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從《爸爸去哪兒》開始,很多明星帶著孩子上綜藝,都會給自己和孩子刷一波好感,但馬舒雅是個例外: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2》中,她帶著兩個孩子——米雅和艾登登場,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吐槽。

為了不讓孩子磕到碰到,她把客廳所有的傢俱都搬走,只保留了一張地毯,於是一家人只能坐在地上吃飯。米雅的爸爸抱怨:“我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兒童遊戲室裡,我不喜歡,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家裡沒有傢俱就很尷尬。”但馬舒雅卻認為這樣是對孩子最基本的人身保護。

孩子們的表現如何呢?

艾登趁媽媽不在,把豆子倒到地上玩了起來,被發現後,還把責任推給別人。

米雅想吃冰激凌,媽媽不允許她就躺地上撒潑打滾,媽媽讓她去睡覺,她不想去,就動手打人,媽媽讓她道歉,她不但不道歉,反而上腳踩媽媽……

這樣的性格,讓觀眾大呼受不了。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只能聽得進好話,聽不進任何反對的意見,平靜的情緒像蛋殼一樣,一碰就碎呢?

這就是孩子的蛋殼心理,蛋殼心理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於1965年首次提出並命名的,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比如只能聽讚美之詞,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活著外表高傲,內心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對失敗,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有極端的舉動,甚至輕生,脆弱是它的本質。簡單來說,孩子的蛋殼心理就像成人的玻璃心。

一、那麼,有蛋殼心理,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1、生活中:依賴性強,獨立性差。

巴爾扎克說:“心靈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靈。”只有心理不脆弱了,生活才井然有序。

後來,三歲的米雅在去幼兒園後,因為生活無法自理,連上廁所都不會,被要求退學。

與其說是行動上的不會做,不如說心理上認定自己做不到。就像繩子拴大象的故事,大象因為小的時候被繩子拴著掙脫不了,當它長大就再也不去嘗試了。正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即使是簡單的事情也不能自己處理,依賴家人,獨立性非常差。

2、感情中:會特別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甚至影響未來的親密關係。

內心的脆弱,讓他們特別沒有安全感,不得不像溺水的人一樣,緊緊抓住外部的依靠,反而會造成兩敗俱傷。

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中,由倪妮飾演的喵喵特別沒有安全感,希望能夠知道男朋友的行蹤,控制男朋友的想法,找不到他就奪命連環扣。她內心脆弱,害怕失去他,甚至以死相逼,最終害怕什麼就來什麼,男朋友終於還是受不了她,與她分手。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二、到底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產生蛋殼心理呢?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童年家庭對子女的塑造有深遠的影響。同樣,影響產生蛋殼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

首先是過於溺愛的家庭容易培養出蛋殼心理的孩子。

現代社會,孩子越來越少,很多家庭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生怕出一點差池讓孩子有什麼閃失。很多孩子習慣了長輩們的誇獎,受不了一點責備,一說就哭,一哭就哄…這樣過於溺愛的惡性循環讓孩子內心特別脆弱,更談不上獨立。

馬雅舒為了孩子,不顧大人的需求,把客廳的傢俱都搬空,有意無意就給孩子塑造出一種“世界都是圍著我轉”的觀念,當期望值已經跳高,孩子又怎會容忍有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呢?

父母過於溺愛,捨不得孩子受委屈,讓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是造成孩子蛋殼心理的根本原因。

再次缺少父母陪伴的家庭容易培養出蛋殼心理的孩子。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獄,讓他遺憾地錯過了兒子七年的成長時光。馬飛重新見到父親時憤怒、憎恨,他覺得父親就是個騙子。在父親入獄的幾年,母親重新結婚,對他的關心少之又少。他不僅成了沒人管的孩子,而且成為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

原本馬飛是個可愛聰明的男孩,父母陪伴的卻是讓他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受人欺負,只能破罐子破摔。最難得的是,父親回來了。他儘可能的抽時間陪著他,帶他去看大自然,教他功課,鼓勵他追求夢想,讓他最終成為父親的驕傲——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最後父母關係惡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蛋殼心理的孩子。

麗貝卡•艾恩在《積極養育》中提到,父母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兩個人因為相愛走到一起,進而有了愛的結晶,產生了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父母關係是基礎。父母關係融洽的家庭,雙親同時愛孩子,則共同推動親子關係。反之,父母關係惡劣,兩個人很難友好協商,也很難共同推動親子關係。就像《都很好》中,蘇父跟蘇母的關係就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每個孩子跟父母的關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

三、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讓他們遠離蛋殼心理呢?

首先生理上:培養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家庭“斷奶”。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看漸漸遠去的小背影,我們縱有萬般不捨,也應該學會放手,也放過自己。”

父母跟孩子就是不斷成長、從小的離別到最終脫離各自生活的過程。離別才能讓孩子進入到更高級別的“戰場”跟怪獸作戰,而培養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跟家庭一步步“斷奶”,才能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安心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一,讓孩子愛上自己動手。通常說教方式孩子接受起來比較難,也不會堅持。當把動手變成興趣,孩子反而樂於參加,也堅持得久。

比如通過唱《洗手歌》學會洗手。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給娃娃穿衣服,學會自己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某個小動物有了榜樣的作用,孩子嘗試模仿。

第二,父母可以向孩子尋求幫助。在孩子眼裡,父母是萬能的。當父母請求孩子幫助時,孩子更樂於參與進來,通過不斷參與培養他們自我動手能力,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感。

