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每天問自己五個問題,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每天問自己五個問題,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不是領導也會有領導力!

<strong>很多管理者每天都在想,如何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strong> 如果你想要爬的更高,你就必須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如果你想對外界施加更大的影響,那就必須具備更大的影響力。你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直接取決於你領導他人的能力。

<strong>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領導力,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呢?

你必須每天堅持重複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

1、 問題一:在週而復始的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做什麼以保證最關鍵的目標實現?

2、 問題二:我能做些什麼,幫助大家更投入、更有效地在一起工作?

3、 問題三:關於這個問題/觀點,我做了什麼假設?這些假設是否影響了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

是我的願景、承諾主導我的行動以及心態,而不是我的評估與判斷主導我的願景

4、 問題四:我還能從其它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5、 問題五:如果我是那個希望發生變化的人,我能做出哪些改變?

那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問題一:在週而復始的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做什麼以保證最關鍵的目標實現?

常常聽到夥伴們說: “不是我不想幹,哪兒有時間幹啊,我也知道這個計劃好,但現在的工作就已經很飽和了,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做這些事情……”。上面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好的計劃,管理者們並不是反對,而是時間精力被日常事務所佔領,缺乏足夠的時間關注最重要的目標,最終導致因執行失敗而喪失機會。

  所以,管理者要經常問自己:“在週而復始的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做什麼以保證最關鍵的目標實現?”只有管理者能夠清晰地知道哪些事務是支撐最關鍵目標的,才有可能把時間和資源留出來,目標也才有可能實現。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就是美國領導力專家約翰.馬克斯韋爾說的領導力法則中的其中一條叫“優先次序法則”。領導者你要明白,忙碌不一定等於成效。好的領導者畢生都恪守“優先次序法則”。

不管他們所領導的是有數十億元資產的大集團,還是小公司、球隊或者是一組人。我認為優秀的領導者自然而然地應該知道他們一定要這麼做,可是並非每個領導都會按照優秀次序規則做事。


每天問自己五個問題,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其實忙碌並不一定等於生產力,忙碌不一定等於成就

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忙碌就意味著取得成就。。

2、 要安排優先次序需要領導者不斷地超前思考,明白什麼最重要,下一步該做什麼,以及每件事是如何和全局聯繫起來的。這項工作是相當艱難的。

3、 安排優先次序需要做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甚至非常痛苦的事。

如果我們仍然處於忙碌的狀態,而且成果又不明顯的話,那麼是時候該是重新安排優先次序的時候了,也就是要問自己在週而復始的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做什麼以保證最關鍵的目標實現?

優先次序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 1\\分內事情原則:什麼是你必須做的分內之事?

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某個人或機構負責—例如向老闆、董事局、股東等。同時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對一些重要的人負責,比如配偶、子女和父母。因此,你的優先次序表必須要以非得你親自去做不可的事情為主。

我必須要做哪些別人不能或不會做的事呢?如果我在做一些沒有必要的事,我就會停下來。至於哪些必須要做,但不見得非要我本人出面的事情,我會授權別人去做。

  • 2\\彙報效益高事情:什麼能帶來最大收益?

作為領導者,應該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你最擅長的領域。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正是自己擅長的地方,人們就會更有效率而且更加滿足。

理想情況下,領導者們應該走出那些他們感到舒適的領域,而去那些可以發揮他們優勢的領域、它的實際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這裡可以用用“拇指法則。”如果有人可以做你手中的工作,而且能做到你八成的水平,那你就應該將它交給他們去做。

如果別人可以承擔你的某些責任,或是有潛力達到這個標準,那麼不妨培養他人來承擔。你能做到的事不一定意味著你必須要親自去做。

記住領導者應該懂得忙碌不一定等於成就.

  • 3\\回報大的事情:什麼能帶來最大回報?

這個問題牽涉到個人的滿足感。但是我們要做到“許多東西會吸引我的眼球,但是隻有少數幾件事能吸引我的心”。

人生如此短暫,你不能在一生中把所有喜歡的事情都做一遍。我喜歡解讀、演講、寫作,喜歡陪孩子們一起玩世界,我也喜歡跳跳禪舞,跑跑步。

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我都會留出時間做這些喜愛的事,因為他們就像火焰一樣點燃了我的生活,它們讓我充滿能量和激情。激情則為人們不斷進步提供了燃料。

  問題二:我能做些什麼,幫助大家更投入、更有效地在一起工作?

