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我們常說最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真的可靠嗎?

有位情感諮詢師和我分享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他眾多的諮詢案例中,大部分女孩都會形容自己的外貌是“中等偏上”,如果對於外貌的滿分是10分的話,80%的女孩會給自己打到6分及以上。可是問題來了,如果大部分人都是中等偏上的話,這個標準又如何成立呢?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可見很多時候,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是不夠準確的。

除了對自己外貌的認知有誤差以外,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常常看見這樣的情況:

  • 司機們總會覺得自己技術比別人更好,當遇到交通事故,他們通常這樣解釋:“我技術一點沒問題,開得也穩,是他不知道從哪裡竄出來,我才沒注意到”;
  • 遠動員們取得了好成績都覺得是自己的努力和天賦,而對於失敗的情況,則會覺得是天氣原因、裁判不公,對手的干擾;
  • 管理人員們都覺得自己能力很強,公司利潤高的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管理有方,而業績下滑的時候,都會覺得是市場和經濟不景氣;
  • 我們制定一個減肥計劃,卻沒有按時實施,總會看著電子秤喃喃自語:“最近真的是太忙了,沒顧上運動和節食”,卻不會覺得是自己的自律性過低。

這些事例都說明了我們在自我認知時候的一種習慣,就是總是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傾向於對自己做出比較好的、有利於自己的評價,哪怕已經有些脫離了客觀事實。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而這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就叫做—自我服務偏差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曾經在他的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對“自我服務偏差”做過這樣的定義:

當我們加工對自己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會一邊輕易的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則欣然的接受成功的讚譽。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使得多數人陶醉於自己優秀的一面,而只是偶爾瞥見其陰暗的一面。

通俗的說,也就是我們容易過於“自戀”,把功勞歸給自己,把錯誤推給別人。

過於陷入“自我服務偏差”中,對於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甚至造成一些錯誤的判斷。

所以,我會在這篇文章中,深度分析關於“自我服務偏差”的三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自我服務偏差”形成的原因,以及通過三個具體的方法來說明我們應該如何糾正“自我服務偏差”,更客觀的認識自我,更融洽的交往他人。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一、“自我服務偏差”的三種表現形式

① 自我恭維

“自我恭維”是一種最常見的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恭維的意思是:

大多數人,在對自己做主觀評價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的水品要比平均水平高。

如果留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能看到“自我恭維”的現象,比如:

  • 大部分人都覺得朋友把自己的照片拍醜了,明明自己本人更好看;
  • 很多醫生都覺得自己比其他醫生的治癒率要高;
  • 職場上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要高出平均水平的。

這種“自我恭維”的現象還常常出現在婚姻中。

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承擔了更多的家務和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他們的配偶卻出力沒有自己多。

所以,如果讓夫妻雙方,分別確定自己為家庭做出貢獻的比例,那麼很有可能丈夫和妻子都認為自己的貢獻有六成以上,將他們認定的比例相加,一定是遠遠超過100%的。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② 盲目樂觀

除了自我恭維,自我服務偏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盲目樂觀”。

盲目樂觀是指:

我們對於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各種事件,具有脫離事實的高期望和高自信。其實,在其背後,還是由於我們對於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

在一項面對多個國家9萬多人開展的世界民意調查中顯示,大多數人預計未來五年,自己的生活會比過去好很多。而那些不好的事,例如破產、失業等,則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人們普遍對於別人的命運相對更悲觀。

父母們更是將這種盲目樂觀衍生到了孩子身上,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一般的孩子相比,學業一定會更好,身心更健康,至於輟學、抑鬱等問題,是不可能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而正因為這樣,很多父母無法及時發現孩子身心產生的問題。

盲目樂觀,甚至可能會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後果:

每年在溺水身亡的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是深諳水性的。只是他們對自己的游泳水平盲目樂觀了,這種心理讓他們總想挑戰更深的水域,做更高難度的動作,而遭遇危險的概率,自然也會比初學者要高出許多。

還有一些有賭徒心理的人,總是相信自己下一局就能翻盤,下一個投資就能掙到錢,所以他們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及時抽身,滿不在乎的刷爆各種信用卡,跟平臺借貸,向親戚朋友借錢,到最後雪球越滾越大,無法收場,還傷及無辜。

由於相信自己總能倖免於難,盲目樂觀反而會讓我們更“脆弱”,無法及時的預防問題和進行自我保護。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③ 虛假的普遍性效應

除了自我恭維和盲目樂觀,還有一種常見的自我服務偏差,叫做“虛假的普遍性效應”。

虛假的普遍性效應是指:

我們會以為別人與我們總是持有相同的觀點,或者過高的估計了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贊同程度。

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 你愛吃芝士蛋糕,你就會認為別人也是愛吃芝士蛋糕的;
  • 你喜歡上某個人,就會很容易高估他對你的興趣程度,他說話的時候看了你一眼,你就會覺得:他是不是對我也有意思,不然怎麼會看我?他回了你一條信息,你也會想:他回覆的那麼快,是不是也喜歡我?而大部分情況下,只是你自己想多了。

因為“虛假的普遍性效應”的存在,也會導致我們經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我們總和認同我們的人在一起,而把不認同的聲音和人屏蔽在外。而這樣,也就把一個更廣闊的的世界屏蔽在外了。

康涅狄格大學的哲學教授林奇曾經說過:

一旦人失去了忍受不同意見的意願,就失去了獲得真正的自我認知的能力。我們拒絕承認在自我之外還存在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受我們控制,也不依賴於我們的自我而存在。而你知道,只有認識到自我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自己不是誰。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瞭解了“自我服務偏差”的三個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那麼造成這些心理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二、自我服務偏差形成的原因

① 我們對自己行為的瞭解,超過我們對別人行為的瞭解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自我服務偏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自己行為才是最瞭解的,而對別人的行為只能是一知半解,相對比較片面。

舉個具體的例子:

夫妻兩約定好共同分擔家務,你在這一週洗了三次衣服,而你老公可能也洗了三次衣服,但是第一次的時候你在哄孩子,只是隱約聽到了,而另外兩次,你因為加班和約了朋友,回去很晚,壓根就沒看到。

所以一週過去了,你能想起來自己洗了三次衣服,而對於你老公,你只是隱約記得他洗了一次。所以在你的腦海中,家務大部分都是你在操勞,而你老公承擔的有限。他冤不冤?

