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入侵"

作者|範志輝

"全宇宙的朋友大家好,我們是蘇打綠!"

2月23日,吳青峰臺北小巨蛋的第二場「太空備忘記」演唱會上,蘇打綠團長阿福對著臺下的觀眾說出了樂迷們等待了三年的一句開場白。在演唱會的安可環節,蘇打綠成員毫無預警地集體登臺,一起表演了老歌《當我們一起走過》以及新歌《Tomorrow will be fine.》,獻給所有"打粉"一份超大的驚喜。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2月24日零點,新歌《Tomorrow will be fine.》獨家上線網易雲音樂,繼拿下《歌手·當打之年》獨家版權後,網易雲音樂又拿下一優質版權。《Tomorrow will be fine.》的上線引發了雲村樂迷集體淚奔,紛紛評論:"歡迎回家""我開始相信2020年會更好了""今晚不睡了,我要跳舞",連好妹妹樂隊張小厚都忍不住在評論區激動留言:"啊啊啊啊啊啊啊!!!!!!熱烈的掌聲歡迎你們回來!!!!!!!!!!!!!!!!!!!!!!!!" 截至25日17點,歌曲評論已破4萬。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在休團的1148天裡,雖然樂團成員各自都在忙自己的人生,但樂迷卻始終在期盼著蘇打綠的迴歸。而在新歌復出的背後,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信息,以及蘇打綠之於華語樂壇的意義。

休團三年,《Tomorrow will be fine.》背後的故事

作為休團三年後的迴歸之作,《Tomorrow will be fine.》由鼓手小威作詞、作曲,蘇打綠編曲,風格上延續了以往蘇打綠的暖心治癒,也寓意著重新出發的堅定。

歌曲前奏的失真吉他由弱漸強,隨後明亮的鋼琴音色與強勁的鼓點營造出迴歸的激昂氣勢,但吳青峰標誌性的人聲一出來,編曲便迴歸簡潔,主歌部分設計的合唱也讓歌曲的信念感得以加強。

點擊即可收聽蘇打綠新歌《Tomorrow will be fine.》

小威的歌詞雖不似吳青峰般的詩意,但在這首歌中,直白抒情在大愛的主題下依舊溫情動人。歌曲中"這條路好漫長,時光逼著我們長大。好多話不能講,只有把酒言歡地藏",既是團員們休團與付出過程中的內心獨白,也是為歌迷不離不棄的常情陪伴所寫。而不斷重複的副歌"Tomorrow will be fine",除了是對樂團和未來的期許,也代表著創作者在疫情肆虐下的人文關懷。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新歌上線的同一天,蘇打綠官微在凌晨1點43分發布的長微博中寫道,"此時蘇打綠六人的攜手並進,不光是再度凝結彼此最初的信仰,也在這個瀰漫惶惶不安的時機,傳達音樂能量,這正是他們一直所擁有的療愈效力。"而博文中5分零5秒的自制MV,更真實記錄了蘇打綠從休團至今在微信群中如家人般的問候、交流,讓人頗為感動。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休團三年後再出發的蘇打綠,也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蘇打綠更換了新的微博頭像,在網易雲音樂建立了新的歌手賬號主頁,發行公司也變成了鼓手小威旗下的魚丁繫有限公司。這些變化,也象徵了蘇打綠的重新出發。

學生樂團到金曲天團,蘇打綠背後的臺灣樂團成長史

作為五月天之後最成功的臺灣樂團,蘇打綠的成名之路也頗為偶然,甚至有些傳奇性。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回溯這個樂團的命運,稱不上多舛,但老天爺的確賦予他們一股凝聚的神力"。

從2001年4月成立於政大、報名金旋獎到2003年7月13日參加第4屆海洋音樂祭熱浪搖滾舞臺(小舞臺)表演,蘇打綠其實一直都是學生樂團的狀態,本打算畢業巡演結束就解散。在海洋音樂祭表演時,吳青峰獨特的聲線偶然被業內人士聽到,蘇打綠被髮掘進而簽約,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網上試聽、看MV和校園演出……最初的蘇打綠通過這樣的方式積累起了粉絲,成功佔領了校園市場。而網絡渠道的快速傳播和紮實的現場實力,也使蘇打綠的音樂從臺灣走向了內地,2007年便接到了第一次內地的演出邀約。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自2004年5月發行第一張單曲《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至2016年休團的13年裡,蘇打綠一共交出了《小宇宙》《你在煩惱什麼》等10張高品質的概念專輯,也留下了《小情歌》《無與倫比的美麗》這樣的流行金曲。

其中,以四季為靈感的"韋瓦第計劃"前後跨越7年,交出的四張專輯以春夏秋冬命名,分別是《春·日光》、《夏/狂熱》、《秋:故事》和《冬 未了》,對應著臺東、倫敦、北京、柏林四座截然不同的城市,專輯氣質也各不相同,堪稱概念專輯中的經典。

《冬 未了》這張專輯也帶領蘇打綠迎來了樂團的高光時刻。2016年的第27屆臺灣金曲獎上,蘇打綠8提5中,以專輯《冬 未了》奪得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樂團獎、最佳編曲人獎、最佳作詞人獎和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成為當年金曲最大贏家,也完成了學生樂團向金曲天團的華麗蛻變。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回聽蘇打綠出道以來的音樂作品,清新民謠、抒情流行、吉他搖滾乃至大編制的交響樂都有過嘗試,在高質量作品的持續輸出下,蘇打綠在整個華語文化圈都積累了超高的知名度,堪稱臺灣樂團進入主流的範例。

而這一趨勢在近年來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在自媒體"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的統計中,2018 年約有 80 組臺灣獨立音樂人來到大陸巡演,不少樂團創下了場場售罄的成績,這一前所未有的盛況,也讓2018 被認為是臺灣樂團的大陸元年。