  幾乎每次接觸管理者,他們的焦慮都會包括類似的問題:

如何提升團隊凝聚力;

  如何提升員工的積極性;

  如何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針對這些問題,管理者往往會下意識的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身上,員工、老闆、其它部門,都是管理者的關注焦點。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想找到改變他人行為習慣與思維方式的辦法,大多都不成功。只有一個角度是例外,<strong>那就是管理者首先思考“我能夠做些什麼?”

做為團隊的管理者,帶領團隊完成任務是基本的要求。所以管理者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傳遞命令,下達指標,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我能做些什麼,幫助大家更投入、有效地在一起工作?”

當管理者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在可控範疇內率先做出自身努力,所產生的影響力也將遠遠大於要求他人做出行為改變。

這個時候我們要問下自己,我是本著公僕的態度去領導別人的嗎?不要肯定得太快了。

你可以從下列情況中找出答案。在一些情況下,需要為他人的需求服務,你會怎麼做?

你是否變得不耐煩?

是否感到怨恨?

是否認為做某些工作屈就你的尊貴地位?

如果對於以上問題,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的態度並不夠好。從小事做起,為他人服務,不要想著去追求榮譽或者贏得別人的承認。堅持下去,直到你再也不討厭做這些事情。

  問題三:關於這個問題/觀點,我做了什麼假設?這些假設是否影響了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

  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會有假設,這是由於長期經驗所形成的思維模式決定的。它受到成長曆程、組織文化、知識結構、家庭氛圍等多方面的影響。它在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同時,也決定了自身的侷限性和潛力。

  當管理者面臨一個問題的時候,有經驗的人常常有一個立刻的判斷。這種直覺的判斷源過往的經驗,雖然未必是正確的或最優的,但卻是最快呈現在腦海中的。管理者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強化這類結論,在經驗積累的同時也提升了反應能力。

  為了探尋更優的解決方案,管理者要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當下所遇到的問題,與過往的情況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是根據以往經驗形成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這些假設是否成立?我們還可以從其它哪些維度看待這個問題?

這些問題,將幫助管理者在突發事件中保持探詢正確答案的定力與可能性。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領導者要牢記,你的願景是什麼?領導者要做到是我的願景和目、承諾標主導我的心態和行動,而不是我的評估與判斷來主動我的行動和心態,這樣就會減少我們事先對事情進行評估與判斷。

每天問自己五個問題,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為團隊做些什麼?

問題四:我還能從其它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管理者在實際問題處理過程中,經常會處於“我怎麼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模式,這讓談話的雙方處於一種情緒激昂的狀態,思維的快速運轉,只是為了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卻容易忽略事實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所得到的結果,卻往往不是很樂觀,即便對方被我們說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不會很順暢。

  在管理者依據過往的經驗,準備做出判斷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可以“暫懸”一下當下的觀點,認真思考當下的觀察,是否就是事情的全部?問問自己如何還可以瞭解的更多一些?還可以從其它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對現狀看的越清楚,越有助於找到不一樣的問題解決思路。

  問題五:如果我是那個希望發生變化的人,我能做出哪些改變?

  管理者在推進某項工作的時候,最大的挑戰來源於要改變他人的行為習慣。有的時候,管理者可以通過發號施令的方式短時間奏效,但卻無法更加持續。

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團隊衝突的過程中,衝突雙方各執已見、互不相讓,他們都希望對方做出讓步,可誰也不願意自我改變。最終的結果在情緒中爆發為激烈的衝突,成為雙輸的結局。

  當管理者希望團隊行為發生變化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如果我是那個希望發生變化的人,我能做出哪些改變?”

  做為管理者,當強調高效執行的時候,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改變,是關注關鍵節點與細節,而不僅僅是把願景掛在嘴邊;當強調客戶是上帝的時候,管理者的所作所為要真正從客戶的利益出發,而不僅僅是公司的利潤和品牌。這些都將在團隊中引發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當我們希望團隊成員的行為,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自己首先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尤其是當面對跨部門合作的問題時,更是如此。

這五個問題並不是領導者的全部,要傳遞的也僅僅是一種信念。當團隊領導者真的能夠目標、自身、覺察、不同角度、自我改變這幾個維度去考慮問題時,相信答案會自己浮出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