樣全球性的公司裡,它通常以一種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論,呈現在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

孫福友在直播中說:“2019年全年銷售收入預計超過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左右,這離不開華為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他認為,後者是華為對客戶服務的基本保障,也是華為生存的基本保障。

從2006年開始,華為開始建立一套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BCMS)。如今華為在研發、採購、製造、物流、全球技術服務、財經IT和基礎網絡等領域,都建立了端到端的業務連續性管理機制——就像全球觀眾33年看巴展,“一夜之間” 變成線上看華為直播那樣。

華為能變危為機,你的企業也可以

華為企業BG副總裁 孫福友

這顯然並不容易。這種業務連續性水平的提升,在背後對應了一家公司走出舒適區的決心。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它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發投入背景下的ICT技術創新。

在這個角度上,華為關注的,應該也是所有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企業需要特別關注的。

畢竟對於非科技公司而言,除行業業務領域本身的技術創新外,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它還需要考慮科技創新對業務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那些將業務連續性管理(BCM)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難度在於,企業能在何等程度上下決心走出舒適區,同時有怎樣的能力走出舒適區。

還是看看這些天的華為吧:它用發佈會改直播這件事本身,“傳授”了方法論;同時也用直播展示了企業轉型所需的幾乎所有“工具”。

孫福友25日在線上面向全球發佈的解決方案有兩個,包括了HiCampus園區解決方案和HiDC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它們都是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涵蓋了聯接和計算兩大領域,也是華為傳統的業務優勢領域。

不過,華為一直在努力走出這些傳統優勢所營造的舒適區。基於研發投入優勢,華為在5G、光、IP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這些努力在2020年有了新的呈現。

華為企業業務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90%以上的企業員工在園區中工作,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創新都來自園區。作為智能世界的基礎單元,園區的智慧化,就是世界的智慧化——未來企業生產運營的效率提升,將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此。

幾乎所有的園區企業都能意識到這裡所存在的價值——當前園區業務的創新能力有限,CEO以周計的新業務上線期望,常常止步於CIO動輒半年的實際執行能力。

智慧園區是華為“自己做的降落傘,自己先跳”敘事模式中的經典,這在近年已經讓它成了全球園區建設的樣板。

華為全新HiCampus園區解決方案帶來了大幅創新,如全無線、全光和全智能等內容。如果從園區智慧化,和提升企業生產運營效率的角度看,這些創新是革命性的。

推動這場園區革命的因素,有來自華為5G技術的AirEngine Wi-Fi 6產品、Campus OptiX園區網絡方案,也有沃土數字平臺這樣滿載綜合數字化能力的基礎平臺等。

那些華為的技術創新與產品方案相得益彰,最終呈現瞭如今不一樣的園區智慧。

以新一代的AirEngine Wi-Fi 6為例,它就結合了華為5G技術、組網觀念和沉澱了華為23年經驗的IP創新。在這裡,一些重要的5G領域創新包括了射頻技術、算法如多系統聯合調度、智能天線、軟件定義無線電等。

這些創新技術和產品方案的融合,最終讓AirEngine Wi-Fi 6實現了可以隨時隨地提供100Mbps組網的用戶體驗。而僅此一項,就可以顯著改變園區企業辦公、生產和服務的能力,併為如今華為聯合客戶在企業辦公、零售連鎖、教育、醫療、製造等多場景進行商用創新,提供了現實基礎。

相近的融合價值還表現在“IP+光”帶來的綠色光園區,和“IP+AI”帶來的智能化運維解決方案中。

前者對應了華為新的全光園區架構IP+POL(Passive Optical LAN,簡稱Campus OptiX)。過去的一年中,它已在多個機場園區、教育園區、酒店園區和辦公園區等場景落地;並在第三方諮詢公司Ovum的網絡方案綜合評估中大比分超越了業界流行的多層交換的園區方案。

其中,在辦公園區的落地中,華為IP+光方案提供了業界6倍的超寬容量,並實現了30%以上能耗和50%以上空間的節省。

同一場發佈會中,華為企業BG CTO梁永健主持發佈的“華為HiDC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在支持數據融合共享的維度上,為企業提供了另一件重要的工具。

華為能變危為機,你的企業也可以

華為企業BG CTO 梁永健

這一方案融合了華為在多領域的技術和產品方案創新內容。

其中包含的AI Fabric智能無損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實現了數據中心內以太網、無限帶寬(Infiniband)和光纖網(Fiber Channel )的三網合一。而數據中心互聯方案則因為採用IP+光的融合方案,提供高於業界平均水平40%的容量和25%的超長距傳輸距離,實現了網絡的流量和管理的協同。華為數據顯示,這一方案將為用戶節省30%以上TCO。

此外,該方案中不乏華為多個明星產品,例如支持業界最高密400GE接口的數據中心交換機CloudEngine 16800,採用 SRv6協議的NetEngine 8000,以及10年~15年都無需更換的華為鋰電SmartLi UPS,和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智能全閃存等。

在為期4天的全球直播中,這些仍只是2020年華為企業業務最新向市場提供的旗艦級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從它們的“身上”,企業不難發現和找到適合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方法論與工具集合。

可見的未來中,數據仍在持續爆發,數據的價值仍需持續地挖掘,而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也將繼續加深。何時開始利用或如何利用好那些市場中積澱的經驗與產品方案,或許正是各行業當下亟需認真考慮的問題。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祁萌,為資深科技自媒體人,歷任《商業夥伴》副總編、《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等職,從業超過14年。本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