因為不瞭解,所以我們往往過於看重自己的能力和貢獻,卻忽略了別人做的事,而這,就是形成自我服務偏差的第一個原因。

② 認知上的錯覺

造成自我服務偏差的第二個原因,是“認知錯覺”:

也就是當我們在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有一些主觀、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讓我們的自我認知產生偏差。

比如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曾經對八十多萬名高中生做了調研,當問到對於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的時候,他們發現幾乎沒有人認為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會低於平均水平。

很顯然,“與人相處”是個很主觀而模糊的概念,怎麼樣算高,怎麼樣算低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

我們對於自己運動能力的評價也是同樣,運動水平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或許我們只在籃球場上得過一次“三分球”,但是當我們被要求評價自己的運動水平時,大腦就會自動調出得“三分球”的那個巔峰時刻,而忽略平時那些打醬油的日子,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運動水平很不錯。

除了有些概念太模糊,不好界定之外,會產生認知錯覺,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用來得出結論的樣本太少了,導致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和身邊幾個人的觀點混淆為“大眾的觀點”和“正確的觀點”。

如果一直用這樣的看法去定義世界,我們的認知就越來越受限了。

當我們瞭解了“自我服務偏差”的三個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原因後,應該如何儘量去糾偏,去改善它呢?下面是三個具體而有效的方法 。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三、如何改善錯誤的自我認知,正確應對自我服務偏差

① 不要“萬事先問責”,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時候,因為“自我服務偏差”的影響,我們不管是對自己的伴侶還是其他人,發生了矛盾,總是傾向於先去想對方有什麼問題,搶先指責對方兩句。

比如一起出去旅遊,你的伴侶開車走錯了路,你就開始火上澆油,各種責怪。他本就煩躁,一來二去,戰爭就開始了。

其實你真的沒有問題嗎?稍微換位思考一下,他已經承擔了開車的工作,你為何沒有分擔一下看地圖的工作呢?況且換成你開車,如果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也難免不出錯,只是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想當然的認為自己能做好。

而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的人,會說:“親愛的,沒關係,不是什麼大事,繞一下路而已。咱們畢竟對這裡不熟,也怪我沒提前看一下地圖,我要是開車,也指不定會走錯呢。”

這樣溝通,既能讓他覺得你是能體諒和理解他的,又能增進雙方感情,何樂而不為?

換位思考的能力不僅在家庭中,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是一個成年人必備的能力。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② 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角度看待問題

先有了“我就是對的”這個觀念,我們就會認為別人都有各方面的問題。從而會與別人爭論不休,一定要論出一個輸贏。

很多時候,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就根本不想去了解別人,瞭解事情的全貌。

其實只要耐心的多問兩句,“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這件事你是怎麼考慮的?”,既能幫助你更全面的看待問題,也能讓別人覺得你是有心想好好解決問題的,交流會更順暢,溝通會更高效。

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少不了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但是千萬不要用一副“我的想法就是真理”的態度,更不要用咄咄逼人的語氣去溝通,這樣除了迎來一次次的爭吵,沒有任何好處。

只有對自己的結論始終持有保留態度,經常能與擁有不同意見的朋友進行交流,重新評估對於事實的解讀,我們的認知才會越來越客觀,越來越準確。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③ 學會反向推導

如果你有較為嚴重的“自我服務偏差”,那麼反向推導是個很好的改善方法。

反向推導,是與“自我服務偏差”正相反的概念。

在自己有了一些成就的時候,先找找他人、團隊、組織和外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因素,把歸因放到外部,放到他人和環境對你的幫助上。

而當我們面對一些失敗的情況,則可以先從自身尋找原因,進行個人傾向的歸因,先形成一個自我解決的方案,這樣才更有利於挖掘自身的成長潛力。

學會反向推導,長此以往才是對自己更好的方式,才能更客觀、清醒、正確地對事情進行歸因,並找到內外部互補的提升方案。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結語】

我們今天從“自戀”這個很多人都會有的心理現象,引申出了“自我服務偏差”這個概念,並深入分析了“自我服務偏差”的三個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形成的原因,以及三個具體可操作的應對方法。

稍加結合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況,我們一定對這個新的概念,有了更直觀和深入的理解。

“自我服務偏差”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歸因體系,如果放任它不管,無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中,我們都有可能會陷入自戀或抱怨他人的泥潭,會成為別人不願意溝通的對象。

更無法全面客觀的看待自己,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從而成為一個盲目自信、裹足不前的人。

但是,“自我服務偏差”也不是一無是處的。適當的“自我服務偏差”可以促進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出更強大的前進的動力。

改善“自我服務偏差”,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我們能從觀念上認識到它的危害性,在行動上能持之以恆地尋找解決之道、並努力踐行,就能將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讓它更多的發揮出積極的一面,不僅不添亂,還能為我們所用。

為何我們如此自戀?其實,你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心理陷阱

我是心理諮詢師艾瑞兒,關注我,我會每日更新情感心理乾貨,陪你一起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