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劉鑫淼農業區域品牌系列文章(三)


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號召力,品牌就是附加值,近年來,在我國農業領域農業區域品牌非常的火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業區域品牌建設對於我國農業產業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農業品牌建設大事記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我國農業品牌政策大事記

近年來,我國關於農業品牌建設有幾個重大的標誌性節點事件。2017年是我國農業品牌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有幾個重要的事情發生,其中最核心的是第1次把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寫入到了1號文件,同年農業農村部把2017年定義為農業品牌推進年,這兩個事件標誌著農業品牌化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國務院批准把每年的5月10號設立為中國品牌日。2018年6月28號,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意見》。2019年農業農村部1號文件又進一步強調了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2019年6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其中又一次對農業品牌進行了專門的論述,提出建立國家農業品牌目錄制度。

從以上政策文件可以看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品牌農業建設引起了全國的重視,而且也正是從2017年開始,全國的各省市地方政府陸續把農業品牌化建設提升到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的日程上來,列入到了政府工作甚至是考核內容之中。

二、農業區域品牌培育過程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農業區域品牌成長過程

農業區域品牌建設從產業現狀、發展趨勢、驅動因素、競爭焦點和政府職能等角度綜合分析,大致可以分為產業培育期、品牌成長期、是品牌成熟期和產業調整期4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產業培育期

產業現狀:區域具備特色農產品的良好基礎,少數經營主體引導差異化特色產品(或品種)種養,技術逐步成熟,特色產業出現雛形。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開始出現,三品認證出現。培育特色產業和發展規模化的種養是現階段的核心的工作。

發展趨勢:從產品差異化走向產業規模化。

驅動因素:產品價值和技術水平驅動產業發展。

競爭焦點:產品或品種的引進和技術差異化競爭。

政府職能:在產業培育期,政府開始關注和培育特色產業,適當引導產業發展升級,提升產業規模,形成產業競爭力。

(二)第二階段——品牌成長期

產業現狀:特色產品(或品種)市場規模擴大,技術逐步成熟,產業規模逐步提升,生產的專業化開始提升,產品的標準化控制也有了一定的這種基礎。區域自發或政府引導形成行業協會或聯盟引導產業發展。

發展趨勢:產業規模化已經形成,並開始走向專業化生產和標準化控制。

驅動因素:產地價值開始逐漸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企業大量出現,市場逐步拓展。

競爭焦點:品質競爭、價格競爭。

政府職能:產業規模提升之後,會形成同質化的競爭,政府及時樹立指導價格、市場的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對行業進行管理和規範,引導區域產業健康發展。

(三)第三階段——品牌成熟期

產業現狀:產業化繼續延伸,市場份額擴大,形成產業集群,出現龍頭企業、行業領袖,行業協會或聯盟角色更加重要。

發展趨勢:由專業化、標準化走向品牌化和集群化。

驅動因素:產業升級集群化的產業價值和逐步形成文化認知的文化價值以及政策驅動。

競爭焦點:品牌競爭、服務競爭。

政府職能:區域品牌走向成熟,區域文化形成,政府對品牌進行充分推廣宣傳,塑造區域品牌的影響力。

(四)第四階段——產業調整期

產業現狀:銷售開始進行品牌化管理,技術開始以科技化為引領,產業重點往科技化方向延伸,龍頭企業品牌越來越強。

發展趨勢:由品牌化、集群化走向產業化和科技化。

驅動因素:品牌綜合價值驅動,市場驅動,持續盈利驅動。

競爭焦點:品牌競爭、產業鏈綜合實力競爭。

政府職能:政府一定要把圍繞區域特色產業的核心生態系統充分建立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完善的、健康的產業體系。

綜上所述,從產業培育期到品牌成長期、品牌成熟期以及產業調整期,每個階段的產業現狀、發展趨勢、驅動因素、競爭焦點都各不相同。而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清楚地判斷本地特色產業處於哪個階段,有利於及時調整政策措施和產業規劃,在上規模、樹標準、打品牌、建生態四種不同的政策方式中選擇適合的措施,更加有利於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區域品牌打造的"七感"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農業區域品牌打造的"七感"

一般而言,打造農業區域品牌,源於地方政府的農業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地方政府對於區域特色產業的責任感,在看到本地特色產業形成規模以後,政府會努力的去做大做強。而正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會激發本地行業協會的使命感,使之在政府的引導下,把社會各界力量整合調動起來,自發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和農業區域品牌建設貢獻力量。同時在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和農業區域品牌打造的過程中,也有利於本地企業獲得價值的提升和公信力的背書,無形中也會培育本地企業的自豪感,使之主動去配合農業區域品牌的打造。

農業區域品牌的打造和整個農業各個環節密切相關,然而很多地方往往忽視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渠道銷售商。其實對於農產品而言,渠道銷售商恰恰是連接種植生產者和市場消費者最重要的紐帶。所以在打造農業區域品牌的過程中,要把渠道這一環節納入到整體品牌管理體系中來,對渠道銷售商進行備案管理和指導規範,同時也要進行補貼和獎勵,使之在農業區域品牌打造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到存在感和榮譽感,會更有利於農業區域品牌的整體打造。

最後對於消費者和農民而言,區域品牌的農產品要充分體現品牌的差異化、附加值和文化內涵,使消費者在購買時能體驗到充足的獲得感,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農業區域品牌才有銷售保障,種植農戶才能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因此,一個成功的農業區域品牌,在打造過程中必須要體現各相關主體的"七感",即源於政府的責任感、激發協會的使命感、培育企業的自豪感、找到渠道商的榮譽感、滿足消費者的獲得感和給予農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只有這樣,農業區域品牌才能夠讓政府有抓手、讓協會有事幹、讓企業有依靠、讓渠道有利潤、讓消費者有信任、讓農民有奔頭,繼而形成良好的區域產業生態氛圍。

四、農業品牌化的戰略意義

戰略意義|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歷史意義

農業品牌化的戰略意義

農業區域品牌的成功打造不僅僅關係著品牌自身,也關係著整個地方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未來,甚至與我們整個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密不可分的。

針對我國傳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導,比如陸續出臺的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創新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即"三區三園一體"建設)等一系列相關的激勵、獎勵和補貼政策,其最終目的都是在引導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從最早的"三品一標",到後來的"三區三園一體"建設,顯示著我國在引導農業產業以三產融合的方式進行發展,讓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密切融合,從而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只有當三產融合、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發展起來以後,才能夠真正有力的支持我國農業產業興旺、產業扶貧,才能夠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才能夠真正把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才能夠真正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和三農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自然就能夠推動我國民富國強,實現國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