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有養今日話題:

雖然今年的寒假很特殊,特殊到大家都大門不出。但跟娃宅在家裡的這一個月來,少不了與娃的“鬥爭”,有時候是我們心情不耐煩,有時候也的確是因為孩子太淘氣。


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玩起來根本沒有分寸,也不知道什麼是對錯。一旦做錯了事,難免會被我們教訓:“快道歉!“


問題來了——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昨天我們剛復工,同事就跟我講了一件事:


某一天早上,外婆端著很燙的粥從廚房走出來,準備給孩子放在茶几上。她經過沙發的時候,被坐在沙發上的孩子突然伸出的腳絆了一下,粥差點全撒出來,手也被燙到了。


同事趕緊帶老人去洗手間衝了涼水,而娃可能也知道這件事做的不對,躲在洗手間門口,同事回頭狠狠給了他一個眼神,沒說話。


等給外婆塗了藥,孩子怯生生地過來說:“外婆對不起!”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同事一下來了氣:“道歉有用嗎?如果燙的地方很嚴重,是不是要去醫院?你知道現在醫院是個能不去儘量別去的地方?blabla……”


娃顯然沒想到同事還會在他道歉之後衝他發這麼大火。有些委屈地說:“我都道歉了,還罵我啊?”


的確,外婆的手也不嚴重,就是有一塊紅了。


看沙發上的孩子還有點委屈,同事問他:你好好坐在沙發上為什麼突然伸出腿來?


娃小聲地說:有點無聊,就想看看伸腿出來外婆會不會躲開。結果粥撒了,燙到外婆了,我知道錯了。


同事說:你一個無聊伸出腿來,外婆這次是被絆了一下,燙到手了。如果下次你還這麼做,她真的摔到地上,摔得很嚴重,腿受傷,甚至磕到茶几上,你可以送她去醫院嗎?照顧她?


娃搖搖頭。同事繼續說:如果去了醫院,外婆需要承受傷痛,甚至還要面對病毒感染的風險,你覺得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抵消這所有可能的後果嗎?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我覺得同事說的非常有道理——


很多時候,不是讓孩子道了歉就可以認識到錯誤。很多所謂的道歉,不過是孩子試圖擺脫責任的一種形式而已。


可或許有人還會說,“孩子都道歉了,就算了吧。”


還會說:“這只是孩子調皮的惡作劇,一件小事而已,不用這麼上綱上線。”


那我們來看一件大事。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2019年7月13日,在寧夏省永寧縣,警方接到報案,6歲的女孩李某走失。


在警方展開各種搜查工作之後才在次日發現,女孩李某的屍體,就在她居住的村子旁邊廢棄的土房內。


而兇手,經警方現場勘查和法醫鑑定,是女童12歲的親戚蘇某。


在審問蘇某的時候,案件得到了還原:


在玩耍的時候,6歲的李某不小心從木架上跌到地上導致頭部受傷昏迷,而12歲的哥哥蘇某因為害怕妹妹醒過來跑去跟家長告狀,自己免不了要道歉賠罪,於是找了一塊木頭連續擊打妹妹的頭部,直到妹妹死亡。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失蹤女童李某的照片


按照大部分人的習慣思維,孩子做錯了事,道個歉,是不是就可以了?


可這個案件背後反映出的問題,遠不是道歉或者害怕道歉的問題那麼簡單。


最開始擔心妹妹去告狀,自己不但要道歉,一定還會承受大人給的懲罰。


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對於生命完全沒有敬畏心暫且不說,僅僅是為了逃避責罰而起了殺心,就讓人細思極恐。


雖然我們大人也一樣,對於突發的時間有著本能的趨利避害的心理,但逃避責任,卻是萬萬不可的。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這種擔當的勇氣,需要我們父母給予他們信任和愛。


孩子向父母袒露自己的過錯,其實不僅僅是在期待父母幫助他一起處理後果,最重要的是想得到父母的寬恕和信任,而不是他們表現出的憤怒,斥責甚至嘲諷。


就像剛才講到的那個12歲的哥哥的故事,他之所以害怕妹妹把事情告訴大人,一定是因為父母曾經因為她有心或者無心造成的過錯而給予了憤怒和懲罰。因為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轉而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去放掉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因為自己的舉動犯錯之後,最應該有一個基本的道歉態度,然後再去面對要承擔的責任。


小到一碗粥,大到一個生命,都是如此。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問,那道歉到底有沒有用?該怎麼道歉?


當代道德哲學家Charles Grisworld說:好好道歉絕不僅是一句“對不起”或“我錯了”那麼簡單,它一定包含了3個要素——


  • 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

責任是什麼?責任感意味著對特定環境中的需求作出合理應對的能力。,這是美國加州大學教育學博士傑恩·梅傑在《雙向養育》裡提到的。他還提出了一個公式:

責任 = 思考 + 愛 + 信心( R=TLC)


學會思考非常重要,它是一個人利用理智有邏輯地處理信息、分析形勢並得出結論的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思考方式其實非常受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這個影響遠大於老師和同學。


如果我們面對自己的錯誤,第一個反應都是推卸和逃避,一旦變成習慣性處理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沒錯”。那麼孩子們也會關注、學習、吸收並不斷模仿這種行為模式。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 感知個人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還記得很久之前“著名”的可樂洗鋼琴的事件嗎?


熊孩子第一次把礦泉水倒在表哥的鋼琴上,大人忙著過來推卸責任,表哥沒法過多責備什麼,半年後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玩,孩子把半瓶可樂倒在價值68萬的鋼琴上,家長只能賠付19.8萬的折舊費了事。


回到同事家孩子的例子,如果當時孩子只是道歉了事,不讓他了解這個舉動的隱患,那麼或許他日後會炮製很多類似事件出來,覺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完全沒問題的,道歉就可以了啊。


可事實卻是,錯誤不會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就會自動消失。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 掌握正確合適的道歉語言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舉動,也可以勇敢站出來承擔即將到來的責任,這是對方可以接受道歉的基本底線。


而對自己的認知和接納,對對方因為自己錯誤而遭受的現狀,做到尊重和共情,雖然難做到,但卻是讓對方感知誠懇的最重要的途徑。


一句誠懇的“對不起,我錯了。”不但適用於孩子,也同樣適用於所有人。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我們在面對過錯和責任面前,同樣也需要一份信心。


這個信心意味著採取行動、爭取權利和獨立決策的勇氣。這意味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


這是從內心迸發出來的勇氣。是對家人的信心和對自己判斷的信心。


所以,強行要求孩子學會道歉,並不意味著孩子真正知道了錯誤。


我們的目的,是要在愛的前提下,讓孩子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去處理突發事件,以及有力量去承擔事件的後果。


孩子們學會了道歉,就等於萬事大吉?


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成長為一個生理上的成年人,需要十八年,


而內心真正成熟的標誌之一,正是具備基本的責任感。


這份責任感一定是在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以及相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基礎的“思考力”之下,獨立思考,因為家人對自己的包容,信任和愛,對自己和對方的認同以及擁有勇於面對任何事件的信心和勇氣。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有底氣與孩子同行,而孩子們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END-


策劃:有養

視覺:magic y

圖片來源:電影《伊甸湖》、《美國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