第三,父母要學會放手,相信孩子有自己能完成的能力。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做不了;或者孩子做得慢,不如自己代替他。其實是思維限制了孩子的能力,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讓孩子不斷嘗試,慢慢就鍛煉出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其次心理上:1.培養孩子的韌性和抗挫折能力。

①給孩子佈置一些較難的任務

《刻意練習》中提到,通過制定目標、導師指引、及時反饋,可以提高人的技能。在給孩子佈置任務時,我們也可以遵循刻意練習的方法,適當地提高一下孩子任務的難度,從一點一滴的小成功和小失敗中,孩子得到及時的鼓勵和指導,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任務級別,還能培養孩子的韌性和抗挫折能力。

②父母樹立克服困難的榜樣。

法國思想家傑貝爾說:“孩子需要榜樣甚於批評。”

的確如此,《培養快樂的孩子》中提到,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心理韌性,扎到更深層的快樂的方法這章時,很多父母反饋說:與其去培養孩子,不如自己。當父母成為克服困難的榜樣,孩子自然而然地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這種精神。

比如我的朋友喜歡在家健身,他從健身小白到如今可以單手舉起40kg的啞鈴,孩子一直看著他的成長。他的孩子六歲了,也會在爸爸健身的時候在一旁跟著練,當攻克了新的難關之後,他會有新的目標。這就是父母樹立克服困難的榜樣的結果。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2.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和自信心。

1、創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諧的家庭讓孩子有良好的物質生活,還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自身也能有充足的安全感。他們在父母的言談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怎麼愛人、怎麼被愛,不自覺地形成了樂觀的心態和自信心。

父母在生活應該多地放下手機,多跟孩子交流。其次,父母雙方要在孩子面前多誇獎對方,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之間和諧的親密關係,能讓孩子覺得更幸福更有安全感。最後,父母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中的決定中,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重視,也感受到被尊重。

2、教會孩子調節情緒。

胡弗蘭德說:“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廢、懼怕、貪求、怯懦。”因此,要養成樂觀心態和自信心,就要學會調節情緒。

第一,父母要注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有開心的不開心的不要憋在心理,要表達出來,並以此鼓勵孩子也能表達自己的情緒。第二,當父母發現孩子有情緒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孩子的情緒。最後,引導孩子下次可以稍微緩解一下情緒。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3、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

很多父母抱著讓孩子擁有一份技能的心態,發展孩子的興趣。其實,有個興趣愛好能夠讓自己真正進入到心流時間,感受到時間的充實,感受到對整個世界的熱愛,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擁有自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喜歡健身,當汗水隨著運動酣暢淋漓地流淌下來時,一方面有個更強健的身體,一方面有個更好的精力,最最重要的是我有一份喜歡的興趣愛好由衷的感到充滿信心。

最開始階段,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根據孩子的興趣把時間放在更喜歡的幾項或者一兩項上。通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逐漸專業、受到肯定的正向刺激,更容易發展興趣愛好。

再次,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1、讓孩子知道成長比輸贏重要。

現代社會,大家都變得特別功利,非常在乎輸贏。可輸贏只是某個階段的某一個結果,這次贏了並不代表下次也能贏。成長卻不同,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一次比賽,孩子即使輸了,但有了成長,就有了收穫。

父母要從日常的行為舉止做起,讓孩子知道成長比輸贏重要,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更多地關注到自己,而不是外在的聲音。他們會不斷地超越自己,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意義,從而找到人生價值和內心平靜。

這個觀念還可以通過繪本傳遞給孩子:皮特貓系列繪本里講過,皮特貓在打棒球時屢次輸了,可是他一樣給小夥伴喝彩,他覺得全力以赴是最重要的。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正確的觀念。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脾氣暴躁、敏感多疑,都是“蛋殼心理”作祟,父母該怎麼做

2、合理地評價孩子,注意誇讚和批評的方法。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父母高估孩子能力導致孩子變得自戀,這項研究結果也考慮到了父母本身的自戀程度。”

都說別人的莊稼好,自己的孩子好。每一個父母都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所以在誇獎孩子時不免言過其實了。比如我婆婆經常誇孩子,“你太棒了。”其實這種誇獎是特別籠統的,孩子除了內心飄飄然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應該怎樣誇讚或者批評孩子呢?要具體地描述出哪兒做得好或者哪兒做得不好,而不是籠統地誇讚。比如:誇獎孩子的畫更好了,拿出孩子的兩幅畫對比出來,然後告訴孩子:“寶貝,你今天比昨天畫的畫顏色更豐富了,畫面內容更豐富了,今天的多了太陽、蜜蜂、蝴蝶還有毛毛蟲。”

3、給予孩子合理的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成龍成鳳。大部分孩子都會成為普通的大多數,所以給予孩子合理的啟迪,激勵孩子是非常好的,畢竟有句俗語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內心帶來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也很難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綜藝節目《超能幼稚園》裡4歲的朵朵每天都在拼命的練琴,一遍、兩遍、三遍、四遍……當每一遍成了絕望,而不是進步時,父母的期待成了枷鎖,將她真正的熱愛也鎖住了。過低的期待讓孩子感覺缺乏挑戰,沒有想繼續下去的樂趣,還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所以,一方面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儘可能地給孩子合理的期待。另一方面,孩子自己是最瞭解自己的。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目標,既讓孩子有了受尊重的感覺,又能讓父母幫助制定科學合理、可執行性的目標。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新生,如果你的孩子有蛋殼心理的表現,不要嘲笑他,也不要憂心,幫助他,讓他破殼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