同時,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Deca Joins、老王樂隊、茄子蛋、Hello Nico、傻子與白痴、告五人、甜約翰等一大批臺灣樂團的北上巡演現象,也被稱為"三千臺團上大陸"。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如果你聽過其中幾個臺灣樂團的歌,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臺灣樂團不那麼"臺灣"了,有幾支樂隊的唱腔、曲風、編曲,乍一聽似乎是個"河北樂隊"。這背後,其實是2011年前後大陸新民謠對臺灣年輕人的影響。

臺灣政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何萬順指出,2011年是臺灣地區樂迷受到大陸搖滾樂直接衝擊的關鍵年份。來自河北石家莊的萬能青年旅店,在臺發行首張專輯《萬能青年旅店》,受到臺灣樂評人、樂迷的一致推崇,至今被封為神作;逃跑計劃也在同年底推出首張專輯《世界》,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連路邊大伯都能唱上幾句。隨後便是2013 年 6 月,宋冬野的《董小姐》被選手左立在湖南衛視選秀節目《快樂男聲》上翻唱一炮而紅……

這一論斷也得到了落日飛車樂隊主唱曾國宏的印證。他曾在採訪中提到,"三千臺團上大陸之前,在臺北五年前是完全被大陸的新民謠籠罩的。那個時候不管是宋冬野,或者是房東的貓,又或者是程璧,在我們那邊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甚至像草東他們就受到很濃烈的冬野跟萬青的影響。"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這也與華語樂壇的產業發展進程相符合。2000年—2010年,是由港臺引領的華語樂壇的黃金十年,也給了很多臺灣獨立音樂的養分和資源,蘇打綠、五月天就是誕生、成長於這一時期;到了2010年—2016年期間,隨著唱片工業的崩潰以及大陸經濟的崛起,大陸獨立音樂實現了對臺灣的反向輸出,萬青、宋冬野便是代表;而在2016年以後,呈現出的趨勢則是兩岸獨立音樂的交流、融合與發展,落日飛車與盤尼西林在工體館做的聯合演出算是成果之一。

當然,臺灣獨立樂隊的發展,也少不了官方層面的扶持。比如2000年金曲獎的"最佳演唱團體獎"就頒給了亂彈樂團,而在2001年,金曲獎新增了"最佳樂隊獎",支持樂團的發展,五月天、蘇打綠、MATZKA等都曾經拿過這個獎。另一邊,2007年開始,臺灣文化部門出臺了"硬地(即indie)音樂錄製推廣補助案",還在2010年設置了金音獎,包括搖滾、民謠、電音及嘻哈等4大類20個獎項,用來鼓勵年輕音樂人創作,支持獨立音樂發展。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凡此總總,都為臺灣樂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於是才有了五月天、蘇打綠、草東沒有派對等一眾臺灣樂團對於主流樂壇的頻頻"入侵",以及落日飛車、茄子蛋、老王樂隊等新一代臺團的集體北上。

獨立與主流之間,從來無邊界

原本看似小眾的樂團被主流的接納,也讓我們思考:獨立與主流之間,到底有沒有邊界?或者說,獨立音樂如何在保持自我和贏得更多聽眾之間尋求平衡?

拋開已經成為標杆的五月天、蘇打綠,近兩年臺團在內地的大受歡迎,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這其中,落日飛車當屬佼佼者。這一2009年成軍於臺北的樂隊,2016年發佈的EP《Jinji Kikko》以復古懷舊的迷幻曲風得到了內地樂迷的追捧,演出一票難求。目前,落日飛車在網易雲音樂的粉絲高達62萬(一個對比,蘇打綠在網易雲音樂的粉絲也近60萬),評論區裡,"聽落日飛車,睡到心上人""想跟聽落日飛車的女生談戀愛"已經成為落日飛車樂迷的口頭禪。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另外一支樂隊則是老王樂隊,因其歌曲《我還年輕我還年輕》在內地綜藝《明日之子》被演唱而走紅。這首2017年9月發佈的作品,在2018年2月樂評突破999+後,主創還激動得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留言:"一晃眼999+了,真的感謝各位支持!!!"如今,該歌曲樂評超4萬。據傳,徐佳瑩將在本週《歌手》節目演唱這首歌曲。

近期,八三夭樂團也因演唱大火臺劇《想見你》片尾曲《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走入內地大眾視野,網易雲音樂歌曲評論超過10萬,最高贊評論近17萬,評論區儼然成了樂迷、劇迷的第二追劇現場。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可以發現,在這些樂團身上,我們已經很難說獨立與主流之間還存在明顯的界限了。而這一現象背後,也與音樂產業的轉型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

街聲聯合創始人張培仁認為,在過去,唱片行業蕭條的直接影響是歌手價值無法用唱片銷量來衡量,互聯網的發展又讓音樂渠道壟斷被打破。一方面,每一個消費者在互聯網上選擇的文化信息不同;另一方面,創作成本降低使"工業力"下降到每個音樂人身上。二者合力的結果是,絕對的主流音樂並不存在了。換句話說,在圈層化、分眾化的趨勢下,獨立音樂也具備了衝擊主流的可能,主流也將從獨立中汲取養分。

蘇打綠新歌復出引回憶殺,背後是臺灣樂團的主流

而無論是從蘇打綠、五月天為代表的金曲天團,還是落日飛車、老王樂隊、八三夭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臺團,都說明了獨立與主流之間其實從來無邊界,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能不能夠打動聽眾。

獨立不代表曲高和寡,流行不代表爛俗大街,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任何一種曲風在中國這麼廣袤的土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聽眾和市場。最後,還是要問自己一句,這首歌,真的打動人心了嗎?

排版 | 安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